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字、簡體字,誰比誰高貴?

2019-05-16     博物雜誌

作為中國人民,我們都是天生自帶繁簡轉換器的——雖然從沒學過繁體字,但你仍然可以順暢地閱讀這句話。

那麼簡體字,繁體字,到底誰更好呢?讀完今天的文章,相信你心中自有答案。

繪圖:豐子愷

漢字的簡化,一直在進行

從五四新青年們提倡簡化文字開始,到如今簡體字家喻戶曉,已經過去了近百年。漢字簡化,固然與社會觀念、政治需求相關,但同時,它也是文字發展史上的必然——簡體字,可能並不像你想的那樣「簡單」。

甲骨文、金文與篆書,它們見證了漢字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過程。為了記錄更多內容,字形不斷分化,增加表音或表義符號,這是文字「繁化」的階段。

但當漢字體系成熟之後,就要由繁趨簡了。作為記錄語言、交流思想的工具,最基本的要求是「便於使用」。漢字簡化,符合文字發展的總趨勢。

由複雜難辨的小篆發展成好寫好認的隸書,這個「隸變」過程正是漢字史上最大的簡化——經此歷程,漢字才算是從古文字進入到了今文字階段。

漢隸中的典範《華山廟碑》

有了隸書之後,古人也未必一筆一划地遵從標準寫法,而是常常連筆,形成行書、草書,也因此造就了很多簡化單字。

《蘭亭序》唐代馮承素摹本

後來楷書開始通行,工匠們在刻碑、雕版的過程中,為了提高效率,依然會減省筆畫,從而形成了簡明的「俗體字」。

元代的《古今雜劇》與《京本通俗小說》中都有大量俗體字,這是民間傳抄過程中自發進行的漢字簡化。

所以,漢字的簡化是一直在悄然進行的。新中國成立後推行簡體字,也只是人為地、系統化地加速了這個過程而已。

漢字的簡化方式:

1. 改換偏旁:如「燈」變「燈」,「遠」簡為「遠」,都是將漢字的聲旁簡化。或用簡單符號來替代偏旁部首中的複雜部分,如「對」簡為「對」、「漢」簡為「漢」等。

2. 刪減組件:如醫(醫)、雖(雖)、務(務)等,都是刪掉繁體字中的「零件」,用部分代替整體。

3. 行書、草書文字楷化:如門(門)字,來自王羲之的行書;發(發)字,來自智永的草書。

4. 同音假借:如「裡面」的「里」,用「里」代替;「剛才」的「才」,以「才」代替。

現代簡體字,古代就有了

那些古已有之的簡化字,不少都被引入了如今的簡體字中。

有學者根據1986年版《簡化字總表》統計過,除了用簡化偏旁類推的那些字以外,大部分簡體字在古代都已出現。其中約29%源自先秦兩漢,約38%產生於元明清,而新中國新造的不到1%。

北齊《集敬碑》中就出現了簡體字「亂」、「無」

清末太平天國發行的錢幣上,「國」字簡化為「囯」

例如,「雲」最初就寫作「雲」,甲骨文為:

後來它為了用來表示「說」的意思,才在表示雲彩的「雲」字上加「雨」字頭以示區分。現在重新簡化為「雲」,實際上是回到了當初。

若論「內涵」,從漢字字形的表意作用來看,很多簡體字甚至優於繁體字。比如繁體「眾」字,單看字形,完全講不出所以然,而簡體的「眾」就一目了然:表示人的群體。繁體「塵」是個會意字:鹿群在土地上走過,要繞個彎子才能聯想到「揚塵」;而簡體「塵」字則頗為形象:塵就是顆粒細小的土。

「親愛」二字(繁體寫作「親愛」),被人們說成是「親不見、愛無心」,這其實也缺乏說服力。「愛」變成「愛」,源於草書。草書楷化的「愛」字,在元代的書中就有出現。

王羲之這樣寫「愛」字:

蘇軾這樣寫「愛」字,「心」早已隱去:

而「親」字,在金代的《改並四聲篇海》中就已經出現過了,並不是如今為了簡化漢字才刻意發明的。

繁簡轉換,是個大坑

繁體變簡體的最關鍵問題在於,繁體字與簡體字並非一一對應的關係。所以,直接使用軟體或網頁的「繁簡轉換」功能,常常會出錯。

例如「著」字,表示「寫作」時,繁簡寫法相同,但除此之外,它還可以作為「著」的繁體字出現。又如「干」,讀qián時為八卦卦象之一,表示天,繁簡同形;讀gān時則是「干」的繁體字。

對上面這種情況,大多可以根據文字學原理加以辨析與記憶,以免掉進坑裡。

再比如,簡體的「發」字,繁體對應「髪」與「發」兩個字。帶「髟」的字往往與毛髮有關,如「垂髫」、「鬢角」、「鬃毛」,所以「白髮」的繁體要寫成「白髪」。而「發」意為射出弓箭,並且引申為啟動的意思,所以「發生」的繁體要寫成「發生」。

圖片來自:全景網

即便如此,有的繁體字還是極易搞混。比如「飢餓」與「饑荒」,繁體字原本是要寫成「飢餓」與「饑荒」的。「飢」指人體的感覺,「飢」則指農作物歉收。這兩個字在先秦時是不通用的,後來偶爾通用,等到簡化時就直接合二為一了。

還有的看起來像是一個字的繁簡版本,實際卻是兩個字。

比如「馳騁疆埸」,現在多作「馳騁疆場」,但「埸」其實不是「場」的繁體「場」,而是讀作yì,右邊是「易」不是「昜」(yáng,同「陽」)。

「疆埸」本指邊關,誤傳為「疆場」之後,就變成泛指戰場了。這類以訛傳訛,時間長了就弄假成真,也是語言文字演變的正常現象。

對了,還有件好玩的事兒,估計現在好多年輕人都不知道。就是咱們國家建國後,雖然已經有了1964年發布的官方簡體字規範,但民間自發的漢字簡化並未止步——比如筆畫複雜的「餐」,人們常常簡寫為「歺」。

應此需求,1977年我國公布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這批簡化字被稱為「二簡字」。

你來感受一下「二簡字」長啥樣:

什麼炸大王??

???

?????

由於「二簡字」簡化得有點過度,在當時造成了極大的混亂,所以1986年它就被廢止了。

「二簡字」雖然在正規報刊中出現的時間很短,但直到現在,我們仍然能在一些手寫標牌上看到它的蹤影:

你覺得繁體字和簡體字,誰更好用呢?

來評論區聊聊吧

號內搜索

《博物》微信公眾號開通「號內搜索」服務啦!

只要進入「博物」公眾號首頁,點擊左下方菜單欄中的「精彩內容」,再選擇第一項「號內搜索」,即可進入搜索頁面。輸入你想要查看的關鍵詞,所有相關往期內容都能看到哦。

撰文 | 宰予

微信編輯 | 高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dU3MmwB8g2yegNDCBU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