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桐桐媽
這個暑假,由黃磊海清主演的家庭劇《小歡喜》火了!
這是一部圍繞「高考」這個主題,講述4個孩子、3對父母的備考故事。很多網友看過,表示劇情太過真實,總能在裡面找到年少自己與父母相處的影子。
其中,小陶虹飾演的離異媽媽宋倩與女兒喬英子之間的相處模式,最讓人印象深刻。
宋倩簡直就是典型的「中國式媽媽」代言人,她生活的中心就是女,毫不誇張地說,孩子就是她的全部。
她對女兒的占有欲極強。
日常表白是這樣的:「媽媽最最最愛的就是你呀!自從你到了媽媽的肚子裡,媽媽就沒跟你分開過,媽媽從來沒有覺得你已經離開媽媽的身體了,更沒離開過媽媽的心。」
她放棄自我,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
離婚後,一個人拉扯大英子,全部的愛和希望都傾注在了孩子身上,辭去教師工作,只為全心全意照顧孩子的三餐起居和學習。
她對孩子的控制欲強到扭曲。
生活中事無巨細掌控,逼著女兒吃藥膳,早晨空腹吃海參;學習上像看管囚犯一樣全方位控制,無視女兒的理想大學,強求女兒報考清華北大。
劇中不難看出,英子已經很大程度上在理解、包容和迎合媽媽,只要媽媽一生氣,她也會第一時間去道歉,小心翼翼地照顧著媽媽的感受和情緒。
媽媽宋倩呢?稍不滿意就炸,一副「我都是為了你好啊!」、「你是媽媽的一切」的姿態,哭訴、抱怨女兒的不懂事,炸完又自責懊悔,立馬安撫女兒。
這種相處模式,說實話,隔著螢幕都覺得累!
這樣的愛,真的太讓人窒息了,這位單親媽媽忘了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有自己的思想啊!孩子真的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更不是複製品。
後來,在媽媽的這種喘不過氣來的愛下,英子患上了抑鬱症,跳海的那段情節看得太虐心了!
英子站在海邊的圍欄上對著母親哭訴:
「你從來都是憑你自己的想法決定我的人生,我不是非要去南大,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
「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家裡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
還記得那個北大高材生王猛嗎?為了控訴自己的父母,拉黑了父母6年,並12年不回家,
王猛自小就是學神級,高考是四川某地級市理科狀元,被北大錄取,本科後又成為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研究生。
妥妥的一枚「別人家孩子」,卻用15000餘字的長信,控訴父母對他的多度控制。
這篇萬字長文自始至終都有一種悲憤的情緒在牽引,又帶著幾分爆髮式的快感,他在告訴自己的父母:看到了吧,這都是你們自找的!
令人唏噓的是,當看到這封決裂信時,老倆口表示很費解,他們不能理解明明是「為了他好」「因為愛才管」,最後卻落得一身怨氣,被兒子視作仇人。
那麼,在孩子的成長中,如何減少對孩子的控制呢?
首先,應該適時放手。
北大才女趙捷說:
「我欽佩一種父母,他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時學會得體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童年感到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
具體如何放手呢?父母要學會放權,合理範圍內,讓孩子做選擇;允許孩子嘗試和犯錯,家長做好安全保障即可。
有一部奧斯卡最佳短片《鷸》,就講了一個狠心放手的故事。故事講述的是一隻小鷸,從只想依靠媽媽喂食,到覓食受挫,後來克服心理恐懼,最終獲得勇氣和成功的故事。
鷸媽媽深深明白一個道理:孩子終有一天會長大,會離我們漸行漸遠,我們要做的,就是適時放手,多給孩子一點自主空間。
其次,不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孩子身上。
四川學生「小斯」因為父親,讓他在生不如死的心理重負下選擇自殺。
平常自己考了98分都要被罵,訓斥他如果不學習就「莫浪費老子的錢」,永遠沒有滿意的時候,每天都在責怪中度過。
小斯的遺書最後還有這樣一句:「我的屍體,不用埋了,要麼燒了,要麼扔了,別把我拿回去,心煩!」
多麼悲涼,究竟是經歷了什麼,才會讓一個孩子,連死後都不願意回家去?
紀伯倫在《先知》中說: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孩子從來都不是父母的附庸,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靈魂,有屬於自己作為一個「人」的權力。
父母最應該做的,是尊重孩子,而不是肆無忌憚的改變孩子的想法,無所顧忌的剝奪孩子的權力。
把孩子當作提線木偶,隨意擺布,總有一天,會導致孩子成長為一個性格不健全的人。
愛孩子,請給他屬於自己作為一個「人」的權力。
最後,多一點自我。
記得,高曉松在有一期《奇葩說》中,說了一件事。他媽媽因為忙著老年合唱團的事情,居然把她的生日給忘了。
可高曉松卻說:
「我今年生日,她沒來,我特別高興,我媽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事情做,我覺得很好。」
一生都在圍著孩子打轉的愛,真的是太沉重了。
特別是對於孩子已經長大成大的家庭來說,父母開開心心擁有自己的生活,對於孩子而言,就是最大的寬慰了。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是一場緣分,千萬不要將愛變成枷鎖,壓的孩子只想逃離忘了感恩!
尊重與理解,就是給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好的愛。
作者簡介:桐桐媽,一個可愛女孩的媽媽,頭條號簽約作者。
本頭條號擁有27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育兒交接棒)一起,致力於通過線上線下課程和活動,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微信公眾號的「問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提問,專家一對一解答育兒疑問。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