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古樸的名居臨涌而建,廣東省佛山逢簡古村

2020-04-26     視覺秀旅遊

逢簡古村,位於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杏壇鎮北端,占地面積5.24平方千米,四面環水,以水道為界,河涌呈"井"字形,自南往北流過古村,匯入西江支流,把村落切割成若干小沙島。自西漢起就有人在此生息,後來發展成一方集市,到了唐朝就已成村。2016年11月,逢簡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公示名單 。2017年11月,逢簡村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


逢簡村河網如織,橋樑在村中交通的地位非常重要。據不完全統計,村內有各種橋30多座,其中的三孔石拱橋明遠橋,始建於宋代,橋的護欄上有雕刻精美的石獅子。逢簡的古祠堂多達70 余間。大多數保留著明代的建築風格。村內共有石橋30多座,其中最能見證當年水鄉集市繁華的三座石拱橋為明遠橋、巨濟橋、金鰲橋。逢簡村的橋都位於村中交通要道上,常與河涌交叉呈十字形,沿河涌與麻石道之間形成圩市。


小小村落出了不少進士、舉人,曾有一家8個秀才3個翰林,出了不少當大官發大才的人 ,所以,逢簡人也不忘回家鄉蓋祖屋修橋修祠堂。因此,逢簡曾78間祠堂、32間審宇。時至今日,其中一部分仍完整地保留下來"古橋"是逢簡古文化代表作。兩橋均為宋朝逢簡人李修仕所建,是當今區內最有名的古橋。村內保留至今的多處古建築、古橋樑、古樹沉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也積聚著一個個美麗的傳說。


劉氏祖祠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地勢呈前低後高,寓意代代高和三生萬物之道家思想。梁氏祖祠建於光緒年間,灰雕工藝達顯。大宗祠的正門兩側分別有"閣道"和"台門"兩個側門。這兩個門上方的磚雕和繪畫有些特色。離明遠橋不遠同樣也有一間古祠堂,不過大門緊鎖、破落不堪,祠堂的匾額已經在文革中被毀掉,庭院裡也已經是雜草叢生。

金鰲橋;在村口,順河道向西,有一座紅色的單孔石拱古橋。橋身上用篆書刻出"金鰲"二字。金鰲橋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公元1700年),由清康熙年間的太子老師劉雲漢所建,是一座以紅色砂岩構築的單孔拱橋。該橋是據康熙授意"爾亦可返鄉建一橋",故取禁宮內御花園水池中的"金熬玉棟"之名。四周的古榕、芭蕉、農舍與古橋相映成趣,頗有味道。

明遠橋和巨濟橋;建於宋代,都是鄉中人李仕修所建。明遠橋的護欄上有雕刻精美的石獅子。巨濟橋始建於宋朝寶慶年間,最後一次修建為民國十八年(1929年),為梁式三孔石拱橋,花崗岩石構築。全長24米,頂寬4.45米,高4.1米,橋拱為縱聯砌置法,橋兩邊各有十二級石階,橋欄兩邊各有望柱十四條,柱頭雕石獅子,石欄華板刻花紋圖案裝飾。

雍和書院位於逢簡村高翔坊。「雍和」,意味融洽。書院建於民國十一年(1922),建築為傳統的磚木結構。面闊9米,進深兩進21.6米。麻石門額上陰刻有「雍和書院」四個大字,顯大氣雍容。牆楣上飾灰塑博古紋,茶壺、花瓶、花架、清雅高潔。麻石門框,趟櫳門猶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hCdtXEBiuFnsJQV2M_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