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許想不到,中國人在38年前的今天第一次考托福

2019-12-12     Lens


比2019年只剩20天更讓人感慨時光飛逝的,恐怕是:距離中國大陸的第一次托福考試,已經過去整整38年了。

沒錯,在1981年的12月11日,732名中國學生緊張地走進了考場,迎接一場可能會改變他們生命軌跡的考試——托福。


當年的托福考場。

圖片來自:CGTN微博


在這近四十年的時間裡,百萬中國人為了考好托福拼盡全力,也通過托福走出了國門。


以一種很神奇的方式,托福連接了一代又一代人之間的記憶縫隙。



作為首個「打開中國國門」的標準化語言考試,托福當時只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個城市設有考點,因為當年這三個城市的英語師資力量及綜合條件比較好,考生也比較多。


也是那次考試,創下了內地考試的諸多第一:第一次將美國標準化考試引入中國,第一次使用機讀答題卡,英語考試第一次考聽力。

有趣的是,那場考試的考生答題用的鉛筆、橡皮、轉筆刀,都是跟隨試卷一起從美國空運來的,每一根黃色鉛筆上都印著「TOEFL"的字樣。

對於這樣不太尋常的「空運」,當時負責托福考試的北京外國語學院教務處副主任陸兆淞的解釋是:

「擔心中國鉛筆色度不夠,影響機器判卷的準確性,而且這個橡皮頭比國內的要好很多,擦過後試卷上不會變黑」。

考試當天,每個考場設有兩名監考老師,開考前要負責把鉛筆削好,每個考生兩支,如果考試中有鉛筆出現了問題,老師隨時幫他更換。等到考試結束後,鉛筆也一同收回,留著第二年的考試再接著用。

除了這兩名監考老師之外,每個考場還配有一名機務人員,專門負責耳機的維護。

由於這是中國第一次在英語考試中測試聽力,為了防止聲音失真,學校放棄了用大喇叭播放考題,而是為每個考生都配備了獨立的耳機。開考前10分鐘,考生開始試聽耳機,要是出現問題,機務人員隨時為其更換。


1989年,江蘇南京正在考托福的考生們

圖片來自:ChinaDaily

攝影師:XieBai


回憶起中國初次考托福的往事,當時北京地區的主考官劉承沛說:「雖然第一次考試很順利,沒有出現作弊,但至今也還有些後怕,應該提前聽一下英語聽力的,如果播放聽力時出現問題,就無法挽回了。」

不過,除了容易受突髮狀況影響的聽力考試,因為在中國的考試里從沒出現過使用機讀卡的先例,讓負責人惴惴不安的,還有機讀卡的使用情況。

開考前一天,所有考生被召集開會,每個人都收到一張答題卡的複印件,來專門做練習。負責考試的老師還特彆強調,考生一定要帶著尺子考試,要比著答題塗卡,千萬不要塗串行。

回憶起第一次和機讀卡打交道的經歷,負責人陸兆淞說,自己要逐一檢查每一張報名卡,因為這些報名卡最後將寄往美國,如果有一張出錯,不僅考試沒有成績,19美元的報名費也要打水漂,「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這場中國首次托福考試,從組織考生報名、交報名費,再到寄卷子和相關保密措施,前前後後用了6個月。

