壩糯村委會屬於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勐庫鎮,屬於山區,是漢族和拉祜族的混居地。海拔1840米,年平均氣溫19℃,年降水量175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茶葉等農作物。
壩糯茶系勐庫茶區,勐庫古茶山以勐庫大河為界分東、西半山,所產之茶各具特色。壩糯大寨是勐庫東半山的代表,也是現存古茶樹最多的寨子。壩糯古茶茶種為大葉種野生,在生長形態上跟勐庫其他寨子的古樹有所差別,因其枝條遒勁盤結像藤條一樣,所以也叫「壩糯藤條茶」,「壩糯藤條茶」曾經是頭人、土司與貴族的專供茶。
壩糯所產的藤條茶形表獨特,新鮮芽頭滾圓肥壯,絨毛淺綠密厚,曬乾後芽頭白亮中略帶金黃,做成餅茶條索清晰,餅面芽絨閃光。湯質充滿陽剛之氣,高香、勁揚、味剛,口感豐富飽滿,甘甜質厚,茶氣強而有力,氣足韻長,在雙江甚至在臨滄聲譽都最高,故頗有聲名。壩糯還是雙江藤條茶園保存得最好的地方,藤條茶園的面積在雙江為第一,雙江最古老最大的藤條茶古茶樹就在壩糯。樹齡超過百年的藤條茶樹,一棵樹上有幾十根上百根藤,最長的藤可達三四米長,樹生藤、藤纏藤,其形態之美令人稱奇,堪稱天下一絕。壩糯人能養出那樣奇美的藤條茶樹,其用心之細,技法之精令人讚賞,如果你想要了解一百年前勐庫的藤條茶園是什麼形貌,那就一定要去壩糯看看。
壩糯藤條茶,為何會具有藤類植物的特徵呢?從清朝開始,勐庫東半山,居住多為漢人,漢人勤勞,每年春發時,將枝條上新發新芽採摘只留兩個芽頭,芽頭兩邊保留兩到三片嫩葉,其餘的芽葉,連同根蒂全部抹除。年復一年的發新與修剪,茶樹枝條延伸3—4寸,新葉通過長期去除,枝條上就無保留,也就形成了藤類植物的特徵。
藤條茶,每次新發鮮葉以嫩芽為主,配以嫩葉的生長方式。芽葉完整度好,制出的茶葉外形條索美觀,毫毛突顯。壩糯藤條茶頭撥春茶的嫩度極高,馬蹄也比較多,算是壩糯茶的一個典型標誌。干茶一面為墨綠色,另一面因有顯著的毫毛,呈現青綠色。茶湯茶色與普通古樹新茶湯色並無差別,清澈,淡黃中略帶青綠。而茶湯口感,就有明顯不同,茶樹上生長鮮葉多為細嫩芽葉,細嫩芽葉含兒茶素與生物鹼較多,茶湯入口,首先感受到鮮醇甘甜,茶湯慣有的苦澀味則是隨著沖泡次數慢慢增多,顯現於舌面與舌兩頰。總的來說,每一泡茶湯都平和柔緩,喉部潤滑。因藤條茶茶質優良,布朗族人也紛紛效仿,所以現在東半山80%以上的茶均為藤條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jqtyW4BMH2_cNUgW80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