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澱在中山路的古代公署
作者:彭妙艷
榕城中山路改造之前稱為宣化街。這條街路從南宋紹興十年(1140)起就是揭陽政治、商業中心。沉澱著許多至今都有開發價值的公署。
街尾的縣署(縣衙),是揭陽歷史上最大型的建築組群,其主要建築有譙樓、牧愛堂、德威堂、凝香堂、贊政廳、架閣庫、西圃書房等。歷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建設與重修,積累的人文資源十分豐富。
街中的布政分司館,是招待省里前來揭陽考察、調研、辦案公務人員的賓館。為長方形平面,寬僅12米,但深達50餘米,分三進,為儀門、正堂和後堂,各三間寬廣,進間分別有左、右廂1間,川堂1間,左右庖湢各2間。其結構與揭西廟角三山國王祖廟仿似,進深過之。明朝時有多次重修。
明清嘉靖間縣主簿季本創立,萬曆間知縣潘應龍所建的鄉約所,在分司館的一旁。鄉約所是官府與鄉紳主持向群眾宣講鄉約的地方,是道德、制度教育的場所。宣化街一名,正由之而來。顯然,歷史上那些張揚科舉與文治武功的牌坊,也為助力宣化功能而建。
此外,就是作為揭陽鋪遞(郵政機構)的總機關的「縣前總鋪」也曾設置於此。明清時揭陽境內設有漁湖、官溪、桃山、登岡、鳳翥、錢岡6個分鋪以傳遞公文,分鋪一般都設兵4名以處理業務,只有桃山鋪遞路較多設6名,縣前總鋪業務量大設8名。至於總鋪的規模、結構等史志缺乏具體的記載,但是作為揭陽郵政的發祥地,它的存在形態卻很值得發掘探討。
還有從南宋建縣之後就設立,延續到清朝中期還有存在的惠民藥局,也是揭陽古城的重要公益機構與場所。這藥局設在中山路南市巷口北側,設有藥井二,明天順中毀於兵,舊址遂為民侵占。僅存北井址20米見方,南井址18米見方。惠民藥局作為全國統一設立的醫療公益機構,自宋以降,史志屢見陳述。作為中國古代政府主辦的醫療設施,它的歷史價值不因時間的推移而消褪。
宣化街改建為中山路之後,上述這些重要的歷史建築大多被拆除,有的僅僅留存一個殘跡。如果中山路一旦有了改造的機會,再現積澱在路上的那些歷史建築,以其在中國文物、旅遊版圖上的稀有與罕見,也許就可以為這條古老的街道帶來新的活力。因為想到這些,我寫下這篇短文,讓「有司」或當事而有話語權者參而考之。
來源:作家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