關於這場考試的注意事項,甚至精確到「考試時,監考老師不能在考生身後站立超過30秒,不然會影響考生的情緒。」


這些看似小心翼翼的規則,離不開當時國家對它的重視,而這場考試之所以能夠存在、也是因為當年的環境和歷史的選擇。

在改革開放前夕,中國便開始鼓勵公派留學,留學的熱潮也因此拉開序幕。

雖然當時准留學生們的出國之路被打通,但是申請學校都離不開托福——這個由美國考試中心機構(ETS)負責的標準化考試。

對於當時收入水平並不高的中國人,為了考托福還得先出個國,這成了出國路上極大的阻礙。

於是,將托福引入中國成了當務之急。

1981年2月,ETS(美國考試中心)派小組來華「試探」,走訪了中國教委,並起草了有關托福進入中國的協議,同年5月,中國代表團赴美簽字。



中國教育學生司負責人與美國ETS副董事長

在「托福入華」協議上簽字,右一為陸兆淞

圖片來自:百度


7個月後,承載著中國考生出國留學夢的第一批試卷,從美國由專門的快遞運到北京,再從北京分發到上海和廣州。

當考生們在幾個月後拿到成績時,有人發現自己600多分,當然,也有不少550分的,但基本上都在500分以上。

現在想也許覺得難以置信,但在上世紀80年代的北京上海,托福是很多年輕人整天掛在嘴邊的「時髦詞」。


1984年,上海高校研究生

在聯誼活動上的「英語角」用英語熱切交談

圖片來自:南方周末


為了方便中國人學英語,央視從BBC引進的情景會話英語教學節目 Follow me 一開播就火遍中國,當時還沒取得版權的《新概念英語》也成為年輕人爭相借閱的「聖經」。



在全民學習英語的熱潮之下,托福在中國很快火了起來,在第一場托福過後,報名考試的人數直線上升。

以北京為例,1981年只有285人參考,1985年上升為8000人,1986年達18000人。90年代,人們常常要通宵排隊,仍有報不上名的。


2001年12月,南京,

雨中排隊報名托福考試的學生

圖片來自:Beijing Review


根據中國教育網的數據,到2008年的時候,中國大陸的托福考生就已經破了10萬人大關。


更有全球化智庫(CCG)的調研報告顯示,到2018年,中國托福的考試人次已經達到30萬,高居世界第一。



托福進入中國馬上40年了,英語在中國的意義也不單單是一門語言,更多的是不少中國人推開大門、走向世界的工具。

時至今天,每年依然有大批留學生需要通過「托福考試」拿到國外大學的敲門磚。

當然,這個伴隨了中國人近四十年的英語考試,在不同年代的考生眼中,也呈現出了不一樣的味道,承載了不盡相同的回憶。

作家陳丹燕回憶起當年她為出國做準備的情景:

「當年背托福生詞表,用TDK磁帶聽列儂和莫扎特,留中分長發,到淮海中路美領館簽證長隊里去聽簽證官黃毛的各種傳聞,還有清除精神污染運動,畢業生下鄉鍛鍊一年的計劃,都是歷史。」



有一位廣州的林老師則分享說:


「我是在2000年底參加的托福考試,當時都快40歲了,出國留學對我們這代人來說是個夢想,碰巧有朋友向美國的教授推薦了我,也願意提供獎學金,只要托福過關,一切就都水到渠成。當時新東方剛剛來廣州開分校,於是我成了新東方廣州分校的首屆學員。班上的同學,大多比我年輕十來二十歲。於是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用下班和周末去新東方苦學苦練,終於考出了623分的成績。

我簽證那天,正是40歲生日,有一話是這樣說的,「人生從四十開始」,於我,40歲以前的人生也很精彩,但40歲之後則得以在一個全新的環境下探索了更多的可能性,也是收穫良多。

讀這些早年備考的考生們,對托福的情懷和回憶,往往承載著夢想和生活的重量,讓人覺得憧憬又悵然。

經過中國社會幾十年的變遷,現在的年輕人對於「托福」的記憶點,倒是少了些有厚重感的回憶,不少都是較為慘痛的複習經歷和經驗貼。

每天用 flashboard 背兩百個單詞,深夜無人的時候安安靜靜刷TPO的閱讀和聽力,對照著官方高分作文來一篇篇磨筆頭,對許多考生來講都不陌生。


日復一日的托福備考,就如同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一樣,每天要把巨石推上山頂,但第二天石頭還會滾下去。周而復始的重複。


口語方面就更慘了,因為托福的口語和聽力中的素材掛鉤,整體要求比較高,而且考試的時候還是機考,這讓很多人羨慕起雅思考生來:


