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今日的眼光審度昨日的時光,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就像現代人看宮廷劇,覺得男人也留辮子看起來很另類,反過來到了古代,如果一個人沒有辮子,或許才是真正的另類,而提到辮子,便不得不想起食古不化的「辮子王朝」,一個十天的禁令,強行改了人們的傳統習俗與觀念。
清朝辮子
這個禁令便是清朝初期的「剃髮令」,在傳統觀念之下,古代人們一直遵從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觀念,在清朝之前,也根本沒有剃髮這個行業,因此剃髮對於當時的人來說,猶如晴天霹靂。
但當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因此很多人還是照做,由此也誕生了一個習俗,那就是「正月不剃頭」,而這句話的下一句其實是「剃頭思己舊」,如今很多人把「思」當成了「死」,把「舊」當成了「舅」,這個傳統習俗至今仍有地區在延續。
劇照
當然剃頭對於當時的多爾袞來說,就是「受降」,同時也並非是剃光頭,而是留下一個錢幣大小的辮子,因此清王朝也被稱之為了「辮子王朝」,那麼既然要留辮子,自然會誕生一個問題,那就是禿頭的人該怎麼留辮子呢?
其實在古人早就想到了這一點,在清朝曝光的老照片之中,我們便能看到眾多沒有辮子的「清朝人」,令很多網友紛紛評價「長見識了!」
清末老照片
這是一個挑著扁擔帶著孩子的小商販,或許他並不知道攝影機下的人在做什麼,他只知道有人看向他,或許該向人推銷下自己編織的小木筐,生存之艱難一眼便知。
而且很有趣的是,這張照片中,孩子與大人都沒有留有辮子,按照清朝「剃髮令」規定中,孩子一般也需要剃頭後面留上小辮子,不過對於孩子來說並不太嚴格,而對於大人來說,如若禿頭的話,出門一般都會帶上一種名為「幘」的頭飾,並且需要向朝廷上報。
清末老照片
作為古代最常用的一種懲罰方式,「打大板」絕對是一個技巧活兒,打多、打少、打輕、打重,都由一個人說了算,因此在當時,「打大板」的工作也十分搶手,而上面這張清末老照片,正是「打大板」的真實場景。
從照片中,我們其實還可以看到在清末時期,最初的「留辮子」已經發生了改變,最初只留下銅錢大小的辮子,末期逐漸轉變為了腦門後一半都可以留髮。
清末老照片
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產物,「青樓」一直是古代富家子弟的聚集場所,上圖這幅清末老照片,便展現出了一位富家子弟在鶯歌燕舞吃酒玩樂。
當然如果仔細看的話,便可以看出來,這位富家子弟並沒有辮子,而是帶著一個帽子,其實在清朝時期,便有著這種帽子樣式的假辮子。
清末老照片
「賣藝不賣身,苦等有緣人」,在古代「青樓」之中,有著眾多「藝妓」,他們能歌善舞,吹拉彈唱都不在話下。
而且對於女人來說,清朝的「剃髮令」是不生效的,因此女性並沒有剃髮的要求,也沒有必須留小辮子的要求,而這個小辮子,在如今也被「把柄」的意思,也是由清朝的「剃髮令」得來。
清末老照片
上圖這是一幅師傅帶著徒弟的場景,畫面中徒弟背著二胡,禿頭光腳,足以看出學藝的艱辛,而這張清末時期的老照片,其實也表明了古代禿頭怎麼留辮子,很簡單來說,沒有辮子還是孩子的話,不需要注意形象,上報一下朝廷就可以,而如若是大人的話,多數都是帶著「幘」,或者就是帶著假辮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Qhai3QBd8y1i3sJ_Js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