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被灌輸,他的視野寬度,就成為了我能看到的最大視野|心理學

2020-02-19     一個人的七宗罪

如果你接觸了某一信息,注意到了它,理解了它,並且接納了它的結論,那麼你就已經被它說服了。你的態度已經發生了改變。


但是,態度的改變能持續多久呢?


大部分實際情況是,一般人很容易在一段時間後動搖態度。或是遺忘,或是丟棄,或是其他。


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的重複,長時間的重複。





在剛開始工作的時候,一個領導就給我闡釋了怎麼樣才能長久保持一個人的新態度。


當時在我們的團隊中,大部分都是二十出頭的小伙子。


活潑好動,有時候也毛手毛腳,沒有年紀稍大的人的那種沉穩與老練。


公司的業務對象是學校,需要經常和老師溝通需求,並進行文檔上的整理。


溝通嘛,一來一回根據具體的內容展開就好,但是對於整理上的事情,真是一團糟。



剛開始做


就是簡單的把對話的內容,儘量詳盡地記錄下來,沒有分類,沒有提綱掣領,沒有條理性,總之就是很差很差。


交給領導後,換來的是一頓惡批。


因為做的很差,所以領導決定對我們做一次基礎的培訓。


包括段落的整理、內容的排版、對於核心內容的提煉都做了講解。


由於這些東西對於我們來說都是比較新鮮的東西,所以興趣都很大,感覺這次收穫不小。


從這開始以後,大家的工作質量有所提高,雖然還有很多缺陷,但已經不錯了。


後來


老闆也不在針對所有人做培訓了,


看到我做的不錯,經常單獨拉我去辦公室溝通,就是針對性更強的細節梳理,並讓我轉述給其他人。


我自認為理解力不錯,學習起來挺快,也能夠快速的應用到工作中去。但轉述的效果卻很差。


我通過整理,將學到的東西給其他人展示講解了一遍,僅一次。


可是後來,他們按照新標準做的任務卻是遠遠沒有達到上面的要求。


談話



領導就此找過我一次,


問:「我不是讓你把我給你講的東西轉給其他人麼,你做了沒有,怎麼效果這麼差?」


答:「我給他們說過了啊。」(委屈)


問:「你是怎麼做的?」


答:「我把新的知識點整理好,給他們講了一次啊!」


問:「就一次?」


答:「嗯,就一次,我自己感覺吸收起來很快,他們應該也學得很快吧。我該講的都講了,沒做到是他們的事情了。」


問:「你不知道信息在傳遞的過程中會打折麼?我所說的事情大概被你正確理解80%左右,你經由自己的整理再轉述給被人可能只有60%的效果了。」


答:「但是主要的點都有啊,按照那個做應該可以的啊!」


問:「這對於大家來說都是屬於一個新的領域,工作態度是否有正確的轉變過來你能保證麼?有的人願意做但是領悟到的少,做的效果不好,有的人不願意做也不願意領悟,做的效果自然不好。」


答:「這是他們的事情了,這個我不能強迫吧。」


問:「這是工作,又不是玩過家家,想不做就不做麼?想得倒美。這樣的話,你以後還怎麼在職場裡混。」


答:「那怎麼辦啊?就算願意做,沒有領悟到,結果不是依然很糟糕麼。」


問:「這好辦,讓他們願意這樣做,並長時間保持這樣的效率。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重複的灌輸,講一遍的效果差就講多遍;在安排的時候就把這些點提出來;在驗收的時候在對照這些點逐條處理;有時候也可以讓他們去複述這些點。」


答:「這會不會太頻繁了,聽了都煩啊。」


問:「不頻繁,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銘記在心,成為一種刻在腦海里的知識,最好是形成條件反射。一看到相關的參照物,就能立馬反映出該怎麼做。達到這種效果就說明很成功了。」



答:「條件反射....... 這可真是厲害。」


結果


通過這一次的溝通,我就開始有意無意經常提起一些工作中的要點,那頻率同事們聽得都煩。


但是效果確實是不錯的。


從一開始,有的人說:「我知道了」,但是做的效果卻是不對,他撓撓頭說:「我知道,就是做的時候忘了」。


到後來,大家一看這種任務,就知道它的標準結果該是什麼了。


到最後,大家在做其他任務的時候,都會被這種『規範』所影響。



細思極恐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在跟著這個領導做事,學習到了很多,成長了很多。


但是,直到有一天離開了,才發現了一個可怕的事實。


按照他的「重複灌輸」思想,細想了一下這幾年,他傳遞給我的其他的觀點或觀念。尤其是那種不止一次、多次重複提起的。



真是讓我後背發涼,(非惡意的批判,依然還是感激)


在年少懵懂的年紀,真是很容易被帶偏,而且在心中建立一種執念。


他是一個領導,不斷的灌輸我去成為他的好幫手,好棋子。按照他設想的路子發展,這樣他的視野寬度,就成為了我能看到的最大視野。從而限制了自己。


我從開始的無視,到後來的接受,再到之後的堅信,這就是一個不斷被灌輸的例子。


幸虧在最後我跳出來了,我還能繼續去找最好的自己。很慶幸也很後怕。


所以,你有這樣的感覺麼?


感謝關註: 一個人的七宗罪

一起閱讀解析心理學知識,歡迎收藏、評論與分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9LhX3AB3uTiws8KhuF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