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處直墓,位於河北省曲陽縣靈山鎮西燕川村,一九九四年六月被發現,根據墓內遺存文物及墓誌認定為唐末、五代時期的墓葬,墓主人為王處直。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內所出墓誌,青石質料。蓋錄頂方型,邊長93~96、厚24CM,四剎浮雕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並施彩繪。蓋頂刻篆書"唐故易定祁等州節度觀察處置等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北平王太原郡王公府君墓志銘"六行三十六字。志石方形,邊長105、厚17~18CM,四側線刻纏枝牡丹花紋。志文楷書,近兩千字。首題:"大唐故興國推忠保定功臣義武軍節度易定祁等州觀察處置北平軍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北平王食邑五千戶食實封三百戶太原王公墓志銘並序",撰文為"節度掌書記朝請郎檢校尚書禮部員外郎柱國賜緋魚袋和少微"。王處直死於天佑二十年(923年,即後梁龍德三年),次年下葬(924年,後唐同光元年)。據記載王處直是被其養子王都所殺身亡。此類被子及養子殺死的例子在唐末、五代間比比皆是,這主要和哪個過分動盪的時代有關係。另可能也正因此原因,所以王處直的埋葬地,才會選在遠離治所的一個山側 。
此墓因多次被盜,故遺存物較少,且多已殘損。就發掘狀況來看此墓內所出的壁畫同石刻彩繪浮雕最具特色,尤其是石刻彩繪浮雕數量之多,題材之佳,工藝之精,為以前所罕見。墓內共嵌有大小不等的石刻彩繪浮雕共計18塊,其中推測墓門處為2塊守護武士像(尺寸大致估算在高144、寬58、厚13CM左右),墓前室門內側2塊應為文吏或供養人像(尺寸大致估算在高95、寬35、厚11CM左右),前室四壁12塊生肖像(尺寸實測高51、寬33、厚16CM),後室東西兩壁2塊大型女樂、服侍像(尺寸實測高136、寬82、厚17~23CM) 。
2000年,其中一件被盜的彩繪浮雕武士石刻出現在美國紐約的中國文物拍賣會上。經中國政府多方交涉,美國海關總署在紐約世貿中心將其歸還中國。另一件由美國收藏家安思遠先生無償捐獻。
武士身材魁梧,四肢粗壯,膀大腰圓,表情十分嚴肅,瞪著的雙眼和倒立的雙眉露出一股威嚴的氣勢。他戴著頭盔,這種頭盔在古代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兜鍪(dou mou)",頭盔兩邊還有兩片翻起來像帽翅一樣的東西,這叫"頓項",它和頭盔是一體的,主要起保護脖頸的作用。武士身穿鎧甲,在胸前兩側各有一個圓護,俗稱護心鏡。鎧甲外有披膊,好像披肩似的。雙手持一把寶劍,劍鋒向下,插在一朵蓮花上。此外在武士的肩膀上趴著一條龍,龍嘴裡含著一顆寶珠,武士的腳下踩著一隻梅花鹿。
整個浮雕雕刻精細,無論武士鎧甲、頭盔上的紋飾,還是龍身上的鱗甲,都雕刻得像真的一樣。特別值得一說的是這上面的顏色。古代的漢白玉雕刻一般都不上色,而這件作品根據服飾的需要塗上了各種顏色,最多的是耀眼的紅色,甚至連武士的臉和手都是紅色的,其他還有黑色、褐色、藍色等。並在頭盔、護心鏡和個別部位還塗上金粉,表明這個武士穿的是黃金甲。能穿黃金甲的武士可不一般了,說明他的主人是有一定身份的人。
王氏祖輩世代都是長安的富豪,其父名為王寮 ,其伯父王宗(史書誤記為其父),善於經商,很是富貴,並且出任唐朝的神策軍吏、金吾大將軍、左街使,遙領興元節度使。 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王處直之堂兄王處存因為在平定黃巢起義中所立功勳,被任為義武軍節度使。 從此,王氏開始世襲統治定州,而王處直亦出任王處存轄下的易州、祁州刺史。
