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姑娘從事業單位辭職創業,「最困難時候,連自殺的藥都準備好了」

2020-04-23   河北好書

她放棄事業單位的輕鬆工作,下海創業,最艱難的時候,滿嘴大泡,吃飯全靠用吸管吸稀米粥。她說:「那時,我連自殺的藥都準備好了。」她叫劉洋,是河北秦皇島人。

劉洋

1996年,當年的年輕姑娘劉洋放著事業單位勞資科長的輕鬆位子不幹,非要下海經商。當時,為了阻止她「頭腦發熱」,很多親戚朋友用難聽的話打擊她。

可「好奇思」「愛創想」的劉洋自有她的主意:「我就是想通過自己的選擇,把美麗的沿海城市秦皇島打扮得更美麗!」

一次偶然的機會,劉洋隨市裡的考察團到同是旅遊城市的昆明學習,在一家至今都叫不上名來的橋底下,一家花卉市場深深地吸引了她的注意:「鮮花品種那叫一個多啊!都是那樣的鮮艷欲滴,而且還不貴,那麼漂亮的一大束百合,也就幾十元。」

經過考察,回到秦皇島,劉洋就寫了《秦皇島市引進大型綜合花卉市場的考察報告》,並拿去部門請示。劉洋的執著勁兒感動了市裡幾位領導,大家上會一商量,正好人民路有塊老城改造用地。

聽到這個消息,劉洋激動地一蹦老高。

洋洋花卉商場破土動工。事情似乎順風順水,然而誰也沒有想到,最大的考驗還在後頭。由於對老城改造、線纜施工、河道改造等工程的預計不足,原計劃650萬的預算一下子被攤到了3600多萬,既有資金還不夠整體需求的零頭。

火噌的就上來了。滿嘴大泡,吃飯全靠用吸管吸稀米粥。北方的二月份,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一個單薄的身影在工地前的平地上徹夜徘徊。

「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冷。最困難的時候,我連自殺的藥都準備好了!」回憶起當年的慘狀,劉洋臉上更多的是平靜。當時她跑前跑後,利用各種方法,終於解決了資金難題。

「經歷了一生創業中最困難的節點,眼裡就再也沒有困難了!」劉洋說。

2000年,新世紀的第一年,這預示著一個新的開始。花卉購物中心開門迎客。

10000平方米的營業面積,招商全部爆滿。「那一陣子為了招商,我可以說使出了『洪荒之力』。」

然而市場可不是靠激情撐起來的。一開始表面的風光過後,由於缺少消費支撐,一年之後商戶撤了一半。

「但我從內心裡相信自己的選擇,相信這個市場一定能夠培養起來。」劉洋說,她給看望住院親友的員工免費送花,同時自己也一次次把鮮花作為朋友見面的伴手禮。她把這一習慣保持至今。

「回想一下,當時壓力還是挺大的。」多年之後,劉洋依然清晰記得當年感動自己的一個細節。一天,一位坐著輪椅的外地老人出現在花卉市場,「姑娘,謝謝你讓我看到這麼多美好的東西!」了解到劉洋的事跡後,老人緊緊握著她的手道謝。

送上一束最美的鮮花,劉洋眼睛濕潤了,一剎那,她感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很值。

三年的堅守,慢慢地等來了回報。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劉洋敏銳地感覺到市場在一點點悄悄發生著改變,來花卉市場買鮮花的人漸漸多了起來;原來撤櫃的商戶,現在爭著要回來。

「我記得,最火爆的一幕發生在2007和2008年的春節期間,大門擠得進不來,大門外面全是人。」劉洋說。

現在,她的花卉市場成了美麗港城的一個生動符號、一張鮮亮名片。

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原來的花卉市場已經不能滿足需求。2013年,占地面積近4萬平方米、總投資2.8億的新花卉市場建成並投入運營。

十幾年的「相濡以沫」,劉洋和這些「相識於艱危」的老商戶都成了朋友,老商戶們也把花卉市場當成了自己的家。

「這麼多年打拚下來,我們和商戶們建立了很深的感情,花卉市場養了三代人,我感覺我們之間就像家人!」劉洋這樣感慨。

文/改編自《奮鬥者之歌——慶祝改革開放40年·秦皇島民營企業家的創業故事》(郭猛 主編 燕山大學出版社出版)

編輯/賈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