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嘴,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

2019-10-01     親子派媽媽圈

《慾望山莊》里說:

「柔軟的舌頭,可以挑斷一個人的筋骨,語言有時候比暴力更能傷人。」

一句話,可以讓一個人的心靈無比痛苦,一句話,也可以抵禦世間所有的堅硬。

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同樣也是這種力量,讓我們抖擻精神,這就是語言。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有些父母大概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無意間的一句話,究竟會給孩子造成怎樣的傷害?

下面這4句話的殺傷力,強大到足以摧毀一個孩子。

請父母們一定別再說了。

1、「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少年說》里,一位女孩鼓起勇氣登上天台,對著下面的同學和自己的媽媽,大聲地喊出自己的心裡話:

「孩子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

「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都看不到!」

面對女兒帶著哭腔的控訴,媽媽卻冷冷地回應:

「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斷地打擊你,因為我認為你的性格,不打擊會飄。」

哪怕最後女兒流著淚,說自己並不適合打擊教育,媽媽還是不為所動。

很多家長,總喜歡用別人家孩子的優秀,來激勵孩子上進。

殊不知,這樣的負向激勵,遠沒有正向激勵的效果好。

日本一檔綜藝節目上播出了這樣一段實驗:

前來參加實驗的是一個內向、不自信的女孩,50天內,老師和身邊的人,不斷從各個方面誇讚女孩。

實驗結束後,女孩從一開始的唯唯諾諾,不願意摘下口罩,

到最後笑容自信,大方地和旁人交談,她的氣質和樣貌,都變得比以前好多了。

這或許就是「誇獎」的力量。

不斷向孩子傳遞「你很優秀」的信念,會大大提升他們的自我認同感,引導孩子走向成功的彼岸。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優秀。

2、「我就當沒養過你」

有一次,尹建莉老師在節目裡做嘉賓,

主持人問她:你父母說過什麼話,讓你覺得,對你傷害最大?

她回答:

我媽氣急之下對我說,我就當沒養你這個女兒,以後老了我也不指望你養,我自己過。

隨後,另一位主持人提議在現場做一次調查,看看有多少人聽過父母說這樣的話。

沒想到,在場98%的聽眾表示有類似的經歷。

很多時候,這看似是一句自憐自艾的話語,背後卻好像在說:我不指望你養老,是因為我覺得你不孝、自私、無能。

實際上,這雖然是一句氣話,但這是一種比謾罵更強烈的指責和否定。

這樣說話的父母,或許本意並不是讓孩子難過,而是希望能獲得孩子更多的愛和關注。

但籠罩在這句話的陰影下的孩子,反而會離父母越來越遠。

孩子會愧疚、自責,在心裡問自己:我是不是真的做錯了什麼?

成年以後,他們一方面會儘自己所能對父母好,一方面又從骨子裡透著疏遠和薄情。

在他們眼中,父母不再是親人,而是法官,孩子被不斷審判、撕扯著,陷入愧疚感的漩渦。

在一段關係里,愧疚感和親密感註定是沒辦法共存的。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里,越是譴責或批判孩子,就越是剝奪了他們親近父母的力量。

3、「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

看過這樣一則視頻:

因為媽媽不答應給孩子買零食,孩子就大哭大鬧,坐在地下不住地蹬腿,甚至把頭一次次往地上猛撞。

在一旁的媽媽,覺得又生氣又丟人,對孩子大喊:

「別哭了,再哭媽媽不要你了!」

說完,這位媽媽就自顧自地往前走。

孩子聽了,哭得更凶了,一直哭到聲嘶力竭。

媽媽沒辦法,又從遠處跑過來,一把抱起孩子,無奈地答應,一會兒就去買零食給他。

到了晚上,孩子突然尖叫著,從夢裡醒來,哭著大喊「我不要零食,我要媽媽!」

那一刻,媽媽才意識到,原來白天自己的「威脅」,會讓孩子有多害怕。

對父母而言,「不要你了」,或許是最快讓孩子停止哭鬧的辦法。

但是對孩子而言,父母就是自己唯一的依靠,一旦父母說要「拋棄」自己,那麼就意味著被「全世界」拋棄,意味著巨大的恐慌。

這種恐懼,會驅使著孩子用盡一生去追逐被愛的感覺,渴求那份安全的依賴。

在孩子哭鬧的時候,不要隨便說出「不要他了」「不愛他了」這種話,

而是嘗試在孩子能看見自己的地方陪伴著他,告訴他:

「你要是難過,可以在這裡哭一會兒哦,我會陪著你。」

4、「哦」

「媽媽,我這次考了全班第三。」「哦。」「爸爸,你看我做的火箭模型。」「知道了。」

現實生活里,有多少父母習慣忽略孩子的聲音。

「哦」、「知道了」、「爸爸/媽媽有事,別煩我」,

仿佛成了他們面對孩子時最常說的話。

在孩子需要父母的時候得不到回應,久而久之,他們也就不再需要父母了。

相反,父母的看見和回應,才能給予孩子成長的力量。

前段時間,來自廣東河源的小學生張仰喆在和媽媽遊玩的時候,意外發現了11枚距今6600萬年前的恐龍蛋化石。

一開始,看到兒子發現並辨認出,1枚疑似恐龍蛋化石的東西,媽媽雖然也不能確定,但還是選擇,相信兒子的發現。

於是她立刻通知了相關部門,沒想到,經過工作人員的現場發掘,真的挖出11枚恐龍蛋化石。

恐龍蛋化石的發現,是因為張仰喆善於發現的雙眼,和豐富的知識儲備,但更是因為媽媽的重視和鼓勵。

家長們,別再無視孩子渴望愛和關注的眼神,別再因為工作繁忙而推開他們。

我們只有願意蹲下身,看看孩子的驕傲和煩惱,才有可能發現孩子出人意料的才華。

5

全球兒童安全組織Safekids曾發布過一組海報。海報里,孩子身上那些傷人的話語,就像是難以癒合的疤痕。

「你腦子讓豬吃了嗎?考成這樣,還有臉回家?」 「沒見過這麼髒的孩子,你是從垃圾堆里撿出來的?」 「天天毛手毛腳,你上輩子是闖禍精啊?家裡有你,真倒大霉了!」

這些醜陋的傷痕,觸目驚心。

蔡元培在《中國人的修養》里說過: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生修養。

想要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說話的語氣和方式。」

在孩子犯錯、迷茫、找不到方向的時候,父母溫和的話語和耐心的傾聽,才是他們繼續前進的動力。

所謂的「打擊教育」是不存在的,打擊就是打擊,打擊就是暴力。

如果愛之深,那麼就不需要「責之切」。

那些殘忍的語言,只會阻礙愛的光輝。

孩子的世界原本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畫筆。

若總是惡言惡語、雷霆之怒,就會傾覆孩子的心和世界;

只有父母克制、平和,才能給予孩子奔跑的勇氣和愛的力量。

————————

圖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微信公眾號親子派,專注0-8歲孩子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jTzmW0BMH2_cNUgktq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