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用影像的藝術征服星辰大海《決戰中途島》

2019-11-12     牛牛影視創想

「Good Luck , Boys.」

明知有去無回,卻仍然勇往直前。

二戰期間,有一位名叫沃爾夫岡的戰鬥機飛行員。由於戰時條件惡劣、環境艱苦,導致他的肺部功能嚴重受損,患上了潛伏性肺結核。戰後的某一天,沃爾夫岡突然開始咳血,咳得越來越多。雖然身邊的人很快送他到了醫院,但是為時已晚。

這位飛行員是導演羅蘭•艾默里奇的叔叔。

「我從未見過他,但是我的父親和另一位叔叔海恩茲會經常談論他。我最大的哥哥沃爾夫岡•艾默里奇,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或許飛行員沃爾夫岡未曾想到,幾十餘年後,尚未謀面的侄子會以電影的方式呈現二戰的崢嶸歲月。

導演羅蘭•艾默里奇出席《決戰中途島》中國區首映禮

11月8日,由羅蘭•艾默里奇執導的史詩戰爭片《決戰中途島》在國內與北美同步公映。影片講述了1942年那場著名的海空對決,而片中男主角的原型和羅蘭•艾默里的叔叔一樣,現實中都有肺損傷。

日前,我們與羅蘭•艾默里奇(以下稱:艾默里奇)進行了深入對話,對方聊到了家人、戰爭電影以及後續的一些計劃。

視角:第一人稱身臨其境

回憶起叔叔沃爾夫岡,艾默里奇的神情端正,眼神有欽佩和惋惜。可以感覺到,沃爾夫岡對他的家族影響深遠。

以至於在後來,艾默里奇的叔叔海恩茲和哥哥沃爾夫岡都成為了業餘飛行員。兩個人有各式各樣的飛機,在旁人的眼裡,他們飛得像絞繩一樣。

因為家族的傳統,雖然艾默里奇本人沒想過成為飛行員,但是他依然非常尊重飛行事業,並對之很有興趣。

也正因如此,艾默里奇成為導演後,在《獨立日》等多部影片中,用豐富的鏡頭語言展現了飛行員的英姿偉貌,包括此次的《決戰中途島》。

艾德•斯克林 飾 男主角Dick Best

轉向、俯衝、瞄準、投彈!

年輕的戰士們駕駛著飛機,不懼敵軍戰艦的炮火,執行俯衝轟炸。在《決戰中途島》中,大量的飛行員第一視角,讓觀眾很有身臨其境感。

「我嘗試了從第一人稱的角度拍,這是本片很重要的風格,還有飛機的後面等其他角度,希望可以全方位地呈現戰鬥機俯衝攻擊的場面。」

在拍攝一輪之後,艾默里奇興奮異常,他將所有的俯衝鏡頭剪在了一起,可是萬萬沒想到,效果不理想。

俯衝版海報

艾默里奇很不甘心,他又花了6~8周的時間,重新拍攝俯衝鏡頭。大膽的舉動嚇到了周圍的同事,大家認定不能按時完工,但是艾默里奇覺得很有必要。

果然,皇天不負有心人,艾默里奇更滿意二次拍攝剪輯的俯衝效果。

在他看來,俯衝轟炸是美國人贏得中途島戰役的重要原因。所以就算幾乎不可能用攝像機完成,艾默里奇也要再試一次。

拍攝:「實景+布景+特效」還原歷史

拍攝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戰爭片,如何營造出史詩感是每個導演必須面臨的挑戰。對此,艾默里奇在籌備《決戰中途島》的初期,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仔細研究了參戰的美軍和日軍、所有船隻和飛機的情況。

