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一開口就得罪人?研究下他的說話之道

2020-11-06   陳大咖

原標題:打工人一開口就得罪人?研究下他的說話之道

最近我們工作室在進行「不會講話的段子大賽」。

助理的大學同學準備結婚,幾個同窗拉了個微信群商量要不要一起安排個份子錢給新人,結果有個妹子來了一句:「我沒說要給啊,為什麼搞得像是要按頭給一樣?這跟道德綁架我捐款有什麼區別?」

助理和其他友人頓時就尷尬了,還在商量看看要不要一起,怎麼就把新人比喻成不幸人士,到底會不會講話……

另外一位同事也奉獻了一則生活小故事。

她和朋友聚餐,朋友問她忙不忙,她說「不忙」,又反問一句「那你呢?」朋友隨口就來了一句——「挺忙的,我們公司不養閒人」。本來只是隨意的一句問候,頓時空氣中瀰漫了一股莫名其妙的氣息。

打工人的日常已經夠辛苦了,時不時還要因為自己和別人不會講話而煩惱,真是太難了!今天,我們想提出幾個問題:

為什麼人們對於直言不諱的「真話」如此難以接受?

面對對方的言語挑釁時,為什麼大多數人都選擇緘默?

又為什麼明明可以用更好的方式溝通而大家總是想不到?

無論人生的什麼階段,會說話、能好好說話、說好話都很重要,有的人你和他溝通覺得很舒服,有的人一開口就讓人心塞,其中的奧妙到底是什麼?

很多人講到情商高會說話的代表,可能會是蔡康永。但在我心裡,黃渤卻不失為一個會說話「標杆」,如果你的身邊有這樣的朋友存在,場合一定會相談甚歡,氛圍如沐春風。

而且,要論說話之道,黃渤和蔡康永是有所區別的。蔡康永出身上流社會,他父親曾是著名的船王,他自小就擁有優渥的家庭條件,見過許多世面,蔡康永的「會說話」更多是出於上帝視角的悲天憫人,是基於家教與眼界而修養出來的優雅。而黃渤的「會說話」,則是從片場小透明做起,摸爬滾打一步步積累起來的處世情商。

娛樂圈「賣相」好的小鮮肉老臘肉很多,但是妙人卻很少,黃渤算一個。大大小小的尷尬場面、爛話醜話,都能被他很好地「圓」回來,每到新年都會有網友感慨一番:啊,要是過年回家會親戚能帶黃渤去該多好啊~

在娛樂圈長虹這麼多年,他都是怎麼做到好口碑不斷呢?我總結了三點,跟大家一起聊聊~

蟄伏,也是一種修煉

1974年,黃渤生於青島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對於黃渤的期待,就是希望他能考上大學,找份穩定的工作,簡簡單單生活就好。可黃渤不這麼想,對於學業他沒有任何感覺,他喜歡唱歌,參加過比賽拿過獎項。

中學畢業後,黃渤開始組樂隊,在酒吧里做過駐唱。後來 又成了北漂,晚上在酒吧歌廳駐唱,白天騎著一輛破自行車,四處推銷自己錄製的唱片。收入一般,倒也可以維繫生活。可是他開始思考,這樣的生活到底有沒有意義。26歲時,黃渤決定考北影。

用了兩年才考上北影的黃渤,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順風順水。遭遇過冷眼,作為新人小咖被區別對待過,甚至唱歌時會被轟下台……

可當他憑藉著《瘋狂的石頭》這部電影一夜爆火之後,身邊的一切又都變了:

現在身邊全是「好人」,每一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笑臉;

拍戲時有人問他黃老師,你累不累,要不要休息一下;

又或者是黃老師你想吃什麼、想喝什麼,我給你拿。

此情此景,難免令人唏噓。

人們對那些不夠重要的人和事,往往容易說出傷人的真話,這就是現實。想起一位行業大佬的金句——沒有忙不忙,只有重不重要。同樣的,如果覺得言語間被輕視,就成為一個重要到不能讓人輕視的角色吧。正如黃渤成名後所說的, 「這個時代不會阻止你自己閃耀,但你也覆蓋不了任何人的光輝。」

