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媽》里的一句話:你跟你爸一個德行!當媽媽的都會本色出演

2020-01-28     凝媽悟語

文 | 凝媽

《囧媽》里,徐伊萬和盧小花爭吵不斷,在一次激烈的吵架中,徐伊萬說「受夠了媽媽的強迫症、疑心病」,還坦白是自己把媽媽的小西紅柿一個個扔到車外的,盧小花聽了之後氣急敗壞,脫口而出「你是不是被酒精燒壞了腦子了,你跟你爸一個德行!」

當媽媽的都會本色出演:你跟你爸一個德行!

飾演盧小花的黃梅瑩老師把一段吵架的視頻發到朋友圈,她兒子看後說「媽媽,你簡直是神一般的本色出演!『你跟你爸爸一個德行』這句話在我35年的人生中,你不知道跟我說過多少次!

有很多網友也評論說:

氣急了也會跟孩子說,簡直跟你爸一樣。感覺爸爸也很冤枉的。

感同身受!

這句話是不是所有當媽媽的都會說,以前聽我媽說現在自己說。

像極了我們娘倆!

兒子才2歲,我都這麼跟他說過。

《小歡喜》中,童文潔和方一凡說著說著就吵起來了,方一凡很疑惑磊兒為什麼要在北京參加高考,難道有北京戶口,童文潔就不高興了,嫌棄方一凡不該操心的事瞎操心,最後余怒未消,來了一句「跟你爸一個德行!」

還看到一個視頻,一個寶寶才8個月,就喜歡和爸爸一起趴在床上用手機看視頻,媽媽配文「不愧是親父子,你才8個多月,就和你爸一個德行!」

每次看到兒子有些不好的行為,比如發脾氣、不講道理、不善交際、愛看手機,我都會認為「跟你爸一個德行」。

所以,《囧媽》里的這句話「你跟你爸一個德行!」每個媽媽都會本色出演,而且經常上演。

「你跟你爸一個德行」有道理嗎?

媽媽們都會奇怪,懷胎十月,孩子從媽媽身體內吸收營養,跟著媽媽東奔西走也會熟悉媽媽的生活習慣;孩子出生以後,是媽媽照顧最多,爸爸頂多就是搭把手,絕對不是帶娃的主力軍。

可是為什麼孩子明明和媽媽相處最多,一舉手一投足、很多習慣卻和爸爸一樣呢?有時候也不是我們冤枉爸爸,其實還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美國醫學會雜誌》有文章指出:男性從小到大的生活行為、習慣等信息都藏在精子中,父親的生活方式對後代影響更大。

精子是有記憶的:攜帶了從飲食營養到工作環境等全部生活記憶信息,精子所攜帶的這些表觀遺傳印記,和DNA所包含的遺傳信息不同,它包含著高層次、更特化的遺傳信息,都將會影響到下一代。

爸爸的壞習慣更容易遺傳給孩子:醫學界普遍認為,創傷性經歷,會對人體細胞產生影響,都可以遺傳給孩子,有些壞習慣對精子和後代的影響可能是永久性的生活方式對精子和後代的影響是可以逆轉的。

在兒子剛剛會趴著的時候,他和爸爸一起趴在床上,從後邊看簡直就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那時候肯定不是刻意模仿,而是天生的。

對於男孩子來說,爸爸就是他崇拜的對象,喜歡模仿爸爸的行為,爸爸的一舉一動都會印在孩子的腦海里,他們認為模仿了爸爸就成為了男子漢。尤其是在6-13歲這個階段,他們不再是依賴媽媽的小男孩,而更渴望長大,以能模仿爸爸為榮,認為這樣才有男子漢的風範。

所以,我們在孩子身上,尤其是男孩子身上看到爸爸的影子,就不足為奇了。

要少說跟孩子說「你跟你爸一個德行」

雖然,「你跟你爸一個德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我們也要少跟孩子說這句話,因為這句話是在表達憤怒的時候說出的氣話,潛台詞就是「你的行為不好」,「你模仿爸爸不好」,「媽媽和爸爸關係不好」,會讓孩子感到不快,讓孩子受到不好的影響。