乾寧二年(895年),王處存去世,王處存之子王郜繼任義武節度使,王處直為後院中軍都知兵馬使。 光化三年(900年),朱溫派大將張存敬進攻定州,王處直請求憑藉城牆為依靠,以逸待勞,進擊朱溫。孔目官梁汶說:"當年幽州、鎮州三十萬大軍來攻,當時我軍人馬不滿五千,一戰敗之。今張存敬的兵馬不過三萬,我軍已經十倍於往昔,為什麼要向張存敬示弱,想要依靠城池來堅守呢!" 王郜派王處直在沙河(今河北邢台沙河)抵抗張存敬,結果大敗於張存敬,死者過半,隨即部隊發生譁變,眾將領推舉王處直為留後,率兵回定州驅逐節度使王郜。 王郜逃歸晉王李克用處,王處直成為義武節度使。
張存敬大軍進圍定州,朱溫親至定州城下。王處直登城向朱溫說:"我們對朝廷盡忠侍奉,也未嘗侵犯您的領土,為什麼要來攻我?"朱溫回答:"你為什麼要依附於河東的李克用呢?"王處直回答說:"我的兄長王處存與晉王李克用同時為朝廷平定叛亂,立下功勳,分封的區域接近,而且以互相結為姻親,所以相互之間修好往來是常理,我可以改為臣服於你。"朱溫聽了之後同意了。王處直出絹十萬匹犒勞朱溫。
朱溫上表唐帝,封王處直為義武軍節度使,累封太原郡王。 開平元年(907年),朱溫取代唐朝建立後梁。開平三年(909年),朱溫封王處直為北平王,北平國政權建立。
後梁開平四年(910年),後梁派兵進攻鎮州的趙王王鎔,王鎔向晉王李存勖求救,此時,擔心自己被後梁兼并的王處直也派人到晉國,表示願意背棄後梁,與晉結盟。晉王派兵救援王鎔,王處直率五千精兵出征,大敗梁軍於柏鄉。 其後的十數年中,晉王李存勖北上攻滅桀燕,南下進取魏博,與後梁大戰於黃河,王處直都率兵相助。
王處直雖然歸附於晉王李存勖,但卻保持著半獨立的狀態,是北方一個重要割據者,專制於義武鎮。義武軍統有易、定、祁三州,治於定州,王處直被封北平王后,北平國實質上已經建立,北平國東北與桀燕比鄰,南與趙國和後梁相接,西部則是逐漸強盛的晉國,地理環境極其重要。王處直稱雄北平竟長達22年之久。
王處直好於巫術,他手下有個人叫李應之,是個道士,王處直得了病,李應之用旁門左道給王處直醫治,結果王處直的病碰巧在這時好了,於是王處直便以為李應之是神人,很是寵信他,還讓他穿著道士的衣服,讓他做了行營司馬,軍政大小事情都讓他給決斷。 軍中的將領們都知道這樣潛伏著大的危險,但是卻沒有一個人敢向王處直進諫。
李應之原在陘邑收養了一個小孩,本來叫劉雲郎,李應之收他做了養子,後來因為王處直還沒有兒子,便把劉雲郎給了王處直,說這個孩子生有異樣,王處直收其為養子,改名為王都,因而更加寵信李應之了。 於是,李應之就更加驕橫了,他徵集壯丁,另立新軍,治於博陵坊,四面開門,都是用的旁門左道。王處直手下將領都知道這是一個禍患,但是還是沒有人敢進諫直言。
幽州李匡儔借道中山到京師的時候,王處直派甲士埋伏在城外,以防不測。李匡儔的軍隊走後,甲士們進城包圍了李應之的府第,擒殺了李應之。隨後進見王處直,請求殺了王都,王處直不同意。 第二天,在論功行賞的時候,王處直暗地裡記下了甲士的姓名,自隊長以上的將領,在其後二十多年裡,都被王處直以各種罪名殺死,無一人倖免。
後梁貞明七年(921年),趙王王鎔被其養子張文禮(王德明)弒殺,李存勖派兵討伐張文禮,王處直與將領們商議說:"鎮州是定州的屏蔽,張文禮雖然有罪,但鎮州被吞併,定州就不能獨自生存了。"於是派人請求李存勖不要發兵。李存勖把張文禮寫給後梁的蠟書給王處直看,說:"張文禮背叛了我,不可退兵!"
王處直有個兒子王郁,在王郜逃亡晉國的時候,也逃到了晉國,晉王把女兒嫁給了他,被封為新州防禦使。王處直聽說晉王李存勖決意要討伐張文禮,心裡很惶恐。於是就與王郁謀劃,讓王郁引契丹進軍入塞,來牽制晉兵,並許諾讓王郁成為他的繼承人。王都聽說後,很不高興。
王郁引來契丹軍後,定州的民眾都非常怨恨,王都手下的一個小吏和昭訓勸王都舉事,於是王都發動兵變,將王處直軟禁在西宅。王都自稱義武軍留後,大肆殺戮王氏子孫和王處直的手下將領。
後梁龍德三年(923年,天佑二十年)正月十八日,王處直去世,享年六十一歲。 天成四年(929年)二月,定州城最終被後唐攻破,王都和家屬全都自焚而死,而王處直所創建的北平政權也隨之滅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zyyym4BMH2_cNUgNq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