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國漫,真是驚喜不斷。
《哪吒》票房超過《流浪地球》榮登中國影史票房第二。
熱度還沒退去呢,又有一部新的國漫電影登錄院線。
目前豆瓣8.5。(最開始達到8.9)
都連著一禮拜了,天天有人在後台催魚叔趕緊安排。
它就是昨天剛上映的——
《羅小黑戰記》
關於《羅小黑戰記》,出現頻率最高的關聯詞就是:
「有生之年」
這幾乎已經成為了作品的標誌。
原因無他,就是粉絲實在等得太心累。
《羅小黑戰記》從2011年開始連載,至今已經連載了9年。
9年是個什麼概念?
就是如果你從初中開始追,那麼這會兒差不多大學都快畢業了。
那麼長壽的劇集,按道理肯定是體量很龐大了。
然而一數——
總共才28集。
其中的第28集還是8月27號剛剛更新的。
最快的時候一年更了6集,慢的時候一年只更2集……
打開b站,彈幕里那是滿眼的「有生之年」感嘆。
可真是一部「跟作者比命長」的番劇。
更新慢也就算了,導演MTJJ還很霸道。
看看這明晃晃的「不要催更」。
簡直讓粉絲恨不得直接上門騷擾。
而這次的電影版也是同樣。
從2015年就宣布啟動,直到現在才終於上映。
速度雖然慢,但羅小黑的口碑一直都保持著超高的水準。
TV版動畫9年了,三萬多人打分,至今保持在9.6。
是國漫在豆瓣目前的天花板。
這樣的的高評價,自然是有著真功夫。
羅小黑的第一大武器,就是萌。
你就算沒看過動畫,也一定見過它的表情包。
懶洋洋、怡然自得又有點賴皮的樣子,自帶一種軟乎乎的萌感。
確實是一眼就能被攻略。
看這尾巴,眼睛都能看到的手感。
再看這個摸耳殺,誰頂得住啊!
萌也就罷了,還能萌而不廢。
線條雖然簡單,但《羅小黑》的運鏡,可是非常不簡單。
舉個例子。
這是片頭的打鬥場景。
流暢,簡潔,乾淨利索。
動作和場景的轉變與銜接都非常清晰且乾脆。
這種質量的戰鬥戲,在國漫里是十分難得的。
在這裡我們可以跟戰鬥動畫的業界大佬,日漫做個對比。
火影2015年劇場版
當然,日漫的綜合實力擺在那,說超過那是尬吹。
但也不難發現,單論分鏡的轉換和銜接,差距其實並不大。
而且,跟日漫慣用的表現方式不同。
《羅小黑》的戰鬥鏡頭,並不講究如何刻畫拳拳到肉的細節。
網飛旗下2019年日本格鬥動畫《拳願阿修羅》
而是營造出一種角色「過招」間的火花四射,一種氛圍和意境。
有著非常鮮明的武俠韻味。
羅小黑的運鏡風格更接近古龍的武俠劇
這也正是它的第二法寶:
濃郁的國風底蘊。
日本和美國的動畫好是好,但無論怎麼模仿,終究是只得其形,不得其神。
畢竟文化薰陶這種東西,是紮根在骨子裡的。
而《羅小黑》不僅動作設計很「武俠」,構架的世界觀也是我們自己的東西。
採用的是比較經典的中國神話體系。
TV中的藍溪鎮和老君山
在這個世界裡,萬物皆有靈。
靈聚合起來,就是沒有實體的精靈。
精靈與物質靈結合,就變成了妖精。
自然環境越好,靈氣就越充沛,越便於修煉。
修煉到很厲害的妖精,就被人稱為神仙。
比如動輒就閉關不出門的老君,就是神仙之一。
老君這名字一聽就知道,原型取自太上老君。
不過這個仙風道骨的人物,到了《羅小黑》裡面,被進行了一番跟時代結合的趣味改編。
老君的人設成了沉迷於ACG的宅男,閉關的時候會躲在家裡看番追劇打遊戲。
而忠犬人設的「諦聽」(地藏菩薩的坐騎)則成了個全能管家。
聽起來也沒毛病的亞子。
除此之外,還有妖精會館系統。
不同能力體系有著各自的特點和表現形式。
所以別看羅小黑畫風童趣,但它絕不僅僅只是部「給孩子看」的幼齒動畫,更不是濫俗的段子集合。
恰恰相反,它擁有著一個設定非常龐大且完整的世界觀。
這也是為什麼它能夠被搬上大銀幕的根本原因。
因為有足夠充裕的發揮空間。
可以說,TV版是用了九年時間,打了一個極其出色的底子。
並且給電影版埋好了各種細節伏筆,就等來個一飛沖天。
師父早在TV13集中就已經出鏡
那麼更關鍵的問題來了:
電影版的表現如何呢?