孩子會將錯就錯:很多時候,我們這樣說孩子,是想讓孩子糾正自己的錯誤,「別再像爸爸一樣看手機了」、「別再像爸爸一樣發脾氣了」,但是因為牽涉到爸爸,孩子會想當然地認為這是遺傳的,爸爸都這樣,我也沒辦法改變,只能放棄努力,繼續錯下去。

孩子會自卑:有時候,媽媽是心裡有氣,看到孩子的行為和爸爸一樣,就會朝孩子撒氣,說孩子「你跟你爸爸一樣笨」、「你跟你爸爸一樣倔」,孩子可能會感到比別人差,認為無法通過努力改變自己,會慢慢變得自卑,更加駐足不前。

孩子會產生心理障礙:媽媽在數落孩子的時候總是牽涉到爸爸,孩子會認為爸爸和媽媽關係不好,媽媽不愛爸爸,會讓孩子產生心理障礙。《兒童心理學》認為: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不是家庭結構,而是家庭功能,也就是撫養環境,不好的家庭環境會讓孩子問題增多。

孩子會不尊重爸爸:媽媽看似在訓孩子,實際上也連帶爸爸一起訓,而且突出的是爸爸不好的行為習慣,這會在孩子心裡種下「爸爸不好」的種子,爸爸在孩子心目中的高大形象瞬間崩塌,爸爸在孩子心中的威信會遭到破壞,孩子會怨恨爸爸,不再尊重爸爸,影響家庭的和睦關係。

所以,即使孩子真的遺傳了一些不好的行為,模仿了一些不好的習慣,也不要跟孩子說「你跟你爸一個德行」,給爸爸留點尊嚴,讓孩子充滿自信,讓家庭更加和睦。

跟孩子說話要講究策略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造成深刻的影響,我們對孩子說話一定要謹慎,一旦傳遞給孩子錯誤的觀念,會對孩子的價值觀產生不良影響。

跟孩子說話要注意使用眼神交流:跟孩子說話時要看著孩子的眼睛,如果感覺直視孩子的眼睛不舒服,可以看著孩子眉毛之間、雙眼之間或者鼻子周圍的部位。有眼神交流,讓孩子從眼睛中看出堅定的態度,我們也能夠了解孩子的想法。眼神是極具殺傷力的,有時候不需要語言,就能從眼神中讀懂一切。

跟孩子說話要注意態度、語氣、聲調:跟孩子說話時要採用尊重孩子的態度,不居高臨下,不憤怒,當然也不用乞求的方式。態度溫柔,語氣堅定,採用中等聲調、中等語速,是最能讓孩子接受的方式。要做好溝通交流,孩子能聽進去才是最重要的。

糾正孩子的行為要就事論事、直截了當、不拖泥帶水:跟孩子說話的目的是要糾正孩子的行為時,告訴孩子正確的方法,而不是批評,也不是指桑罵槐、顧左右而言他、牽涉到另一半,要注意維護另一半的形象。

比如要讓孩子少看手機,可以跟孩子制定一個計劃,每次只能看30分鐘,一天只能看2-3次。沒有禁止孩子看,而是限制時間,孩子勞逸結合,就容易接受這個方案。如果只是簡單的跟孩子說「別跟你爸一樣看手機!」爸爸看手機的行為沒有被禁止,孩子也會感到不公平。

結語

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和我們交流有障礙的時候,我們安慰自己的方法是在心中默念「親生的、親生的」,但是很多時候又忍不住把孩子的缺點怪罪在另一半的身上,不假思索地說「你跟你爸一個德行」這樣的話。

我們說過之後也許很快就忘了,但是往往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孩子可能會將錯就錯、自卑、產生心理障礙,也可能會不尊重爸爸。所以,真的為了孩子好,還是少做一些互相拆台的事,給孩子營造一個和睦的家庭氛圍。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台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Y8J8G8B3uTiws8KIyJ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