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己的物品,為何總高估價值?對此研究,竟然產生3位諾獎得主

2019-07-28   小胖的讀書筆記

這一篇將探討,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第27章『 稟賦效應與市場交易』之中,談到的一個同時涉及心理學與經濟學的問題,就是原文文標題中提到的「稟賦效應」。這個看似高深的問題,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

對於文物收藏市場的收藏家來說,幾乎是只買不賣。如果生前就不得不出賣自己珍愛的藏品,收藏家會認為,是自己人生巨大的失敗。

甚至收藏界都有了禁忌,絕對不能說賣,只能說您藏品太豐富,讓給我兩件,當然這「」是需要掏錢的。但收藏家只是偶爾出讓自己的藏品,根本談不上經濟學定義的市場交易。

這種只買不賣的市場交易,深深引起了丹尼爾·卡尼曼的興趣,因為全世界的收藏家幾乎都是如此,什麼樣的心理活動導致如此?這就是本章探討的重點。

丹尼爾·卡尼曼認為,一種被稱為「稟賦效應」的心理活動,有可能解釋這種現象。

什麼是稟賦效應

稟賦效應是指,當一個人擁有一件物品時,他認為這件物品的價值比沒擁有時高得多。

1、

不同形式的待遇改善

作者丹尼爾·卡尼曼假設了一對雙胞胎,老大和老二。兩個人一起進了同一家公司,開始的時候,兩個新人工作一樣,收入一樣。當然也是同樣的低薪水,工作時間長。

不久之後,隨著在崗位上不斷熟練,兩個人對公司的貢獻也越來越大。於是,老闆決定給兩個人加薪,不過有兩種方案供選擇,

  • 一種是每個月加薪3000元
  • 一種是薪水不變,但每周少上一天班

假設老闆和兩兄弟都認同,多掙錢或者少幹活,這兩種加薪的待遇改善,價值完全一樣。於是兩兄弟用抽籤的辦法隨意選了一下,

老大抽中加薪3000元

老二抽中每周少干一天活

一年之後,老闆問哥倆,如果他們願意,可以互換兩個人各種的待遇改善,兩個兄弟一起回答:「不用,謝謝!」

2、

不願意,也無法進行交換的雙胞胎

當初兩個人剛得到待遇改善時,確實兩種模式只是形式不同,但價值是一樣的,所以兩個人的選擇哪一個毫無壓力。但是之後,兩個人根據待遇改善的形式不同,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

老大用每月漲的3000元,分期付款,買了一套昂貴的健身器材,用來彌補自己,因為工作缺乏活動問題。

而老二終於可以有足夠的時間,每周安排一個不用當天返回的旅遊項目。

如果突然交換過來,對於兩個人都是巨大損失,因為生活被徹底打亂了

老大不僅要少了3000元的收入里,節衣縮食還清分期付款。而多出來的這一天休閒時光,怎麼可能用來鍛鍊身體?健身器材命運就是放在家裡吃灰,這是巨大的浪費。而且老大心裡肯定在計算,每月我少拿了3000,一年裡我就會少拿36000,心痛到簡直無法呼吸。

心理學家稱這種對損失的誇張感受,叫做損失厭惡。

對於老二來說,情況也好不到哪去。他的心理和身體上,都無法適應每周多一天工作的勞動強度,在本該在旅遊路上的這一天,此時要在工廠里工作,真的是度日如年一樣的煎熬。

所有的旅遊安排不得不全部作廢。而這3000元,要到在經過每月四個度日如年的周末,掙扎到遙遙無期的月底才能領到,想想就覺得是人間地獄。

所以,雙胞胎聽到老闆的好心建議,第一時間果斷拒絕,哥倆都有逃過一劫的感覺。

丹尼爾·卡尼曼設計這個例子,是批駁一個經濟學理論,這個理論是:等價交換會可以一直等價。時間會讓等價交換物,對擁有者變得具有獨特價值,從而變得不等價,而且擁有者很可能會選擇一直擁有,最終無法交換。

但這個例子,對於說明稟賦效應並典型,因為設定的條件限制太多,交換的價值被限定為完全等價,交換對象被限定為只能在這對雙胞胎之間,現實中出現這樣的情況太罕見了。

丹尼爾·卡尼曼也覺得,編一個現實中罕見的例子,沒有說服力,而且擔心自己落入為假設而假設的思維陷阱中。所以接下來,他用更真實更日常的案例來說明稟賦效應。

3、

由一個葡萄酒收藏家引發的學術合作

理察·泰勒是羅徹斯特大學的學生,他發現學校里的理察·羅塞特教授,在一件事上,一點都不符合他上課講的經濟學。

理察·羅塞特教授是一個葡萄酒收藏家,就是文章開頭說的那種,只買不賣的收藏家。曾經有人花100美元,要買他收藏的葡萄酒,理察·羅塞特教授也不願意。對於理察·羅塞特教授所收藏葡萄酒的平均價值,100美元就是天價。

而理察·羅塞特教授自己在拍賣會上,只會買下不高於35美元的酒。雖然他本人對酒的估價非常準確,經常有人找他估價。但輪到他自己購買,只要超過35美元,堅決不買。

理察·羅塞特教授對自己收藏的葡萄酒,認定的價格超過100美元,而購買的葡萄酒,認定的價格是35美元之下。價格的提升,只可能是因為,理察·羅塞特教授擁有了它。

由此開始,勾起了理察·泰勒對稟賦效應,就是因為擁有而提高心理價值,這種有趣的心理效應,產生了巨大的興趣。

之後,理察·泰勒發現,在偶然發生的交易中,稟賦效應更經常見到,一個某樂隊的狂熱粉絲,在樂隊演唱會門票出售一空之前,花200元買下了一張門票。

而且他表示,他能接受的最高價格,是500美元。想不到的是,在網上,有人打算出價3000,這個粉絲會賣嗎?

通常情況下,這名粉絲是不會賣的。

3000美元的最低心理賣價和500美元的最高心理買價,為什麼同樣會這樣巨大的差價?

在偶然的情況,理察·泰勒看到了丹尼爾·卡尼曼的論文,頓覺得眼前豁然開朗,自己一直在反覆思考的問題,終於有了答案。於是理察·泰勒找到了丹尼爾·卡尼曼,兩人一起展開研究。

因為一起研究的時間只有一年,稟賦效應,卻經常只出現在偶爾發生的交易中,一年時間裡觀察不到幾次。而且,這種模式也無法從學術的角度證明,稟賦效應是人所共有的思考方式。於是,理察·泰勒和丹尼爾·卡尼曼借鑑了實驗經濟學的奠基人弗農·史密斯的實驗方法,小範圍、高密度的進行測試。

經過一年的測試,最終證明,稟賦效應是人類共有的一種思考模式,而不是偶然發生的個別案例,只要人類有機會,都會使用稟賦效應進行交易。

4、

一個研究項目,3個諾貝爾獎得主

而丹尼爾·卡尼曼和弗農·史密斯,因為各自的學術研究,於2002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故事遠沒有完,因為本書中文版出版於2012年,丹尼爾·卡尼曼只在書中記述了他和弗農·史密斯共同獲獎。

弗農·史密斯

圖左丹尼爾·卡尼曼

而這本書無法記述的是,2017年,理察·泰勒同樣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三個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都參與了對稟賦效應的研究。

理察·泰勒

費農·史密斯還可以說是貢獻了實驗方法,而丹尼爾·卡尼曼和理察·泰勒,兩個人作為同一研究項目的研究夥伴,竟然先後都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可以說是人間奇蹟。

這也告訴我們,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如果深究到底,最終可能會有大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