電影是TV的前傳。
講述的是小黑從流浪到正式被執行者「無限」收徒,這段時間內發生的事。
魚叔看後的觀感就是:
亮點和遺憾都很明顯。
以下內容魚叔會儘量避免劇透,從不影響主線劇情的細節上來說明。
首先,萌還是一樣的萌。
想像一下小黑軟軟的耳朵,圓圓的眼睛,放大N倍後在大螢幕上沖你喵喵叫。
簡直就是對吸貓人士的一擊必殺。
還有古裝帥哥帶著貓坐地鐵這種靈魂場面,在影院裡魚叔都能聽到附近妹子們被萌到肝顫的吸氣聲。
(坐等你們看完後給師父打電話)
可以說整部片子都是賞心悅目,高度治癒。
其次,它的笑點完全不低俗。
這一條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大不了,但實際上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有多少電影里的笑點是完全不帶有屎尿屁的?
並不是說屎尿屁的方式就一定不好。
但《羅小黑》沒有偷懶地走這條通俗又方便的路子,而是去花心思尋找、嘗試更適合自己的風格。
這一點就很值得肯定。
第三,它用很柔軟的方式,講了一個關於信任與成長的故事。
故事開始,小黑家園被毀,流落街頭。
他起初的處事邏輯很簡單:
給自己東西吃,給自己地方住,就是好人。
但等他逐漸接觸了越來越多的人和事,又慢慢產生了困惑。
好人做的事,有時候也在傷害別人。
電影中段的時候,無限曾問小黑:
「你分得清好壞嗎?」
小黑非常自信地說能分清。
但等到了電影結尾,小黑卻不能確定自己的答案了。
他意識到了這個世界的龐大和複雜。
好與壞,好像也沒有那麼鮮明的界限。
有些事,也並非都有著一個非對即錯的判斷。
明白了這些,小黑才從一個野生的小妖精,正式踏上了自己的修煉之路。
《羅小黑》整體給魚叔的感覺就是「通透」。
讓人看了猶如微風拂面,非常清新。
暖心治癒,情緒細膩。
而且意外地能觸發人的共情。
你能想像,這麼一款走萌系冷笑話路線的動畫,差點把魚叔看哭麼?
簡單但不蒼白,平實又不乏熱血,是《羅小黑》能如此吸引人的最大魅力。
說完了優點,魚叔還是要說一些令人遺憾的地方。
首先是敘事的節奏。
電影的主要矛盾是森林被人類毀了,大部分妖精不得不隱居在城市之中。
妖精的內部分成了兩派:
一部分依然希望能維繫人類和妖精的平衡;
另一部分則想要報復人類,奪回自己的故土。
這個主題雖然有些老生常談,但也沒大問題。
只是故事的整體設計還是單薄了些。
有點撐不起100分鐘的時長,因而顯得節奏略拖沓。
而在具體情節的編排上,詳略又有些偏移,造成很多精彩的內容沒能更好地展開。
比如風息的敘事線,信息量很大但交代匆忙,不免有潦草之嫌。
其次是作為特色的畫風。
可謂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前面說到,《羅小黑》的簡易畫風在萌系番劇中是治癒神器。
但放大N倍後到大銀幕上,多少有些顯得「空」。
比如中間有幾個場景,電影保持了TV里慣用的背景留白,用了大量純色。
這樣的方式在小螢幕上看自然是沒問題。
但一旦放到了大銀幕上,細節不夠豐富,就會給人一種,畫面缺乏信息量的感覺。
導致整體表現力不足。
其次,是最後的大決戰。
原本的二維作畫,突然加入了一些3D場景。
對於這樣的安排,說法不一。
有人覺得彌補了純2D的短板,讓高潮打鬥戲的細節更豐富,更「燃」;
但魚叔倒覺得,這是個敗筆。
因為這個3D段落既沒有二維的靈動自如,又因為技術不夠成熟缺乏真實感。
簡而言之,就是有點粗糙。
突兀的插入割裂了風格的統一性,影響了整個情緒的積累。
但魚叔能理解,這並不是製作組不努力。
相反,從影片畫面中可以感受到,製作組已經非常努力地在提升作畫質量,來適應大螢幕的特點。
比如「生靈」這個形象。
TV版中的生靈是很簡單的半透明白色,整體感覺比較單薄。
而電影中的生靈進行了明顯的優化加工,
非常好地體現出了螢光的質地,飄散的形態。
觸碰物體後的彈跳也都製作得非常細緻。
靈動性和表現力都有著質的提升。
所以魚叔估計,剛才說到的作畫問題,原因主要還是在經費上……
畢竟《羅小黑》的窮,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TV版的製作,可是斥資三千元打造的。
(注意是三千元不是三千萬。)
電影的資金也不好找。
因為導演MTJJ要求對內容的製作擁有全部的控制權和獨斷權。
這對於投資方來說確實很勸退。
而最後的大戰,場面又確實非常宏大,難度甚高,略有遺憾,也是可以理解。
從整體來說,魚叔已經比較滿意了。
我承認,這裡面有一些情懷的成分。
但更重要的是,魚叔在《羅小黑》身上看到了國漫作品的多樣性。
一家獨放不是春。
《哪吒》的顛覆固然好,《羅小黑》的溫暖也一樣讓人欣慰。
國漫在探索的道路上,還需要作為觀眾的我們給予更多的支持。
3D,2D,木偶,黏土。
萌系,燃系,憂傷,治癒。
科幻,神話,現實。
希望我們的國漫能繼續向前,嘗試各種類型風格,各種題材。
去走出更寬的路。
最後,魚叔還有一個問題想問。
MTJJ,你到底啥時候更新29集?
出自羅小黑的經典表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