男要結婚女嫁誰?

其實大連本土的原住民並不多,已經被同化了的早年海南人的後代也沒多少,這些人統統都被算成了「老此地巴子」。

到了我這輩人,男婚女嫁還是有些說道的。身為海南人的父母,總想讓自己的兒子能娶個媳婦也是海南人的後代,因為海南人會精打細算,能把日子過得殷實。

此地人大都喜歡兒子娶個海南人的後代做兒媳婦,就盼著過了門的兒媳婦在體性上能隨其父母那麼地能幹能吃苦。女兒嫁給了海南人的後代,女婿大都肯出力幹活,日子不會窮哪去,但吃東西上會虧一些嘴。

大致來看,在那個年代,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兒女之事,門要當戶要對,雙方容易溝通,誰不想讓兒女過得好些?

下面說說過去海南丟子都怎樣過的日子。

好多家口多的海南丟子,他們家裡沒有燒水用的水壺,因為買把水壺要花很多的錢。為了省出不買燒水水壺的錢,他們就在熥(teng)飯時,大鍋里多放點水,飯熥透了,鍋里的水也開了,把鍋里的開水倒進暖水瓶中,既省火又省了買燒水壺的錢,一舉二得,這就是典型的海南丟子過日子的做法。

再說一件事,當年來大連的好多海南夫妻,捨不得花錢在大連買破褥,就把海南家的一套被褥一卷,帶來了大連,膠遼官話叫"鋪蓋卷」,這就是許多海南丟子當年來大連最值錢的家當,二個人僅僅一套鋪蓋卷。睡覺時,被褥的二頭,一頭一個人,這樣做就可以省出一套被褥錢,並美其名曰;打通腿。

此地巴子對海南丟子的「省」實在是看不下去了,怎麼看也都看不慣,說海南丟子也太摳了,於是就有此地巴子遭踐海南丟子,有順口溜為證:

海南丟打通腿,到了半夜竟鬧鬼」。

這雖是些老笑話,但從中完全折射出了海南人闖關東的艱辛和生活的不易。

再說說此地巴子,他們中的許多人家,開了餉後,全家必先吃一頓好吃的飯菜,而且這也成了他們過日子的習慣,有了錢,先慶賀一下。海南丟子不會這樣做,他們就知道一個門兒的從嘴裡摳錢,這也成了一種他們過日子的習慣。海南丟子見到好吃的,大都會不捨得吃,儘量地不吃,如非要吃,那就拖到最後再吃。相對比較而言,海南丟子中嘴饞的人會少一些。此地巴子見了好吃的,一般不能等,所以嘴饞的人就多一些。從過日子的殷實程度上比,總體上此地巴子不如海南丟子。

過去海南丟子到了深秋天,特別是儲冬菜的時候,一定是蘿蔔當家,不腌咸白菜,更不漬酸菜,因為蘿蔔一個是一個,不像白菜會掉幫爛葉子,海南丟子會過日子,又可見一班。

在過去生爐子取暖的年代,此地巴子的家到了冬天,會比海南丟子的家暖一些,海南丟子不冷就行了。

再說一下海南人的會過。如吃結婚宴席,這個很有特色,請你往下看:

先說海南人,海南人都是來自孔孟之鄉,講面子是頭等大事。菜一上桌,互相謙讓,誰都不肯動第一筷子,怕別人見笑,最後一般是老者先動了筷子,然後再輪流開始動,席上不能吃飽,六七分就足夠了,有好多人是餓著肚子回家,而且不能將盤中的菜吃空,顯得主人不大方,不管飽。

七O年我父親去一個同事吃了一次結婚的酒席,那同事是位此地人,酒桌上就他一個海南人,他吃過酒席,拉著個臉回來了,問他怎麼了,他說他吃飯老謙讓,此地人根本就不互讓,菜一上就吃,盤盤吃個精光。沒法兒了,我母親趕緊生火給他熥我們吃剩了的飯菜。

從那次以後,我爸堅決不去吃此地人的結婚酒席。很大程度上,海南人過於講面子。

此地人比較實在,只要開了席便大吃二喝,因為婚席主人家是此地人,他還會讓大師付(廚師),炸幾大盆丸子備著,客人離開時一人一份。

對此海南人十分地看不慣,認為都吃了人家的了,走時怎麼好意思再拿一份呢,不講究。可此地人卻並不這麼看,盤子要大,吃得要飽,要喝、就一定要喝足,不然對不起客人,完全是東北人的那一套。

我的二邊的老人,一為老海南丟子,另一也為此地巴子,他們的接人待物,相差很大。性不近,習更遠。三字經里說的,百分之千是對的。

現在的男婚女嫁已經沒有了這麼多的麻煩,時常在街上看見大連妹子背著一個小孩,另只手挽著黑哥老公逛街購物。

社會發展到今天,男要娶誰、女會嫁誰,已經完全地與做父母的無關了。

26.09.2019 老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