蟄伏,也是一種修煉。

跨出對方的語境,巧妙接話

看過黃渤的頒獎典禮和綜藝節目就知道,他說過的話都可以集錦成案例寫進書里了。

最經典莫過於在貢獻了不少名場面的金馬獎上,黃渤因為著裝略微休閒被問怎麼穿著睡衣就來了。他不慌不忙地說:「對,因為他們都是客人嘛,客人到別人家當然要穿得隆重,我這五年來一直都在這裡,已經把金馬獎當成自己的家。回到家應該穿什麼呢,當然要舒適一點……」

一個精彩回答讓現場拍手叫好,這就是黃渤的說話之道。

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一個例子,某次商業活動,馬雲和黃渤碰面了。馬雲對黃渤開玩笑說希望他給自己免費代言,這時候黃渤並沒有給出yes or no的準確回答,而是表示想要一輛車。 馬雲問他想要什麼車,黃渤妙人妙語來了句 「清空購物車」

當他面對難以回答的問題的時候,不會去給出具象的回答,而是先超越答案的一步,問自己是否能用「車」來交換代言,再順帶出馬雲事業版圖中最具代表性的「購物車」,顯示了對客戶事業的深入了解,同時也站穩了自己的商業價值,這句話可以說是很有水平了。

用廣闊超前的視角,去看待對方拋出的問題,不讓自己囿於難以給出準確答覆的語境里。這一點請大家做好小筆記,面對「黑粉」,完全沒必要硬剛。

有一年春晚,黃渤穿著一襲藍色連體衣亮相,網民瘋狂吐槽:「黃渤把愛馬仕穿出了水管工的味道。」黃渤知道後,反駁道:「如果大家看到了愛馬仕,說明我把工作服穿出了愛馬仕的味道。」

仔細研究,你會發現他的回答總是這麼出其不意又具有發散性,當大家還在準備看好戲時,他的思維已經跳出了問題「是或否」的本身,也從不diss對方「不懂、沒品味」之類,他直接跑到了另外一個維度插科打諢,正如他說的 「別人想要貶低我,那我就把自己放到最低,剩下的就只有往上的空間了。」將話題的矛盾點直接化解。

懂得換位和共情

帶大家重溫一張曾經刷爆全網的圖:

這是前兩年黃渤與林志玲參加《極限挑戰》時扮演《鐵達尼號》的場景,當時,林志玲穿著比較涼爽,黃渤主動迴避了視線,既沒有讓女性感到尷尬,也在大家面前展現了紳士的一面。

哪怕是有些「裝」吧,畢竟都是活在鏡頭下的藝人,誰還不知道做效果呢?但有些時候,我覺得他是真的善良。

《極限挑戰》還有一期,他們去探望留守兒童,有母親在孩子出生三個月時就選擇離家打工,很多嘉賓都在感慨母親心也太狠了。

黃渤卻說:「 當然母愛是偉大的,你可以接受這些,放棄自己的一切,給孩子帶來光明,但並不代表這就是唯一的,絕對的,必須的答案。她其實也有權利。

是真正了解生活的殘酷,才不會說出「何不食肉糜」的話。黃渤在採訪中表示,經過以前一些被傷害的事情之後,人是需要極大的自省和自律的,只有這樣才能換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去做事、說話。

今年,黃渤作為店長的《忘不了餐廳2》播出了,即便沒有了第一季的熱度,它依然用豆瓣9.5的高分超越了第一季的9.2分。在這一季,黃渤還跟大家傾訴了一件事,那就是自己的父親,與節目餐廳中的5名員工一樣,都是阿爾茲海默症患者。

他講有一次回到家中,發現父親把他當做客人一樣招待,他問父親為什麼這麼客氣,我是你兒子,父親說我沒有兒子,你是我戰友呀。黃渤才意識到,父親患了老年痴呆。參加了《忘不了餐廳》,就是想用自身的一份力量,號召社會關注老年人認知障礙,彌補內心的遺憾。

都說一個人最不能失去的,除了善良,還有一顆能共情的心。只有這樣,才會對一切保持謙卑之心。以他今時今日的咖位,完全可以選擇性「情商低」,讓別人去伺候他。但他自己也說:「其實有的時候,所謂高情商,是你不想傷害別人,另外一個是,我不是一個衝動性、侵略性特彆強的人,我性格裡面有柔軟的地方,所以不喜歡把話說得那麼絕。」

說好話不一定能帶來相同的對待,但時間久了,一定會贏得他人的尊重。

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都應該保持自身的修養,要時刻記住「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

不知道看完這篇的你,有什麼感想呢?留言區一起聊聊?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