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建盞:為什麼說『一盞功成,萬盞灰燼』?

2019-08-20     村口大花

我們居於世,總會因各種興趣愛好而聚攏成小範圍的組群,也稱圈子,而幾乎每個圈子也都有極富特色的信息符號,例如『行話』。關於『行話』,其實也可以理解為專業術語的一種,也可以被理解為同行或是某個圈子的象徵。

在我們身邊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個圈子,圈內人交流起某樣物品時會提及『一盞功成,萬盞灰燼』的說法,那它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圈子,這個說法又指的啥?

是不是很神秘,當然,懂行的人肯定早已經看明白了,我所說的這個圈子是指泛意的茶友圈,而圈內關於『一盞功成,萬盞灰燼』的說法,指的便是簡約質樸、優雅高貴、獨一無二、美輪美奐的——建盞!

什麼是建盞

建指建窯,盞意茶盞,建盞狹義的理解是出自建窯的茶盞,廣義理解是茶具的一種。

建盞的起源和衰落

建盞起源於晚唐五代時期,興盛於兩宋,為宋朝宮廷御用茶具,歸類黑瓷,八大名瓷之一。

唐朝的興盛如今還有物可參,無論是艷麗的牡丹還是胖胖的楊貴妃都在給我們詮釋著那個時期人們的審美觀都偏重於鮮艷奪目熱烈及奔放,建盞雖為黑瓷一種,但其因為『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特點,得以在唐朝出產併流行起來。

至於建盞為什麼會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特點呢?這個就得從它的製作流程去分析了,拋棄高溫下繁複的化學及物理變化,以及複雜的煉製過程,愛好者只需了解,它成於黏土,著於黑釉,燒製成功的建盞又會呈現出色彩斑斕的條紋點斑,不一而足,卻又無一相同,這就是建盞的奇妙之所在,因此也就不難理解,它為什麼會在開無盛世及五代十國期間流傳開來。

後來打打殺殺到了宋代,『杯酒釋兵權』喜文忌武的宋太祖引領社會風氣,文官的地位逐漸高升,煮茶品茗的風氣也逐漸盛行,此為建盞的盛行打了個好基礎。再後來,建盞就極其幸運地遭遇了自己伯樂,也是它的終極代言人——宋徽宗。

宋徽宗喜茶好盞,愛好歷史的朋友都知道,甚至有人戲稱他是被茶誤了江山的皇帝,否則人家也不至於一邊家國大事一邊三宮六院的,還能寫出本《大觀茶論》,對建盞這樣評價: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

由此可見,宋徽宗對茶及具的熱愛非同一般,關於這份熱愛,《延福宮曲宴記》中都有載,稱宣和二年(1120年),徽宗宴請群臣,席間表演分茶之事,動用茶筅,茶碗,茶壺,茶勺等幾十道道具,親自煮湯沖茶,用兔毫盞(建盞的一種)盛於大臣,而那兔毫盞盛了清茶,斑紋條理一下子在水色里鮮活了起來,大臣們受寵若驚,紛紛品飲謝恩,誇讚自是必不可少。

皇帝開了先河,宴席分席就一下子就流傳開來,後稱『鬥茶』,據說當時上至皇室宮廷,下到黎民百姓,動不動就約場子『鬥茶』,比賽看誰泡的茶更好更香更養眼,建盞也因此紅到發紫。

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鬥茶』裝飾了宋人優雅細緻的生活,同時也分了軍政大臣們的心,也間接成了蒙古崛起南宋滅亡的導火索,這也是宋徽宗『因茶誤江山』的最好解釋。

後來明太祖朱元璋當道,出身貧寒的他極其看不慣權貴附庸奢華的生活習性,一紙令下,全城禁茶禁盞,連建窯也被封停,建盞自此逐漸退出喧囂的歷史舞台,連製作手法都一度失傳,咋辦?後來直到1980年左右,在中央美院及很多機構專家的反覆研究試驗後,建盞工藝才在沒落滅絕了六百多年之後得以恢復。

