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知見123678
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在最初人都是善良的。但經過歲月的錘鍊,生存環境的各不相同,有的人給自己披上了一層一層的外衣,內心也蒙上了灰色。但還是有一部分人依舊保持著那份單純,那份本真。
生活在這個複雜的社會,善良應給是我們每個人應有的品質。但是有句話說得現實「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我們不會去欺負任何人,但不代表可以成為別人針對的對象。
既然要繼續生存下去,在社會這個角逐場,身上必須帶點刺,而這個刺是用來保護自己不被別人傷害。豪豬一到冬天就擠到一塊兒取暖,為了防止身上的刺刺痛自己,它們要經過不斷地分聚摩擦,找到最佳距離,在最輕的疼痛下得到最大的溫暖。
人與人相處也應如此,有距離才不會有傷害 。過於親近久而久之,人性的複雜性就暴露出來。
有一個小故事,熊在樹林裡看見一頭豬掉進了泥坑裡。豬掙扎著但怎麼也爬不出來,熊過去把它拉了上來。「哎呀,瞧你的大爪子,你就不能輕一點,慢慢拉嗎?你這麼使勁,把我的後背都抓破了!」豬不但不感謝熊,反而埋怨它,熊沒和豬計較。還給豬帶來一窩蜂蜜。「朋友你真夠磨蹭的。」豬哼哼唧唧地抱怨,並大口吃著蜂蜜。「你去揀一個樹枝,坐在我旁邊給我轟蒼蠅吧,你瞧,蜂蜜招來多少蒼蠅。」熊坐下來給豬轟蒼蠅。豬吃完蜂蜜後,躺在樹下,又招呼熊:「喂,給我撓撓背,我喜歡讓人給我瘙癢,不過你的大爪子得輕點。」熊厭惡地瞪了豬一眼,什麼也沒說,就走了。「喂,你去哪。你可真懶,讓你撓撓後背你都不願意。」熊聽後回來了,然而豬可沒有剛才那麼走運了熊讓豬的貪婪無理付出了代價。往往有些人把別人對他的好和都當成了理所當然,善良是一種品質,但絕不是你肆意索取的理由。
現實中有許多這樣的人,利用別人的善良得寸進尺,給自己汲取最大的利益,滿足自己的私慾。
塗磊曾說過;原諒傷害自己的人,一次是善良,兩次是包容,第三次就是犯賤。做人需要善良,但一味忍讓意味著軟弱可欺,意味著把自己慢慢逼入絕境。該出手時就出手,生活的版圖上,沒有誰會被永遠固定在某一個位置。你可以不去扎人,但是身上必須帶點刺。
有些事情是因為你做的太多,當別人習慣了之後,你突然有一天沒有做,他們就會責怪你、甚至會用惡毒的話來辱罵你。原以為將心比心,一定會得到更加善良的回報,卻不知,往往是放縱了別人,為難了自己。
很多人都知道孔子說過「以德報怨」完全誤會了孔子的本意,其實完整的一句話應該是「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孔子的一個弟子問他:「師傅,別人打我了,我不打他,反而對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養羞死他,讓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說了,你以德報怨,那何以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報怨。「直」的解釋不排除,以別人對你的方式還回去。話說,孔子剛烈如火的性格怎麼可能是受氣包的形象。無論如何,孔子並不同意「以德報怨」的做法。
人要善良,但善良要是沒有長出牙齒,那就是軟弱。把自己的善留給懂得善良並且珍惜善良的人,你去對一個傷害你的人善良,他會給你一個冰冷麻木至骨髓的冷笑,讓你痛到懷疑人生。
人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不然等於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