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真能靠攢錢改變現狀嗎?

2020-01-17   野外花蕾

90後的一代,真的還能通過攢錢改變現狀嗎?

這幾年我發現,「攢錢」這兩個字變成一個帶有爭議色彩的詞。

現在這個年代,真的還能靠攢錢改變現狀嗎?

跟朋友們聊起這個話題,發現對於攢錢這回事,大家有兩種旗幟鮮明的觀點:

一種認為,老老實實存錢,才能一點點買房買車,慢慢變得有錢;

另一種則認為,及時行樂最重要,物價這麼高,存錢意義不大。

以前我也困惑,辛苦一年存的錢,還不夠買一平米的房,攢錢的意義究竟在哪裡?



不要老想著:房子是買不起了,通過投資股票,基金等賺點大錢。

你賺到別人的錢了,別人賺誰的錢呢?

你的錢最後又被誰賺了呢?

所以呀,面對這種問題,不要抱怨,也不要心浮氣躁。

最重要的,還是要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攢錢不一定能改變現狀,但是一定能夠拯救未來,急需用錢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攢錢多麼正確。

現在確實物價上漲過快,房價一直上漲,聰明的人都去貸款炒房,前幾年確實賺了不少,但是國人的習慣就是存錢,而且也是現實逼得你如此,國外好一點的國家醫療教育育兒都從頭包到尾,窮一點得國家也沒必要存錢,沒錢存什麼,而目前的我們還得大部分靠自己,因為面對的教育,醫療等。

而現在的一些營銷號,動不動就在吹捧什麼趁著年輕,就應該享受生活,吹捧各種偽精緻、符號消費,以及存錢無用論……試問,一個每天苦哈哈在寫字樓格子間裡低頭碼字,賺著幾千塊月薪的「新時代搬磚工們」,除了有一副暫時能頂著996壓力、不被35歲中年危機拋棄的年輕身體外,還有什麼?

你確定那些 「月光族」,把錢花光了就是所謂的「享受生活」?

在朋友圈發幾張歲月靜好、濾鏡厚重的照片,就過上了所謂的小資生活?

做著精神上的小布爾喬亞,無非是新時代的窮人而已。

總以為自己比只知道存錢的父母強多少,甚至你還不如他們,畢竟他們還有一間可以遮風避雨的房子,把自己的孩子衣食無憂地養大。

而大多數「歲月靜好」的月光族們,有多少是擠在一間狹小的出租房裡?

帶著精緻的妝容擠著滿是人的地鐵?

如果不幸工作出現了變動,月光的年輕人們真的能養活自己嗎?

如果不幸生病了,月光的年輕人們真的能負擔起自己的醫療費嗎?

如果自己年齡大了,面對996和35歲危機雙面壓榨時,還能安然自處嗎?

所以,不要自欺欺人地被那些居心叵測洗腦。


因此,以二三十年時間的時間段來看,如果一開始就能注重省錢攢錢時,你就能跑贏了一大半的同齡人。

不要說攢的再多也不如買套房?

且不說房子之後的價值如何?

就算你能穿越到房價漲起來前的那個時間點,你要買房,也得拿錢去買不是嗎?

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不知道為什麼現在總有很多人覺得生活無望,好像沒錢,買不起房是這個社會的錯一樣,總是聽到一些月光族在叫哭窮,在曬自己的負債,仿佛還覺得很自豪,只能說窮和一個人有關,和這個時代無關,90後也不背這個鍋。

你為什麼會攢不下錢?

怪這個社會,怪消費太高,怪工資太低,你從不去想工資低是為什麼,也不去想你的工資是否能匹配你想要的消費,只是一味的追求物質,說到底就是太多人的超前消費,太多人的實力匹配不上自己的慾望,太多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水平為負的行動力,說白了就是不想努力卻又貪圖享受,這樣的一個人怎能存下錢買房子呢?

作為一個標準的90後,剛入社會不久的渣渣,也確實體會到了社會的殘酷,但更多的是想要變得更好的動力,何為更好,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來說當然是存錢,衡量一個人的成功與否通常也是錢,掙錢不易,花錢容易,但同樣的存錢也不難,只是看你把什麼放在首位,如果你是享樂主義那就肯定存不下錢,如果你想現世安穩那麼你必定需要捨棄一些東西。

所以別再說存錢沒用,存不下錢,你先掙到錢再說。



攢錢不是讓你把錢存起來,而是通過理財讓錢生錢,讓你養成合理的金錢觀,讓你找到適合自己的財產分配方法。

在這個過程里,一點點增加的積蓄,會讓你有滿足感,更自信,更能堅持。

有的人只是簡單的存錢,拿著一點點的利息,這種收益非常的小,幾乎也就只是攢錢而已,而且存錢的速度非常的慢。

但有的人會利用這筆多餘的存款來做簡單的投資,讓錢能夠獲得更大的收益,從而增加了自己的收入以實現經濟條件的改善。

也有的人通過存錢來報讀一些學習的課程或者是買一些在線的課程來提升自己,讓自己的能力能夠有更好的上升空間,然後就能夠實現職場上的收入跳躍,從而改變自己的現狀。

所以說,攢錢能不能改變現狀,還是要靠我們怎樣來利用自己攢下來的錢來實現生活上的改變,而這些才是90後們真正需要思考的問題。

否則,只是單純的攢錢,作用效果並不會很大。

願我們都能攢的下錢,過上自己羨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