「真心羨慕雅思口語是對真人講話,而且沒有精確的限時,考托福口語的時候,盯著那不斷縮短的進度條,嚇得話都說不利索。」

到近幾年,關於托福話題的討論就變得更加有趣了,年輕的托福考生們,有些也沒了曾經較為普遍那種沉重的精神包袱。


對現在的很多考生來說,托福的記憶點少不了對考試本身的吐槽和調侃,最容易被他們記住的,大多都是好笑的段子和自我嘲諷般的「放飛」。

有沒有透露姓名的網友說:


考口語把 what’s your full name 聽成 what's your phone name,然後一本正經地回答 my phone name is Sam Sung。



知乎上的 @大貓超人則分享了很多托福考生都踩過的雷:

試音階段,當自己看到 「describe the city you live in」 時特別激動,把提前準備的口語段子噼里啪啦全整上了:「I live in Beijing, the capital of China,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

然而聽到旁邊試音的同學,都在那兒大聲地重複 「describe the city you live in」 的時候,她還覺得「天呢,這都哪裡來的智障?」,等到一屋子人都在那兒 「describe the city you live in」 的時候,這位網友更是困惑到懷疑人生,後來有人實在忍不住安慰她說「試音的時候,你來段rap都沒關係的」。

最有趣的是,就像簽證官「黃毛」在留學生前輩心目中的神話形象一樣,現在的年輕人也有了新的托福 icon。


他們當中很多人在知乎帖子上對自己心目中的「神話形象」發出了靈魂拷問:「托福聽力介面中的黑人小哥是誰呀?」



而且最神奇的是,美版知乎 Quora上也有同樣的問題:Who's that guy with headphones in TOEFL?



果真是「同一個世界,同一批托福兒,同樣奇怪的疑惑」

對於這位小哥的真實身份,國內外網民們也是眾說紛紜,真假不知。

有人說「此人作為托福界頭號大神,是第一個考到托福滿分的人。」

有人說「這位小哥是ETS的一個工作人員,新東方去ETS交流的時候,有些老師有幸一睹真容,還順便告知小哥他在中國很火,老哥說有機會的話會來中國玩。」

還有人說「我托福老師說,這是ETS的一位高管,他在ETS培訓的時候和這位小哥交流過,據說這個小哥現在已經白髮兩鬢了。」

要說大家真的有那麼關心黑人小哥的身份,其實倒也未必,這位小哥在許多人看來,其實也不過是一個代表著托福記憶的符號罷了。

考聽力說口語前的沒底氣也好,緊張備考托福的奮鬥也罷,都在對這個小哥的深挖和調侃中,跟著時間一起消解去了。

一代又一代的托福人,也前程似錦,或嬉笑怒罵。



但就是這樣,38年的時間裡,「托福考試」從中國人的留學追夢符號變成了一個更加普遍的、人盡皆知的標準化考試,同時又升華為一代代中國人學習英語的情感記憶。

雖然托福依然帶領著許多中國人走向大洋彼岸,打開世界的大門,攀登著人生的高峰,但是那份酸楚回憶的厚重,卻不復存在了。

40年前的80年代,正是中國年輕人前赴後繼、對世界心懷好奇的一段歲月。

在托福敲開了他們人生的大門之後,未來似乎有了形狀,他們也感知到了命運在冥冥之中的那種召喚。


在那樣一個信息不通達、出國很難的年代,他們懷著莫大的勇氣,近乎破釜沉舟地走下去。

在這條艱辛的路上,托福是小小的燈塔,是對自己的放膽和鼓勵。

不過,直至今日,托福依然是通往未來世界的船票,它陪著小心翼翼的年輕人,讓他們把自己的夢賭在這方小小的試卷上。

托福試卷上雖然寫滿了異國文字,但描繪的卻是無數人夢想中的自己。

那麼你呢?在這38年的「托福歷史」中又扮演過什麼角色?而你又有什麼托福故事想跟我們娓娓道來?



主要參考資料:

http://www.bjreview.com.cn/life/txt/2012-02/27/content_427991.htm

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1909/19/WS5d82e054a310cf3e3556c563_5.html

https://m.xinminweekly.com.cn/content/11440.html

https://zhuanlan.zhihu.com/p/52864238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YfvAW8BMH2_cNUgcQH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