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後的同學聚會上,當年的班主任竟因這事兒向我道歉!」

2019-07-27   語華思享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閱世事,明人性,盡在語華思享。

作者:王語華

來源:女神30(ID:ns30riji)

【01】

之前我寫過一篇文章《弟弟從街頭混混,到年薪50萬的工程師,哥哥這3句話點醒無數職場人!》。

故事的主角是我的朋友沈豐,他中專畢業一路邊工作邊讀到博士,如今他已是擁有37項專利的企業家兼導師。

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儘管這篇文章除了名字用了化名以外,所有都是真實內容。

不過一些讀者留言說,「這故事編的真假」、「小說寫的不錯」、「感覺不太真實」......

看到這樣的留言,我難免有點感慨:每個人看到的「世界」真不一樣呀!

我能理解說這些話的人。因為他們身處的環境和我不一樣,他們身邊真的沒有這種人。於是,他們就斷定,這樣的人和事,世上不存在。如果你說有,你就是編的。



這種反應對他們來說,很正常。你能理解他們,但也要允許別人不理解你。

遇到這種情況,不要和對方辯解,更不要去抬槓。如孔子說的那樣「不與夏蟲語冰」。

意思是說:不要和生長在夏天的蟲去談論冬天的冰。因為在對方的世界裡,確實沒有冰。這些差異,是彼此的認知框架不同造成的。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但一個人對待「超出自己認知範圍的事所持的態度」卻決定了他未來人生可達的高度。

比如,有人遇到自己不理解或沒見過的事,便一口否認。

而有的人則什麼事都輕易相信;

還有些人,並不會馬上肯定或否定什麼,只是留意這件事,同時思考,自己從中得到什麼啟發?或者對自己有什麼幫助?自己該從哪裡去理解它?

有的人十幾歲時,就能做到這樣的獨立思考和自主判斷,比如沈豐。

而有的人,卻一輩子都拘泥在一個狹小的世界裡,憤世嫉俗或後知後覺。

【02】

再說回沈豐。前幾天,他到天津辦戶口去了。為什麼辦戶口呢?

儘管沈豐在北京有房有車,卻一直沒北京戶口。

原本他打算全家去香港,因為和他國外的一家企業在香港合資了公司,做國際市場。但這兩年,他又在國內開了幾家公司,同時經營國內市場。

太太和孩子一直留在北京生活。他天天飛來飛去。

如今孩子在北京就讀一所國際學校。太太也在國際學校當老師。

所以,沈豐想若是公司未來主要市場在國內,那孩子也要繼續在國內讀好幾年書呢。

於是他索性把戶口遷去了天津。

上個月,他去老家調檔案。無意間看到了自己當年讀中專時,班主任給他的畢業評語。



檔案里,在「小組對本人的鑑定意見」部分,老師寫:某某同學思想開放積極,銳意進取,熱衷於發明創造,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我同意該同學的個人鑑定。

「班主任意見」處寫道:同意上鑑定。今後注意腳踏實地。

當初就是這個班主任,曾當眾對他說,「我要用四年的時間,把你身上的稜角磨光,把你磨成鵝卵石!」

班主任對沈豐有「不踏實」的印象,就是源自當年那個「夢想事件」。

開頭那篇文章里,我有詳細講過。

大概意思是,他讀中專時。

有一次老師問班上同學,畢業後的理想是什麼?

別人都說以後要找個好工作、要買房子、買車、找個好老婆等等。

只有他說,「想當發明家。」

同學們嘲笑他,「如果你能當發明家,那我早當總統了!」

連班主任也忍不住笑了,說他這個人很會空想,異想天開。

所以,才有了那樣的評語。

面對嘲笑,沈豐當時想,為什麼大家會笑呢?是自己確實不具備這個能力,達不到這個理想?還是自己的夢想衝擊了他們的平庸?讓大家感到不安了呢?

經過仔細分析後,沈豐得到一個結論,因為他們做不到,所以也認為我做不到。但,我不是他們。

於是他開始思考,我想成為一個發明家,到底需要哪些條件?

沿著這條線,沈豐一路學了5個專業,包括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製造、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以及能源網際網路。

還取得了37項專利。也算是名副其實的「發明家」了。

沈豐畢業10年後,曾參加過一次中專同學的聚會。

他看到的是,當年跟他一起畢業的中專生幾乎都下崗了,只有他一個人在北京工作,那時他已碩士畢業。他一個月的薪水相當於很多人的年薪。

當年打算把他「磨成鵝卵石」的班主任,也早已退休。

席間,老師向沈豐道歉,說:「當初我不該打擊你。人還是應該學會獨立思考的。」

沈豐看著白髮蒼蒼的班主任,心中並沒有「勝利」的感覺。只是為當年那些因缺乏主見,而隨波逐流的同學們感到一絲絲惋惜。

他也更堅定了自己想法:人活著是要有理想,並且理想要定得高一點,需要跳起來才能達到的理想,才算真正的理想。

回想起,他並沒有因為當年班主任的狹隘認知,和同學們的短視和嘲笑,受到影響。究其原因是他說自己從16歲開始,就已經具備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因此,他並不懼怕與環境發生衝突。

