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80後們,小時候玩過的這些遊戲,你還記得嗎?

2020-06-18     親子溝通如何說

原標題:70後、80後們,小時候玩過的這些遊戲,你還記得嗎?

重磅回饋粉絲讀者,留言評論即有機會獲得作者線上課程!

童心是一種心態,和年齡無關。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好奇和開放,充滿成長的渴望,面對困難也不會選擇放棄。

作者:進友

在一次家庭教育的培訓課堂上,講師請大家回憶小時候玩過哪些有意思的遊戲。課堂一下子熱鬧起來。

學員來自全國各地,年齡層次不一樣,70後80後居多,時間地點有跨度,統計下來,玩過的遊戲卻大同小異,有的只是名稱上的不同,相同遠大於差異。

捉迷藏,玻璃珠,丟石子,扔沙包,撲克牌,過家家,捉迷藏,撈魚摸蝦捉螃蟹,跳橡皮筋,垛哇嗚,打寶,游泳,拔河,踢毽子,跳繩,跳房子,下棋,陀螺,扎泥,打球,鞭炮煙火,老鷹捉小雞,這些你玩過幾個?

很多人看到這些遊戲名,就想起當時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的畫面了。

講師請每一個學員說說當時印象最深的那個遊戲場景。當時和誰在一起玩?發生了什麼有意思的故事?自己的心情怎麼樣?

學員們紛紛舉手發言。

有位老家是農村的學員說,當年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時候捉迷藏。有一會躲在別人家煤棚裡邊,天黑了還不見小夥伴來找,結果主人家回來,自己著急忙慌出來,把人家嚇一跳,人家手裡的手電筒不小心碰到自己,也顧不上喊疼就一路跑,回到家才發現頭上起了一個大包。

一位女學員分享到,小時候家所在的小區分批開發,家邊上就是大工地。自己最喜歡用磚來砌房子,做各種造型,和小夥伴玩的不亦樂乎,每次都是媽媽大聲喊吃飯才回家。工地可能有風險,但是當年父母很忙,客觀上導致放手量很大,孩子快樂也沒有絲毫減損。

有意思的是,學員在分享的過程中,講師精彩的點評也帶給全班學員更深的思考。

有位學員在講到丟沙包、跳皮筋這些遊戲經歷時,談到自己並沒有特別享受遊戲,玩也行,不玩也沒覺得怎麼著但是既然玩了,就要取勝,所以很在乎每一次贏的結果。但是,贏了之後呢,也沒有覺得特別興奮。

互動過程中,講師問,你在工作職場中,是否從事銷售工作?回答肯定。那是否很在意結果?當然。那這對工作是一種促進的協同效應,因為銷售注重結果,這個職業與個性的匹配度就很高。講師接著問,那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樂趣的感受度高嗎?不高,孩子有時候老提醒我:你認真點!孩子這麼說的時候,我有點尷尬,她怎麼知道的!

講師與大家交流說,孩子是最敏感的情緒解讀者,你的投入狀態不止語言本身會流露出來,你說話的方式,甚至是微表情和微動作,孩子都能觀察的細緻入微。事實上,關注結果沒有錯,有時候注重參與的過程,對陪伴孩子更加重要。

有一位70後的學員分享到,自己小時候,玩過在地上占地為王的扎泥遊戲,攻取雙方看誰在依次的競爭中占地最多。一分錢也不用花,一下課就和小夥伴們蹲在一起玩,腿麻了也樂此不疲。所以,快樂和物質沒有必然關聯。聯想到許多長輩會給孩子買很多玩具,功能越來越多,價格越來越高,這證明我們條件越來越好,對孩子教育越來越重視,同時另外一個角度看,多數玩具過了新鮮勁之後,很難再激發孩子持久的熱情,造成浪費倒在其次,注意力稀缺,從孩童時期就已經體現出來了。

有位學員講到自己小時候玩單槓,摩擦導致手上掀起一大塊皮,自己想也沒想把那塊皮蓋回傷口,忍著痛,連老師都沒告訴。講師好奇地問為什麼?她說那時候學校也沒有醫務室,自己下意識覺得是自己導致的,就應該自己扛。講師接著問,假如現在工作和生活中碰到一些困難,自己克服和與同伴一起想辦法,兩個比較起來,你通常會選哪一個?她說更願意選擇自己扛。

講師總結說,獨立是一種選擇。過往的經歷跟現在的自己有密不可分的聯繫。回顧過往的經歷,有時候能找到自己的性格成因。

還有位學員分享到,小學作為文藝委員,每個周末都會出班報,四個同學是默契度很高的黃金組合,每次完成任務的過程就是開心愉悅的經歷,大家到現在都是要好的朋友。可是上了初中之後,自己仍然擔任文藝委員,還承擔這項工作,換了小夥伴之後,組合卻沒有原來那麼給力,也找不到當初開心的感覺了。

是的,團隊很重要。同一件事情,性質相同,同伴發生變化,組織氛圍也有了明顯不同。所以造成我們困惑的不是任務本身,而是與任務相關聯的人際關係,享受變成了需要應付的差事,我們就沒辦法在裡邊找到喜悅的感覺,這就是疲勞度、疲憊感的由來。

有一位老家在新疆的學員,講到天寒地凍的時候,小夥伴們一起扔沙包,冰凍三尺,特別冷,可是大家滿頭是汗,衣服都汗塌了,天天如此,家長不扯著嗓子喊幾遍,堅決不回家。這位學員還總結道,現在的孩子有電視,有電腦遊戲,電瓶車,而缺少了競爭性的戶外運動,感覺身體素質下降,樂趣也少了很多。

最後總結階段,大家提到,以上的這些遊戲有明顯的時代印痕,那些年代物質比較匱乏,沒有現在這麼多玩意,這些大江南北差不多的遊戲,實在有些無奈之舉。可是恰恰因為這些充滿競爭的戶外活動,讓小夥伴們在一起感受到人與人之間交往,禮貌、獨立、尊重、衝突、毅力、妥協,很多優秀品質在人際互動中得到歷練,而身體心理的健康都與這些遊戲有內在聯繫。玩耍遊戲過程中面對面的交往,比起線上的虛擬互動,衝擊感更強,更容易練就能力。

將近100年前,義大利的教育學家、心理學家蒙特梭利寫過一本《童年的秘密》,提醒我們要以孩子為中心。我們常常認為父母是孩子的老師,其實反觀孩子成長的過程,理性的人,也能夠悟得道理。舉例來說,作為成人的我們,在碰到困難與挑戰的時候,遭受過多次打擊之後,我們就有可能心灰意冷選擇放棄,可是你看看孩子學走路的過程,一遍一遍摔倒,一遍又一遍爬起,從未放棄。從這個意義上說,孩子何嘗不是我們的老師!

講師最後的總結也很有意思,他說六一是一個節日,童心是一種心態,和年齡無關。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好奇和開放,充滿成長的渴望,面對困難也不會選擇放棄。

這課程有意思!親愛的讀者,想要加入每周一次的互動課程,歡迎留言,就有機會參加啦!

(作者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輔修中科院心理所研究生課程,百年培訓企業全球認證講師,中級戶外領隊,熱衷親子教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Vr9xXIBiuFnsJQVwf_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