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代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大多數人即使性別不同,星座不同,血型不同。
卻無一例外有著相同的性格。
明明跟同事不熟,卻非要硬著頭皮尬聊;
明明對酒精過敏,卻非要在飯局喝到吐;
即使不是一路人,也要維持塑料友誼。
對所有人都拿出百分百的熱情,累嗎?
累,可笑著讓所有人都滿意,似乎早已成為唯一的生存法則。
01
事必躬親,笑臉迎人,這些似乎是印象中,高情商人士必備的素質。
但在一次訪談中,高情商的蔡康永卻說:
「我鼓勵大家做一個冷淡的人。
我不認為過於溫暖是跟別人維持關係的好立場,如果被溫暖兩個字綁住,就更吃力。」
蔡康永口中被溫暖綁住的人,討好型人格就是典型。
他們為了照顧周圍人的情緒,不惜犧牲自己的意願和自由。
表面的熱情,其實是用燃燒自己換來的,他們並不快樂。
蔡康永不僅鼓勵大家做個冷淡的人,他自己也是這麼做的。
每次錄製節目之前,他第一件事就是告訴導演哪些話是敏感詞,後期需要減掉。
但是他從來不會跟嘉賓說,寧願自己多費些事,也不想給嘉賓帶來壓力。
遇到問題向來盡力自己解決,很少麻煩別人,這是他的第一重「冷」。
此外,蔡康永待人向來淡漠疏離,連和他搭檔了十餘年的小S也說:
「舞台下的他好像有一層透明的膜罩著,非常有距離感。」
與人相處的界限感是他的第二重「冷」,但他不是真的對朋友冷漠到底。
小S遇到困難的時候,他總是第一個出現,給她幫助和安慰。
小S渴望轉型,喜歡演戲,蔡康永拍《吃吃的愛》就主動聯繫她,讓她過足戲癮。
這就是蔡康永提倡的冷,他並不是讓我們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而是希望我們在善待世界的同時,也能保護好自己的一方凈土。
希望我們可以在關心別人之餘,也能聆聽內心的聲音,讓自己舒服。
02
王開嶺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群往往是人的墳墓。
人一旦到群體中,就會壓低自己的慾望,拚命去附和別人的決定。
人們用合群來獲取安全感和歸屬感,證明自己不是另類。
殊不知一旦把精力都花費在維持關係時,就會付出失去主宰自己權利的代價。
《生活大爆炸》里,謝爾頓特立獨行,像個怪人。
不是他不合群,而是有些人不配進入到他的世界裡。
他智商187,小時候因為早慧被視作異類。
他沒有試圖合群,而是沉浸在學習的世界裡,11歲上大學,15歲成為客座教授,獲得雙博士學位,見到了偶像霍金。
看起來不夠熱情,只是因為懶得花時間在無用社交上罷了。
你沒必要把所有人請進生命里,因為有些人的存在,只會降低你生命的質量。
也不要因為擔心自己不被歡迎,而刻意做出任何改變。
才女徐靜蕾不婚,凍卵,45歲仍然活得像個少女。
對質疑她的人,她反過來提出質疑:
為什麼我們要被教育做一個討人喜歡的姑娘,而不是一個被自己喜歡的人?
春夏24歲就榮獲金像影后,有人說她駝背,不是明星臉,吃不了演員飯。
可她從來沒為取悅大眾而做出任何改變,也不懼怕被討厭,她說:
「以前討厭我的人還是討厭我,但大家都有骨氣,互相討厭也沒關係。」
接受採訪時,春夏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要的是千萬人中有人為我而來,舞台上有一束光為我而開;
我要成為你們成為不了的人,成為我本身。
她待人並不熱情,卻活得熱烈鮮活。
從不任人擺布,反而真實可貴。
大多數人都在想「別人希望我做什麼」,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可是,想要獲得他人好感之前,你首先得成為你自己。
03
總有人為了博得他人的認同,不惜一切代價。
我們要做好人,但不能做無原則無底線的濫好人。
濫好人無論做什麼都優先考慮別人的想法,最後苦的一定是自己。
還記得「大衣哥」朱之文嗎?
他是地道的農民,成名前家裡還住著簡陋的土坯房,夏天漏雨,冬天漏風。
憑藉著好嗓子登上春晚舞台,成名後朱之文商演不斷,經濟條件也得到了改善。
村民紛紛趕來「吸血」,厚著臉皮管他借錢。
想著能幫一把是一把,朱之文不忍拒絕,幾萬幾萬往外借,欠條就打了幾百張。
為了給村裡修路,他自掏腰包花了50萬,村民卻不買帳。
不僅如此,村民甚至變本加厲找朱之文討錢,恨不得榨乾他,讓他傾家蕩產。
朱之文沒有遠離這些蛀蟲的能力嗎?他太有了。
但凡心狠地拒絕,給過幾次閉門羹,或者直接搬走,都能避免這些麻煩。
可他做不到。他怕被戳脊梁骨,被說擺架子,他太想做個「好人」了。
一斗米養恩人,一石米養仇人。
當你因抹不開面子,而對別人有求必應的時候。
當你為了取悅他人,不惜犧牲自己利益的時候。
你換不來友情,更別指望回報,因為在別人眼中你的所作所為,全是理所當然。
甚至於當你承受不住,開口拒絕時,他們反倒會怪你無情,倒好像你欠了他們。
人心不足蛇吞象。
04
小說《無聲告白》里有這樣一句話: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當你刻意琢磨怎麼去迎合他人時,或許你正在扼殺自我。
曾幾何時,我們在朋友圈大大方方地訴說,分享,和朋友愉快的互動。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隨心所欲發朋友圈卻成了奢侈:
喜歡小眾音樂的人,開始分享流行歌,他怕被說成是獨樹一幟;
愛自拍的姑娘,發風景發寵物,唯獨不再發自拍,怕槓精說她PS。
似乎在朋友圈裡,真實的情緒並不被歡迎;
想要受到關注,就需要迎合大家的口味,扮演大家樂於見到的你。
我漸漸理解蔡康永曾經說過的話:
「我要恭喜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因為他們找到了生活的重心。」
蔡康永欣賞周杰倫,因為他既做到了做自己,也沒傷害到其他人。
他心疼林志玲,一直溫柔待人,卻有點太忽略自己了。
蔡康永欣賞的「冷」,不過是選擇專注過好自己的人生,讓自己舒心。
這樣的「冷」,比之於勉力而為的「熱情」,反而來的真實可貴。
我勸你少發朋友圈迎合他人,多在生活中表現真實的自己。
我勸你先有能力愛自己,再有餘力愛別人。
畢竟每個人生活的重心,都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