如今,很多親友會帶孩子來找他諮詢,希望能給孩子一些建議。

他說,即使一個人沒能進入一流的學校,沒有高瞻遠矚的導師,但只要他有夢想,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加上獨立思考的頭腦。那麼,花上5年,10年,20年的時間,不斷去完善和提高自己,朝著自己的夢想努力,照樣也可以取得人生的「好成績」。

【03】

在《精進》這本書里,有這樣一段描述:

一個成熟的人,他的標準來自他的內心,而大多數人,卻受環境所左右。

一個年輕人,進入一所不那麼優秀的高校,對自己的標準會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適應這個環境,減少自身與環境的衝突,而這種做法對他們的人生也許是致命的。

那些考入二三流大學的學生,因為高考本身帶來的挫敗感,二三流高校學生的身份設定及環境暗示;

不稱職的教師所引發的失望以及同學間放任自流氣氛的帶動作用,都容易讓他們在一個低標準下,自覺「滿意」地度過每一天。

那是不是待在一個好環境里,必然會有好未來呢?

有一次,我聽一個在三線城市工作的親戚說,他們廠里高薪引進了一位清華畢業生。

老闆相當重視。我這個親戚呢,他是廠里管技術的領導,因為要退休了,本希望把手裡的一攤子交給年輕人接班。

結果,一年後,這位清華畢業生依然不能獨立撐起一攤來,親戚不得不延遲退休。

大家私底下談論起來,對這位清華高材生很失望。

一種神話破滅的感覺。

親戚說,「真正見識了名校畢業生,才知道讀名校又怎樣?它並不代表一個人的能力水平。」

我和親戚討論說,「倒不是名校畢業生如何,而是個人差異太大。會讀書不代表能力強。只能說,能考上名校的人,能力強的人比例會高很多。

你看,那些考上北大清華的人,他們讀大學時,一個班會有一大半同學出國讀書去了,他們會在國外繼續讀碩士或博士。

少數人留在國內的同學,畢業後也基本上都會在一線城市,或大企業工作。

假如你是清華畢業的,看著你的同學們要麼去國外發展了,要麼留在一線城市工作,而你畢業後直接進了一個三四線城市的工廠工作。會不會顯得格格不入呢?

所以,並不清楚他基於什麼樣的考量去到你們廠工作呢?」

親戚說,「他家是我們那裡的。為了離家近所以回來了。」

我說,「好吧,這就是他的人生選擇呀。選擇即格局。」

其實,他若是在更適合自己發展的地方工作,等混好了,再接父母一起,也未嘗不可。

當然咱們不清楚具體原因,所以也要尊重人家的選擇。

但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在北清那樣的學校里,他的選擇絕對屬於「異類」。因此並不能拿這樣一個人去代表北清畢業生的整體水平。

這件事至少說明了:就算在一流的環境里,依然無法得出,「環境決定人」這樣的結論來。

我們看到的是,那些名校畢業生與一般大學畢業生,畢業後收入不同。我們就以為是環境不同造成的,但實質卻是兩者的思維方式與做事標準的不同導致的結果。

【04】


是的,考高分、上好的學校對年輕人來說,是很重要。

但心懷更高的人生目標,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嚴格的自我管理能力,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那麼無論身處什麼環境,最終你都能活出最好的自己,而且過程其實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難。

如果說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占40%,那麼個人獨立思考能力對命運的影響可以占到60%。

大部分人只看到了那40%的環境因素。卻忘記60%的影響力在於自己。

我們為什麼那麼強調環境呢?也是因為很多人並不具備獨立思考能力。那麼剩下的僅剩下環境這一個因素,它確實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了。

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假如一個人面臨惡劣的環境,但他能夠牢牢把握住自己手中的60%的主動權,堅持到底。那麼命運依然在他手中。

當我們抱怨環境不夠好時,不妨先檢查一下,手中的方向盤是不是早已被放棄?

和沈豐聊完,我說,「今天我就寫寫你的事兒。」

沈豐開玩笑說,「你是打算把我打造成老網紅,是吧?」

我說,「是呀,你不覺得現在社會上很需要你這樣有志有腦,有勇氣的人嗎,無論年輕人還是中年人。」

沈豐說,「我馬上就46歲了,昨天博導還催我項目和論文的事,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明年我博士也畢業了。

想想自己也算年近半百了,才拿下博士學位。丟人嗎?我不覺得丟人,相反,這說明我依然具備很強的可塑性。」

最後他說,「孩子們要加油,大人們也不要混日子!都繼續打拚吧!」

作者王語華:自媒體【女神30】原創作者。

思維訓練研究者、8年企業諮詢經驗、心理諮詢師。

喜歡我的文章原創文章,請點擊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