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這兩位好漢最具慧根,李逵被魯迅斥為奴才

2019-07-09     劉宜慶講八卦

因為《水滸傳》,武松的影響力巨大。

《水滸傳》中這兩位好漢最具慧根,李逵被魯迅斥為奴才

劉宜慶(柳已青)

不喜歡《水滸傳》中血腥和殘忍,這種氣息之中,眾多好漢上得梁山來,卻尋不到人生的救贖,他們中的大多數,沒有覺悟,沒有慧根,只圖一味的快活。有李逵般殺人如麻的快活,有孫二娘做人肉包子的快活,有手刃姦夫賤人的快活。其實,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快活,可謂今朝有酒今朝醉,不計明天的。唯獨浪里白條張順在西湖邊飽食一頓,慷慨赴死前,展現出一絲溫柔的詩意。

張順是梁山好漢中的異類,別人都一身黝黑,或一身刺青,唯獨他肌膚如雪,好像浪花中的精靈。他死於「一湖好水」,當時他的最好的結局了。張順在西湖旁,看了半晌,道:「我身生在潯陽江上,大風巨浪,經了萬千,何曾見這一湖好水!便死在這裡,也做個快活鬼!」張順的「快活」,也迥異他者,有了一絲魏晉的風度。西湖之畔,溫柔之鄉,多了一縷英雄之氣。

崑劇中魯智深的扮相。

《水滸傳》中,有兩位皈依佛教者——魯智深和武松。我很喜歡這兩位英雄好漢,他們不是盲目的上山下山,而是有了精神的解脫。

魯智深是一個充滿喜感和幽默細胞的禪者、武者,梁山好漢,並非真正的大俠,大多都是為了生計,盲目上山的。而魯智深則有俠義精神,有大智慧,禪杖芒鞋走天涯。剛出場,倒拔垂楊柳,讓人以為是一個有蠻力的魯莽之人。並非如此,他內心簡單,有赤子之心。他不是為了自身利益而行俠仗義,抱打不平,是為了弱者,該出手時就出手,拳打鎮關西。魯智深最後開悟,「聽潮而圓,見信而寂」。沐浴更衣,圓寂涅盤,留頌曰:「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行者武松

武松一生,在江湖中沉浮,知人世冷暖。武鬆快意情仇,突破人性的底線之後,非常恐怖。今人詬病其濫殺,但其性格邏輯和出手方式,更貼近歷史真相。血濺鴛鴦樓,殺紅眼的武松濫殺無辜,張團練的家人、丫頭、小廝,一口氣殺掉12條性命。由此可見,被屈辱和仇恨扭曲的心靈,多麼暴烈,多麼可怕。

武松因為潘金蓮,對女性極度仇恨,以致變態。今人厭惡其藐視婦女,缺少現代文明的意識,近似恐怖分子。但在宋元明時期,武松是頂天立地的英雄。武松如果有一絲西門慶之心,就非頂天立地的英雄了。金聖嘆評武松之高,幾近完人:「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魯達之闊,林沖之毒,楊志之正,柴進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吳用之捷,花榮之雅,盧俊義之大,石秀之警者也。」征方臘,武松是大功臣。後班師時,武松拒絕回汴京,這就是武松的大境界了。他勘破紅塵,看透鳥盡弓藏的遊戲,不和你們玩了。在六和寺出家,八十歲圓寂。和功名之心猶熾的宋江相比,行者武松可謂超脫。

清末木版年畫《李逵奪魚》。

以現代社會的文明觀照水滸,最讓人討厭的當屬李逵。魯迅斥李逵們為奴才,表示「憎惡」,就因為「他不問青紅皂白,掄板斧『排頭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李逵們只因有些拳腳功夫,當在社會中遇到不公平,或者無路可走時,直奔梁山而去。而那些被欺凌的,在水深火熱中的草芥百姓小民呢?梁山好漢不會代表百姓的利益,他們沒有這樣的境界,也沒有這樣的訴求。

李逵能代表老百姓的利益嗎?

宋江率領的一百單八將,聚義水泊梁山,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這絕不是一場農民起義,且不說一百單八將里,幾乎不見農民。反而更多的是無業游民,一百單八將聚義水泊梁山,網絡三教九流,是一場流氓式的山寨結義。要麼被朝廷鎮壓,要麼被招安,沒有第三條道路可走。宋江被招安,代替朝廷攻打真正的農民起義,真的是水到渠成。

中國歷史朝代更迭頻繁,再加之戰亂、天災以及嚴重的政治腐敗,老百姓沒有幾天安居樂業的好日子。做暴民,還是做順民;是揭竿而起,還是忍辱偷生,並不是自己所能決定的。梁山綠林好漢的故事,在每個朝代都可能出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Pg842wBJleJMoPM2dP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