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關注三聯生活周刊!
【解讀】李南希
【主持】大衛
雪季悄然而至,當我們仰頭觀看黑色樹梢上的白皚皚的積雪時,是否會好奇雪為何是白色的呢?當我們低頭看到圍巾上一片精緻的雪花、正想要細細觀察時,它卻迅速融化了,雪花留給我們探索的時間少之又少。本期聽外刊,我們就來近距離的、全面的揭開雪的秘密。
好,第一個問題來了,雪花到底有多少種形狀?
美國《美國科學家》2007年1至2月刊
要想探知這一問題,我們首先需要知道雪花是由許多雪晶凝聚而來的,而世界上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雪晶。上世紀30年代,日本北海道大學物理學家中谷宇吉郎(Ukichiro Nakaya)經過觀察和實驗發現,雪晶的形態主要受空氣溫度和濕度的影響——在零下2攝氏度左右,薄片狀晶體出現;在大約零下5攝氏度左右,細長的針狀晶體出現;在零下15攝氏度時,最大最薄的板狀晶體形成;而在零下25攝氏度時,晶體主要以短柱形式生長。中谷還發現,在相同溫度下,當濕度較低時,晶體生長緩慢,容易形成稜柱狀晶體;而當濕度越高,晶體生長速度越快,結構也越複雜。此外,每片雪花幾乎不可能沿著完全相同的路徑穿過雲層,所以找到兩朵完全相同的雪花的可能性基本上為零。幾十年來,許多科學家受到雪晶的啟發,在晶體學和冶金學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奠定了整個20世紀現代材料科學的基礎。
那你知道雪為什麼是白色的嗎?
英國《科學》2018年2月13日刊
在解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人類為什麼會看見不同的顏色。不同的物體有不同的顏色,是因為組成物體的特定粒子,即原子和分子有不同的振動頻率。我們的眼睛會分辨不同的頻率,從而產生不同種類的顏色。如果物體能透過光線,我們就稱它為透明體;如果物體表面能反射掉可見光中各種波長的光線,我們就把這種物體的顏色歸為白色。雪花的形成過程是:原本在雲中的水汽會在低溫環境下直接凝成冰晶,當空氣的力量不足以托住它們的時候,這些凝結產物就會從雲層中墜落,並在風的作用下,在空中互相碰撞,最終形成絮狀的雪花。雖然一個晶體的表面因為反光弱而顯得透明,但多個晶體的反光則會使雪花幾乎變成鏡子。這樣一來,雪花的每一面都要反射一部分光線回來,這些凌亂的平面就反射了全部光線,所以我們看到的雪花也就變成了白色。
人類天生對看起來潔凈的東西,有想要品嘗的衝動,那雪可以食用嗎?
英國《自然》2016年1月23日刊
如果將雪看成是一種食物,科學家會告訴你,他們認為雪和和許多野生食物一樣,需要我們的區分和警惕。因為當雪花從天而降時,其錯綜複雜的網狀結構形成了一種能夠捕捉大氣中污染物的網。而且,飄散在空氣中的農藥和殺蟲劑也會被雪吸收,俄勒岡州立大學環境與有毒生態學教授斯泰西•西莫尼奇,就在美國幾個國家公園的高海拔地區的雪中,發現了存留30年至50年的農藥,其農藥含量是安全飲用水含量的100倍,而且我們後院的積雪中的農藥濃度可能更高。而且,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雪還會吸收空氣中汽油廢氣中的致癌物質甲苯和二甲苯,因此,雪就是大氣的凈化器,雪下得越久,空氣中的污染水平就越低。當然,如果某一地區的空氣品質極好,那麼雪也會非常乾淨。總的來說,我們不必擔心吃雪中毒,因為少量食用,其有害物質濃度計量不高,對健康沒有太大風險。
到此,我們已經對雪有所了解,比如,每一片雪花都是獨一無二的;雪的白色是因為光線反射作用;以及,在空氣品質不佳的地區,最好不要品嘗初雪等。現在,讓我們把注意力放在更宏觀的雪景中,看看人類和雪之間發生了哪些故事吧。比如,為什麼氣候變暖,降雪卻增多了呢?
