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7個最具特色的客家古村落,你去過幾個?

2020-03-26     大潮汕灣視點

來源: 廣東省客家商會

客家文化根在中原,中原文化傳入客家人聚居區的閩粵贛三角邊地後,由於地域邊緣性特徵顯著,村落環境、歷史文脈、傳統氛圍等均保護較好,形成了現代所稱的「古村」。客家古村落建築講究恃險而建,深居山區腹地,為外界所難進入,恐怕是中國古村落的集中保留區主要原因之一。


一起來看一看廣東省內那些各具特色、宛若世外桃源的客家古村落,感受那一番韻味悠長的客家風情。


僑鄉村:最典型的客家圍屋古村落



僑鄉村位於梅州梅縣南口鎮,距縣城12 公里。生態風景秀麗,民風純樸,除了那遍地的油菜花,還有以「南華又廬」為代表的31座百年客家圍屋美輪美奐、建築風格多樣、各具特色。曾被認定為 「廣東省古村落」,並享有「中國最典型的客家圍屋古村落」的美譽。後又被命名為「中國古村落(傳統客家民居)」。



僑鄉村引起影視界的關注,曾拍過《紅色娘子軍》、《孝女彩金》等電影。僑鄉村(原名南虎村),自明嘉靖年間(1507—1566)開村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近代以來僑鄉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出洋謀生,因旅居海外華僑和僑脊眾多。



僑鄉村現保存較為完善的客家傳統民居108座,其中以「圍龍屋」最具特色,還有為數不少的「合槓」至「多槓」的「走馬樓」,以及少數「鎖頭屋」,碉樓和含有西式建築元素的其他建築形式。建築歷史相對年代明確,因而富有時代特徵。集中反映了僑鄉村客家人的遷徙史,體現了僑鄉村客家人的人生追求和價值取向。


橋溪村:古韻天成的「小桃源」



橋溪村,是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的一個自然村落,位於廣東陰那山五指峰西麓。橋溪村是梅州最能感受客家韻味,享受山村田園風光的地方之一。2012年入選為全國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作為陰那山裡的一個小山谷,橋溪村僅有的一些平地就讓給稻田和菜地了,聰明的山民們沿著山勢開墾,建造了不同形制的房子,幾百年下來,形成了橋溪村富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築群,或依山就勢,或築台傍水,錯落有致,高高低低,各呈勝場。



如今村裡保存有朱氏後人留洋後回來興建的繼善樓、世德樓、寶善樓、世安居、寶慶居、祖德居等建築,陳氏人家建的仕德堂,是一反圍龍結構的大屋。


鬆口古鎮:客家人下南洋離別第一站



梅州最讓人心動的,莫過於那擁有千年歷史的鬆口古鎮。素有「華僑之鄉、文化之鄉、山歌之鄉」美譽的鬆口,亦是中國嶺南四大古鎮之一,文物古蹟和天然風景比比皆是。古鎮依水而傍,仿佛與藍天、綠水融為了一體,凝固成了一幅絕美的風景畫。



鬆口古鎮建制早於梅州,是客家先民由閩遷粵的始居地之一,是明末以後客家人出南洋謀生、遷徙海外的第一站,也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出發地之一。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紀念海外華人的「印度洋之路」項目最後一個紀念碑(全世界七個,中國唯一的一個)落戶鬆口,也證明它也是客家人踏上海上絲綢之路的第一站。



清末以後,很多華僑富商回鄉置業、修路辦學,並在鬆口留下了大量富有異域風情的建築和繪畫,連片的南洋風格的騎樓、火船碼頭的松江大酒店、別具韻味的愛春樓等等,都隱藏著海絲的歷史遺存。在鬆口除了觀賞建築,當地品類繁多、風味古樸的特色小吃,如客家釀豆腐、船仔粄、魚散粉、捶肉圓、捶鯇圓等等,還有那動人的客家山歌,亦是讓人流連忘返。


蘇家圍村:蘇東坡的後裔居住地



蘇家圍村位於河源市東源縣義合鎮,距河源市區約26公里;蘇家圍的始建可追溯至元朝元貞元年,至今已經有700多年歷史。整個村子山水環繞,綠色相擁,環境優美,有「南中國的畫里鄉村」的美譽。蘇家圍民居不是人們常見的圓形圍龍屋,而是方形的明清特色的「府第式」圍屋,由18座府第式的客家民居組成,其中最古老的房子——東山學堂遺址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蘇家圍還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後裔的聚居地,蘇家圍人秉承了祖先的傳統文化,將其交匯於嶺南的天地中,至今都讓人感受到濃濃的文化氣息,是一個在歷史長河裡流淌的村莊。



