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叔岩說:「我無句不擻!」「擻兒」是啥?

2019-08-28   戲曲寶

戲曲的靈魂——「擻兒」

戲曲反映到舞台上是一種表演藝術,講究三點:勁、擻、味,彙集成一個字,便是「擻兒」。在京劇界唱腔有顫音,叫「擻兒」。余叔岩曾說「我無句不擻。」

「擻兒」代表什麼呢?奚嘯伯先生曾講過這樣一個道理,蛐蛐相鬥之前,伸伸須子,蹬蹬腿兒,使出的勁很有力量,這股子勁就是「擻兒」。

運動員賽前的準備活動,舒活筋骨,展示精神,展示力量,這也是「擻兒」。

「擻兒」就是一個振奮動作,京劇演員在舞台上的表演有令人振奮的特點。

「擻兒」是戲曲的神兒和魂兒,整個舞台都能用這一個字統一起來。沿此思路思索,不只唱腔上有,念白上也有,甚至連動作、伴奏上都有。

01

唱腔的「擻兒」

唱腔講究顫音,用唱歌的辦法是展示不出來的。

比方說「趙屠二家」的「家」,在此有顫音,出聲時在於有「擻兒」沒「擻兒」。

「趙屠」的「屠」,收住了,收了回來,也是「擻兒」的表現,這樣一來,戲曲的味兒自然化於其中。

02

念白的「擻兒」

念白也是如此。例如:「那諸葛亮出得帳去,一日不慌,二日也不忙,到了第三日,不用我國工匠人等,只用戰船二十支,兵卒五百名,茅草千擔。天到四更時分,趁滿江大霧,往曹營進發,那曹操以為是都督前去劫寨,吩咐放箭,借來十萬支狼牙,特來交令。」

在京劇念白中,不是按照日常說話的方式去敘述,而是帶有音樂性的韻白,念白時聲音變了,氣勢也變了,每句話都有彈力在其中,昂揚頓挫,給人以美的享受。

同樣,在慢的念白中,簡單的話用複雜多變的的聲音去體現。例如包公的「只恐你來得去不得」,末尾的「得」字聲調提上去了,並且拉長音,這樣一下子就將氣勢激發到高潮。

03

動作的「擻兒」

唱念都有「擻兒」,武打也有「擻兒」,花槍之間相撞,勁兒就來了。

武將出場時的亮相,乾淨利索,讓人為之振奮。紗帽一動,紗帽上的紅球一振,人物的精神就來了。

水袖一抬一抖之間,人物感情蘊含其中。穿得靴子,底兒由許多層壓制而成,很有彈性,卻彈不遠,穿上它,可以顯示人物的威武和勇敢。

所以說,京劇演員在舞台上的表演有令人振奮的特點。

04

伴奏的「擻兒」

在動作中,空間階段需要鑼經伴奏,能給舞台製造氣氛。葉盛蘭先生的《群英會》周瑜的上場就很威武,有擻兒在其中。周瑜是在鑼後上場,這是一個有尊嚴的人上場給人的感受。

空城計中四位大將起霸後,諸葛亮道:「列位將軍,哪位願領一哨人馬鎮守街亭,當帳請令。」

此時,第一個「嘟…倉」,打給諸葛亮,他看趙雲,希望趙雲請令;第二個「嘟…倉」,打給趙雲,他思考後決定不請令;第三個「嘟…倉」,打給馬謖,他站出請令。

通過三通鼓將人物心中的疑惑展現出來,觀眾看得十分明白,這就是伴奏中「擻兒」的魅力。

是故,「擻兒」是戲曲藝術中文化的結晶體,與人生有著不可分割的內涵,能夠給人以啟發和精神上的鼓舞。之所以喜歡戲曲,不只是簡單的消遣,而是從中可以得到許多教育,使自己認識藝術和人生、藝術和社會的關係,領悟人生的真正價值,對自己是一種洗禮、陶冶和提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