美國《科學美國人》2019年1月28日刊
最近幾十年的數據顯示,世界各地的平均氣溫正在上升。但當談到冬季天氣,特別是下雪時,人們依舊認為雪是寒冷氣候最具標誌性的特徵。但是科學家們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因為世界多個地方同時產生了氣候變暖,降雪卻激增的現象。2017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阿拉斯加德納里國家公園自19世紀中期以來,夏季降雪量增加了約49%,冬季降雪量則增加了驚人的117%。但在過去的50年里,阿拉斯加地區升溫了2到3華氏度。除此之外,一些科學家認為北極的迅速變暖,可能會影響美國的暴風雪發生的頻率。一些數據表明,與過去幾十年相比,美國東北部可能會更頻繁地發生大型暴風雪。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原因在於氣候變暖,空氣中產生了更多水分,從而導致更多降雨和降雪,這也是最近在世界其他地區,如西伯利亞,形成了更寒冷、更嚴酷的冬天的主要原因。
接下來,我們來談一談在雨雪季節如何安全出行。
美國《紐約時報》2019年1月10日刊
在乾燥的路面上,輪胎有很強的抓地力,司機可以在安全範圍內使勁加速、猛踩剎車並突然急轉彎,但是在光滑的表面上,輪胎的抓地力就會大幅減小,司機最明智的做法是採取小的、分解式的步驟,先緩慢剎車,再轉彎。專家提醒,很多人都高估了自己車輛的性能,尤其是駕駛四驅汽車的人。他們猛踩油門,四個輪子一起前進,於是他們產生了一種虛假的自信。因為四驅汽車的美妙之處在於,它可以幫助司機從一個完全停止的地方快速起步,甚至迅速爬上一個陡峭的山坡。但是當涉及到剎車和轉彎時,四驅汽車不會給你帶來任何好處,它們反而是最先在光滑路面上倒下的那一個。
在雨雪大風天氣,航空公司如何判斷飛行安全呢?
美國《國家地理》2013年11月28日刊
一般情況下,飛機不會因為小雪或中雪天氣而停止作業,但是在大雪天氣,航班一定會取消,其最大的原因在於,在1.5厘米深的淤泥、積水或積雪中,飛機輪胎受到的阻力會非常大,以至於飛機無法在跑道結束前起飛。如果是凍雨天氣,冰霜還會對機場的其他運作造成嚴重破壞,例如:飛機在冰上失去牽引力,從而難以控制;關鍵設備凍結,導致剎車不靈等問題。如果雨雪天氣又加上大風,危險係數就會上升。飛行員要想保持在跑道的中心線上而不打滑就變得困難得多,尤其是當一架大型飛機以每小時24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著陸時。剎車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因為飛行員不能只用反向推力使飛機停下來。
了解了真的雪,讓我們來看一看人類如何利用假雪拍電影吧。
美國《史密森尼》2013年2月9日刊
在早期的好萊塢,假雪代替真雪的事情屢見不鮮,因為當時沒有任何電腦特效可以製造雪景。舉例來說:電影《生活多美好》拍攝於1946年6月至7月美國,據悉,當時片場覆蓋著一層由泡沫塑料、糖、水和肥皂片混合而成的假雪,雖然這種混合物被用了大約兩萬多升,但是結果證明這些人造雪令人信服;在上世紀30年代,《綠野仙蹤》在拍攝過程中還用到了致癌物質石棉作為雪布景;在1925年查理·卓別林的電影《淘金熱》中,他用鹽和麵粉偽裝成雪景;在1965年的電影《日瓦戈醫生》中,導演則用了大理石粉末充當白色的雪景。
| 聽外刊 |
聽外刊欄目除了每周為您介紹7-10本全球最新、最權威刊物的封面故事,內容涉及政治、文化、科技、商業、流行趨勢等,讓您輕鬆快速掌握世界正在發生什麼。每周一還將新增雜誌評選的年度好書概覽。您能想到的世界級好雜誌,我們這裡都有!每周一、周三和周五早上7點,聽外刊與您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