在這裡,美麗的客家女和動聽的客家山歌亦值得慢慢欣賞。東江與久社河交匯於蘇家圍旁,營造了寧靜悠然的意境,古榕、老屋、江風、竹韻、牧歌和野趣,造就了一個「南中國的畫里鄉村」。


林寨古村:千年古村裡看「八古八奇」



林寨古村位於河源市和平縣。林寨鎮興井村內,擁有「全國最大四角樓古建築群」的古村落。自古以來水上運輸較為發達,船艇可通東江,是東江上游小有名氣的客家水鄉。



千百年來,隨著村民的繁衍生息,客家傳統文化在林寨古村得到積澱與延續,客家山歌、婚俗、祭祖、「打醮」、船歌、婦女哭嫁歌、舞獅、香火龍、農事節日、年宵喜慶等風俗,在林寨村民中代代相傳。林寨古村除了傳承客家文化外,還聚合了廣府、福佬乃至西洋文化。多種文化的融會貫通、演變流轉,最終在林寨古村形成了「船艇上樓梯、蒲艾掛門楣、壽星遍鄉里、木屐當馬騎、擺指遊河溪、龍王敢曬死、從不水浸街、火堆燒垃圾」等「八奇」的文化景觀。還有古巷、古井、古牆、古道、古寺、古亭、古橋、古樹,「老八古」宛如一座座紀念碑,刻畫下林寨古村2000多年的歲月年輪。



漫步林寨古村,散落在鄉間金黃稻田裡的潁川舊家、大夫第、美盡東南、司馬第、干仔樓、永貞樓、太邱家風等24座四角樓氣勢如虹,宛若浩蕩的史詩畫卷,訴說著古村的傳奇。


石塘古村:雕刻著徽派印記的客家風情



石塘古村在韶關市仁化縣城西南方19公里的一個小盆地之中,周圍山清水秀,有一個有著悠久和光榮歷史的古村落。石塘古村從明朝洪武年間始祖李可求由福建移居此地、開荒建房算起,已經走過了600多個春秋。歷經數百年風風雨雨走到今天,如今的石塘已顯得滄桑與斑駁,甚至有些破舊,這片古村落與村前橫亘而過的公路相偎,更顯得古樸與凝重。走入村中,仿佛時空交錯,如果不是時而路過的村民,你站在古井旁怕是不知身在何處,若是再傳來隱約的月姐歌聲,你更會懷疑自己是否站在21世紀的門前。



在石塘古村,你可以發現那些遺留下來的老建築連成一片,時時展現出濃郁的客家風情與深刻的徽派印記。石塘古村現存的建築大多建於明清時期,與閩西、粵東的客家土樓建築不同,石塘古村院落屬於徽派建築,由青磚青瓦砌成,高牆飛檐,堂皇美觀。落到具體每一戶,卻又展現獨特的魅力,正房、廂房錯落有致,院落裡面的每一個房間、廳堂、天井,都與走廊、巷道、樓梯相通。



古村都是因人而活,這片走過了600多年的古村落,但見古老的理髮店還在營業,70多歲的高齡理髮師,每天都在演奏著生活之歌,安靜祥和。既是流動的時光,更是穿越的歷史。


范和古村:文化薈萃的多元美



位於惠州市惠東縣大亞灣東南部的范和古村,始建於明代,迄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分別於2012年和2013年被評為「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和「中國古村落(廣東傳統民居)」。



范和古村地處廣府文化、客家文化、福佬文化(包括潮汕文化)的匯合地,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融合,村裡文化包羅萬象、和諧共榮;自清道光年間天主教士自香港渡海至范和傳教,華洋信仰亦彼此相安;因毗鄰香港,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又受到港澳文化影響,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輔相生。



由於文化的雜糅,范和村裡光是叫得出名字的廟宇,就有十來座,徜徉於范和村中,「無地無時無神仙」的濃烈感受油然而生。尤其,每逢端午佳節,范和村異常熱鬧,劃陸龍舟、唱白字戲,民眾穿戴傳統服裝焚香祈福。與別處不同是,該村與惠東縣的巽寮漁民村共同供奉一尊媽祖神像,每到端午節,村裡便派出船隊經海路敲鑼打鼓到巽寮圍請媽祖回村過節,極具風土特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2IDFXEBrZ4kL1Viu9q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