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透警告」《天氣之子》,有意思嗎

2019-11-01     bigfun畢方

文丨wholeagain@bigfun社區

剛剛看完《天氣之子》,心裡有點擰巴。

該哭的地方我沒少流眼淚,該笑的地方我也沒吝嗇笑聲,還是那座城、那片天、那對男孩女孩,還是那個對畫面精心雕琢的新海誠。

可我就咂麼不出是哪不對味。

你也和我有一樣的感受嗎?

不管有沒有,咱們都來理性討論、一探究竟吧。

*以下內容含大量劇透,不想被劇透的旁友請跳到最後*

談情說愛

之前我寫過一篇關於新海誠作品風格的文章,其中我已經說過其作品讓人慾罷不能的一點在於對情感刻畫的高明之處。他能抓住人心中寂寞這一痛點並加以研磨,又不忘進一步以合理的方式使其圓滿,達到「寂寞之後的不寂寞」。

新海誠把這個特點在《天氣之子》繼續發揚。

男主森島帆高孤身一人來到東京闖蕩,頻遭冷眼的他坐在麥當勞里喝杯東西就草草昏睡。醒來心灰意冷,恰有女主天野陽菜以員工的身份送給他一份漢堡,兩人的羈絆由此展開。後來帆高見陽菜在街上被男人騷擾挺身而出,也算是共患難了。接著高帆發現陽菜是晴女,可以向天祈願晴天,於是他提議用這種方式掙錢,二人「藉機」住到一起,感情日漸升溫。

然而,陽菜因為過分透支自己的能力、傳達的人類願望愈加強烈,她不得不履行晴女的義務,以身獻祭換取東京的晴天。帆高經過一番心理鬥爭義無反顧救回陽菜,回到地面之後兩人卻再未相見。

三年後,帆高到東京去尋陽菜,他們相遇在那條熟悉的小路上,陽菜已不是晴女卻仍在祈願晴天。

他們相擁,觀眾落淚,完美。

這條感情線是新海誠所擅長的,表現中規中矩,談情說愛的氛圍依靠夏日煙火、眾人起鬨、同居日常等等營造得很到位。

奈何新海誠不甘於此。

有追求是好事,可就怕一口吃成個胖子。

東京生活

《天氣之子》的主人公主要有以下四位:逃離家鄉小島到東京的16歲輟學少年,因母親去世而輟學打工撫養弟弟的少女,怪奇現象采寫事務所的已婚大叔,以及這位大叔求職屢屢失敗的侄女。只看這四個人,單拎出來一個都能自成故事,更別提把他們四個放到一起會產生的戲劇衝突了。

從他們的身份背景和整部電影對社會環境的渲染可以看出,新海誠這次不僅要拍東京的光鮮,他還要拍東京的失意。

燈紅酒綠、人頭攢動的城市裡,被遺棄的一角有個少年無端被揍。陌生人之間的親切互動少不了,吃瓜群眾的閒言碎語也不會好聽。職場女性有體面的生活且被尊重,也有女性為生活所迫接受風俗店的工作。

新海誠鏡頭裡的東京不再只是夢想、愛情、美好的代名詞,另外還多了一層真實。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新海誠很想闡釋深刻且現實的問題,為此他還不惜給影片加入了犯罪元素,增強了主人公個體與社會整體的對抗,把意志上的對抗提到了明面上;他也保留了鳥居、盂蘭盆節(實為中國文化孑遺)等日本傳統文化元素,也算是讓故事走向順理成章的一種辦法。

你想看的它都有,同時多管齊下的弊病也浮出水面。

人物動機

當一部電影的每一分鐘都塞滿了信息、衝突、聯繫,為了推進劇情不擇手段,這就會造成對人物本身合理性的犧牲。電影劇情總要靠人物推進,人物形象立不住、動機不明確,劇情再精彩也掩蓋不了人物單純為劇情服務的問題。

《天氣之子》就存在這種問題,劇情是真的刺激,以至於觀看過程中我腦海里不時浮現這句話:既然要追求刺激,就貫徹到底了。

毫不客氣地說,電影的某些部分就是各位主角的迷惑行為大賞,男主森島帆高尤甚。

別的我就不吐槽了,但是男主從一開始逃離老家的理由竟然是——他想追逐陰霾天空中灑下來的那束光。

他咋就知道光往東京去了,東京天天下雨還在那待著幹啥?不過得虧男主覺得光是到東京去了,這要是一個目力無窮衝到米國事情就有意思了。

也許你會說男主的人物動機存在隱意,他不是真的想追逐光,而是想逃離小島沉悶無聊的生活,感受大城市的生命力。大家想剖析人物是好事,但任何剖析都不該是空中樓閣,是需要有電影內容作為依據的。新海誠對帆高來東京之前的經歷沒有一點鋪墊,所以從故事開始我就無法與男主共情;一旦人物沒有立住且不可信,我就不得不對他後續的行為或遭遇產生質疑,從而影響我對整部電影的觀感。