籌備期間,他意識到,影片想要完成,除了取太平洋的實景,還必須通過布景和特效的結合。

因此,電影的幕後團隊曾在珍珠港的真實位置,以及夏威夷的希卡姆空軍基地進行拍攝。

布景和道具方面,幕後團隊用原尺寸打造了戰機,按照一比一的比例,複製了「大黃蜂號」、「企業號」和「約克城號」上的餐廳。

《決戰中途島》夏威夷首映禮

海景拍攝方面,艾默里奇用了一架360度的全景相機,以相同的速度在太平洋中拍攝,托架配合以不同的高度驅動,一邊取景一邊照亮。

音效方面,因為每艘船的載體都很重,螺旋槳的發動機會製造很大的風和噪音。攝製組在現場錄音後,還需要在一個錄音室補充收音。

而對於戰爭電影的敘事角度,艾默里奇表示,真正重要的是拉近觀眾和角色的距離,通過角色講主線的故事。

在影片中,艾默里奇設計了三條線索,分別是美軍獲取情報、指揮官之間的博弈和海上的決戰。

具體到刻畫兩軍,比起其他電影,戰敗方日軍的形象豐滿了很多,不再是觀眾腦海中的刻板印象。但是在初期,艾默里奇邀請日本演員的過程並不順利。

「最開始,日本演員還是挺抱懷疑態度的,所以我要反覆說服他們,和他們講,我們想以一種均衡的方式來表達,呈現一個真實的日本海軍」。

豐川悅司 飾 山本五十六

如果說作戰戲是戰爭片的正面,展現的是影片的「剛」,那麼感情戲則是戰爭片的側面,體現的是「柔」。

《決戰中途島》的感情戲是「潤物無聲」型,艾默里奇用了很多細節描繪戰時的親情、友情和愛情。同時他表示,並肩作戰的友情也是影片的主題之一。

「海軍就像一個大家族,彼此擔憂,如果有戰友犧牲了,等於家人犧牲。我了解到這一點,是因為編劇韋斯•圖克。他們家裡有很多海軍,和我說了很多他的感想。」

類型:不能因為好萊塢拒絕就停止

在艾默里奇的觀念里,參加中途島戰役的人,特別是一些犧牲的將士,他們不應該被遺忘。二戰這些重要的戰役,對現在的年輕人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假設大家不去反思從前的戰爭,那麼殘酷的戰爭可能還會再發生。這兩點也是他執著於拍攝《決戰中途島》的原因。

此外,影片也對二戰期的電影人進行了刻畫。當時,有一些導演想加入戰爭,給戰爭作貢獻。如片中所示,現實中的約翰·福特導演也是冒著槍林彈雨,拍下了18分鐘的中途島紀錄片,拿到了奧斯卡。

導演約翰•福特

進入新世紀以來,像《決戰中途島》一樣的傳統戰爭片越來越少。針對這個現象,艾默里奇給出了一個非常現實有很無奈的答案:「好萊塢不想拍一個沒有續集的大投資電影」。

艾默里奇在20年前就有了拍攝《決戰中途島》的想法,雖然被好萊塢拒絕,但是他沒有放棄,繼續在全世界範圍內尋找投資。

「你不能聽到好萊塢拒絕你,就停止想法。」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沒有了好萊塢的投資,也沒有了他們的干預。投資到位後,艾默里奇可以充分表達自我,這是《決戰中途島》帶給他的最大突破。

「我第一次可以在拍片過程中完全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我堅持不能把日本人拍成典型二戰片中的醜惡嘴臉,還有堅持不要有大歡呼的場面。」

羅蘭•艾默里奇在《決戰中途島》的拍攝現場

從《獨立日》《2012》《後天》等一系列賣座影片開始,艾默里奇被稱為「災難片大師」。他喜歡用大事件去突出平凡人的應對,比如外星人入侵、氣候發生惡劣變化,亦或是必須克服的洪災。

據艾默里奇透露,他正在籌備三部新片。第一部仍然有災難成分,是一部科幻片;第二部是講15世紀到16世紀的瑪雅人,類似《與狼共舞》;第三部是有關古羅馬運動的電影,類似《角鬥士》。

廣闊無垠的宇宙與海洋,是艾默里奇標籤化的意向符號。相信在未來,他會繼續用影像的藝術,征服星辰大海。就像他的電影中,那些無所畏懼的飛行員戰士。

文章轉載自:導演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JJhYG4BMH2_cNUg8VI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