建盞之一盞萬象

建盞的傳世,完全在於它樸拙深沉的大氣,以及一盞萬象的絢麗,美,是任何一個時代的流行,建盞也不例外。而建盞更令人著迷的一點就是,雖然是一樣的燒制工作,但因為製作過程中的細微分差,例如不同的季節,不同的窯口,不同的爐溫差異,甚至擺放位置,都會導致它成品的曜變斑所呈現的紋理斑點各不相同。簡單說,就是永遠不會有兩盞一模一樣的建盞!這種獨一無二,才是最令人著迷的地方。也稱一盞萬象。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誇讚我大中華傳統工藝的精妙絕倫,分明就是一捧土,經過上釉燒制,卻成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姿色,莫建盞莫屬也。

當然,並不是隨便一捧土就能讓你得一建盞,建盞的原材料選擇也是很講究的,它採用福建建陽一帶含鐵量較高的黏土做底胚,然後用同樣取自當地的釉料著色,再行燒制。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從原材料的選擇還是到燒制的爐溫,都是有著嚴格要求的。

咱不學這,咱也學不來,咱只是當個好奇者去了解一下它的前世今生及絕世美顏罷了,所以,看看建盞的一盞萬象才是關鍵!

建盞根據成品釉色分類,大致分為:兔毫釉、曜變釉、黑釉、鷓鴣斑、雜色釉等。

兔毫釉是宋代建盞最為常見的釉色,由底釉透析裂變所致,斑紋像極了兔子的毛髮,細緻真切,有長短粗細之分,從色澤來主進也有金銀灰黃之分,而『兔毫盞』也因其在建盞中最為常見,因而幾乎成為建盞的代名詞。

曜變釉是建盞中極為珍貴的一種,現在全球也僅存三件宋代珍品,還都在日本三個不同的博物館裡,其中珍存於東京靜嘉堂的那一隻,據說是品相最佳的一隻,堪稱國寶盞,而曜變釉所呈現出來的狀態與兔毫不同的是,它呈現出來的狀態是落於黑色底釉上的不規則的圓點,圓點周圍會散發出一些彩色光斑,燒制難度不是一般的大,但美起來也不是一般的美。此類屬於『只可遠觀,不可褻玩』之類,當然,玩咱也玩不起!

黑釉是一種比較經典的釉色,呈純紺黑色,表面幾乎沒有斑紋,屬於大氣沉穩有深度的一種。

鷓鴣斑比起黑釉要花哨一些了,北宋《清異錄》中有載:

閩中造盞,花紋類鷓鴣斑點,點試茶家珍之。

從這段敘述里我們不難看出,鷓鴣斑也是極其珍貴少見的一種,曾經看過某篇文章提到:從建窯遺址的殘片上判斷,鷓鴣斑的殘件數不足兔毫的十分一。

雜色釉顧名思義如黑釉,不過色雜,種類很多,有青釉、灰白釉、柿紅釉、等,當然,雜色比起黑釉會少些沉穩之氣,但是無論是黑釉還是雜色,養好了,都會呈現讓人驚艷的色彩狀態。

以上這些,只是簡單概括了建盞的自釉色的大致分類,具體到其成品的詳細紋色,那真是大有千秋,各不相同,這也就是建盞『一盞萬象』之意義所在,同時也合了老子《道德經》中『始於一,萬物生』的理念,另外,據個人理解,其『一盞萬象』在形狀上也有其寓意,因為建盞大多細座粗口,也有一盞容萬象之意。

為什麼說一盞功成萬盞灰燼?

提起一盞功成萬盞灰燼,你是不是會想到一句很相似的話?沒錯,是唐代曹松《己亥歲》中的詩句: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怎麼理解這最後一句一將功成萬骨枯?好多可以查考的解釋都是:一個將帥的成功是靠犧牲成千上萬人的生命換來的!

那麼,位移一下這句解釋,建盞的一盞功成萬盞灰燼無非就是:一隻建盞的成功是靠著無數廢棄的建盞換來的。

沒錯,是這樣的,建盞的煉製成功率據說只有7%,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建盞雖然取材考究,但特殊的黏土也無非就是黏土,貴不到離奇,而其拉胚工藝也幾近成熟,破損率並不是很高,可為什麼成品建盞卻會要價高昂呢?原因就在於:一盞功成,萬盞灰燼!

總之,作為八大名瓷之一,承載著厚重歷史文化的建盞,是我大中華傳統工藝的頌歌和絕唱,無論你是否精戀此道,相對的了解是完全可以有的!更何況,它穿越近千載時光的流傳,也是對我中華歷史的一道絕好的見證,願建盞開於歷史長河,經久不衰,璀璨奪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CAhdG0BJleJMoPMp0p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