英雄救美

陽菜登上廢舊大樓穿過鳥居獻祭自己、完成晴女使命之後,東京雨雪驟停,恢復了八月應有的晴朗天氣,人們的生活逐漸趨於平靜。而帆高心裡與陽菜相處的記憶就像過幻燈片一樣,他意識到自己的生活不能沒有陽菜,便決定去救她。

英雄救美這個戲碼我們本來已經看慣了,但若新海誠依靠他的演出能力和作畫水準來導演這個橋段,無需添加旁的點綴就可以做到不俗。

不過很可惜,事與願違。

我認為帆高救陽菜這個行為本身並無不妥,只是新海誠給帆高的人物設置出了差錯。他為帆高添了兩個累贅:一是讓帆高認為自己選擇救陽菜就是背叛了人們的願望,二是讓警方勢力成為帆高救陽菜的掣肘。

咱們先說第一個累贅。

你可能要反駁我:人們的願望當然是早日晴天,帆高救下陽菜的話又會陰雨連綿,所以他這麼做就是對人們願望的背叛。

的確,電影中的筆墨點到了人們對晴天的渴望,而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只有獻祭晴女才能換來晴天,也就是說沒有人按頭讓陽菜送死。陰天的鍋不需要身為晴女的陽菜來背,更不該由救下陽菜的帆高來背。

可是誰叫咱男主社會責任感強呢,鑽進死胡同出不來,從決定救女主的那一刻開始他就強行給自己施了一重「為了她我可以背叛全世界」的壓力。

全世界:?我又被綠了??

接著講第二個累贅。

假設沒有警方勢力的干涉,阻擋帆高去救陽菜的可能只有廢舊大樓那幾百級台階了。但是這怎麼能體現出男主的英勇無畏呢?這怎麼能讓觀眾感受到愛情路上的艱難險阻呢?

於是新海誠一拍腦門兒,警察抓男主這條線就產生了。

為了讓警方在緊要關頭攔住帆高,前期鋪墊可謂煞費苦心。先是閃過槍枝流失的新聞畫面,再安排男主無意中撿到槍,又安排男主把槍當做護身符並隨身攜帶,有段時間男主還以為那是把玩具槍。

這時候日本警察坐不住了,放著全日本那麼多把無家可歸的槍不管,他們就逮著男主那把不撒手,連在大雪中安全疏散的協警都不放過他,演了一出超低配「貓鼠遊戲」,並把兩方衝突的爆發點設置在男主救女主之前。

警方在《天氣之子》中以極度臉譜化的形象擔任了工具人的角色,我能感受到新海誠明里暗裡在把他們往反派的方向引導,以降智打擊的方法引出了結尾所謂炸裂的劇情。

可以有,但是真的沒必要。

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帆高救陽菜這一行為的純粹性,不必背叛全世界,也不關乎是否有人阻擋。

「我愛她,我要救她」便夠了。在找到更好的敘述方式和元素注入之前,這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劇透結束*

推薦觀看

儘管前文所述幾為批判之詞,這部電影仍然值得一看。

硬體來看,新海誠的製作和作畫向來靠譜,配樂仍沿用了為《你的名字。》獻唱的日本樂隊RADWIMPS,另有倍賞千惠子、小栗旬、本田翼等知名演員為配音添彩。

劇情上雖然有些硬傷,但是也不能否定它給我帶來的感動。電影所描繪的繁忙的城市眾生中,我們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影子,收穫屬於自己的共鳴。男孩女孩的愛情描寫一直是新海誠的優勢領域,其中或甜蜜或酸澀,都是騙狗進來殺的範疇,糧特好吃。

還有幾處彩蛋我就不劇透了,新海誠意欲將他的故事串聯在一起,觀看時要留意那些你眼熟的人物和風景。

不知道你和我是否一樣,我是那種會因為一個片段或畫面而喜歡上一部電影的人。

我已經看完電影6個小時了,其中這段仍如餘音繞樑:晴朗夏夜,煙花綻開,簇簇相接,美則美矣,然稍縱即逝;陽菜著浴衣與帆高並坐於停機坪上,她看著在自己指縫間迸發的火花,帆高看著她。

「我喜歡這份工作,我喜歡當晴女。我總算找到自己的使命了。」

嬉笑間,仿佛整個東京被晚晴中的煙火點亮。

看過這個片段,標題里的問題我就有底氣回答——

《天氣之子》,有點意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jqGKG4BMH2_cNUgAQMe.html














4月10日 NS 資訊

2020-04-10




4月7日NS資訊

202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