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現代文學中,能夠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不多,但卻有著一個農民,深深地刻在了很多人的心中,他樸實、健康、機靈又勇敢,充滿著真實感,他是一個在小學便讓很多人深深刻在腦海中的勞動人民,幾乎成為了人盡皆知的人物,他便是魯迅短篇小說《故鄉》中的閏土。
「他是能裝弶(jiàng)捉小鳥雀的」,這是魯迅先生在文中對閏土最直接的一句評價,從中我們看到了不同層面人的生活,對於很多農村的孩子來說,這並非是什麼難事兒,但是對於「少爺」魯迅來說,這卻是十分敬佩的一件事,小時候我們初學《故鄉》,很難從中看到同情與批判的感覺,但是如今回味,卻是心中五味雜陳。
不過這樣也好,至少在很多人的心中,閏土的生活是美好的,而作為一篇小說,閏土的形象並非是魯迅虛構的人物,只是為了文學藝術,在其中有所改動而已,閏土的原型名為章閏水,也正是魯迅家中工人的孩子。
章閏水在現實生活中,並非是一直在魯迅家中工作,只是一個貧困的農民而已,家中幾畝地,哪年收成好,除了上交之後還能顧全家人不挨餓,但是哪年收成不好,便只能出去賣力氣,只不過在1934年一場大旱之後,為了維持生活,他把家中的地賣了維持生活,之後便開始了長期做工的生活,在1936年因病去世,很巧的是魯迅也在這一年去世。
章閏水去世之後,留下了三個孩子,其中一個魯迅在《故鄉》中提到過,叫做水生,而水生也有著一個兒子名為章貴,今天我們要說的閏土後代,也便是他,作為一個勞動人民的孩子,人們更希望看到他在新生代的生活如何,如今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那便是生活滋潤。
章貴從小沒有上過學,新中國成立後他16歲,在一個知識改變命運的時代,章貴選擇了苦讀,白天下地幹活,晚上便去夜校學習,這樣的生活持續了五年,他逐漸開始在報紙上發表研究魯迅先生的文章,這些努力沒有白費,因為自己憑藉著對魯迅的研究與了解,在1982年成為了魯迅紀念館的副館長。
從一個農民,走向研究專家,再走向副館長,閏土當時帶給我們的,是少年時天真爛漫的歡樂,而他的後代帶給我們的,是學習改變命運的精神,或許當初的魯迅,只是以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來對比,表達自己的同情之心,其中當然也夾雜著對舊社會的批判,但是這個人物卻代給了我們更多的認知。
時過境遷,如今魯迅的後代與閏土的後代仍然一見如故,沒有了封建社會階級的分層,這或許正是魯迅先生想要看到的場景,而在《故鄉》中,魯迅先生見到中年閏土後,閏土恭敬的樣子,也真正是刺痛他內心的樣子,而如今,閏土的後代能夠繼續為魯迅工作,而且是挺起腰板工作,這種生活,也讓人著實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