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號(こんごう)(英文名:Kongou), 戰列艦是舊日本帝國海軍最初的"巡洋戰艦"金剛級戰列巡洋艦的1號艦。
按照日本海軍命名慣例,以巡洋戰艦命名方式,艦名的是以大阪府的金剛山來命名。
金剛號最初是在英國建造的,是舊日本帝國海軍最後一艘從國外訂購的大型主力艦。金剛號戰列巡洋艦經過2次大幅度改裝後變成高速戰列艦,並在太平洋戰爭中表現活躍。是太平洋戰爭中日本使用唯一的外國制主力戰艦。
金剛號可視為是所謂無畏艦時代的第一艘日本無畏艦。金剛號最初建造計劃可追溯到日俄戰爭結束2年後的1907年提出建造計劃,最初計劃是裝甲巡洋艦。
但鑒於英國1906年計劃的革命性設計的無畏號戰列艦完成,及其後比無畏級更強的超級無畏艦動工,因此於1911年批准計劃中的裝甲巡洋艦改為建造成戰列巡洋艦。而當時日本海軍於1907年計劃的國產"弩級戰艦"河內型正在建造中,但在設計和技術上的均落後於歐美海軍列強建
建成時的金剛號戰列巡洋艦
造的無畏艦,因此金剛號建造過程中以引進英國技術和設計的目的,在英國設計、建造,日本隨後還依據隨金剛引進的設計圖自行建造了比睿、榛名、霧島3艘和金剛號一樣的同型艦。以上四艘稱為金剛級。
建成時的金剛號戰列巡洋艦金剛號由英國維克斯公司負責建造,1911年1月17日開工,同時日本派出相關技術人員到英國船廠學習建造技術。 1912年5月18日下水,1913年8月16日竣工,11月5日回到日本,艦籍:橫須賀鎮守府。
標準排水量:26610噸,改裝後31720噸; 尺寸:長214.6米/寬28米/吃水8.38米,改裝後長222米/寬31.7米/吃水9.6米 動力:36台油煤混燒鍋爐鍋爐,改裝後8台重油專燒鍋爐;主機功率64000馬力,改裝後136000馬力; 航速:27.5節,改裝後30節;續航力:8000海里/14節,改裝後9800海里/18節。
武備
8門雙聯裝356毫米/45倍口徑主炮;16門(改裝後14門)152毫米/50倍口徑副炮;12門76毫米炮,改裝後12門雙聯裝127毫米高射炮,24門25毫米高射炮(1944年94門);533毫米魚雷發射管(改裝後拆除);艦載機3架。
裝甲
舷側水線裝甲帶(最大)203毫米,甲板35-57毫米(改裝後96-165毫米),炮塔(正面)230毫米(改裝後280毫米);司令塔254毫米。裝甲總重:5405噸(1913年),改裝後10918噸(1936年)。
艦員
1221人-1118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金剛號參加太平洋航線的巡邏任務。戰爭結束後又參加了日本對蘇聯西伯利亞的出兵行動。
金剛型戰列艦在第二次大改裝後擁有日本戰列艦中唯一能超過30節的高速,因而最適合成為航空母艦機動部隊的隨伴艦,4隻同型艦亦是在太平洋戰爭中以艦齡最老的戰艦身份活躍於戰場。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的1941年12月8日金剛號與同型艦榛名號同屬第一艦隊第三戰隊執行南方攻略部隊的支持任務,支援在馬來半島的登陸作戰,並與進入新加坡的英國海軍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對峙但未有交戰的機會。後來又被編入機動部隊開赴印度洋參加了針對英國海軍的作戰任務。
金剛號編入支援艦隊參加了中途島海戰。
在西南太平洋的瓜達爾卡納爾島的攻防戰中,1942年10月13日金剛號與榛名號初次炮擊亨德森機場,令飛機場一時間不能正常運作。
在1944年6月馬里亞納海戰中金剛號作為機動部隊的隨伴艦出擊。
在1944年10月25日雷伊泰灣海戰中的薩馬島海域遭遇美國艦隊並向其發起攻擊,當中其最大戰績是擊沉護衛航空母艦甘比爾灣號,並在雷伊泰灣海戰有所損傷。
金剛號在194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由南洋回到日本的途中在台灣海峽被美國潛水艦海獅號發射的2枚魚雷命中沉沒。第三戰隊司令官鈴木義尾中將、島崎艦長及以下1200名乘員與艦一起沉沒。金剛號是日本海軍中唯一被潛艇擊沉的戰列艦。其慰靈碑位於長崎縣佐世保市的舊海軍墓地東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