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公眾號
子木聊房 , 作者 子木
貓膩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紅樓夢》里一句極富禪意的台詞,從根底解釋了世人對真假事物應有的認知。
但這句話唯獨不適用於售樓處。
自打1994年中國大陸從香港引進商品房預售制度開始,售樓處買賣雙方的戰爭就從未停歇過。
究其原因,我認為大概有三點。
一是中國樓市信息高度不透明,購房者多韭菜;二是消費者的復購率極低,絕大多數老百姓一輩子也就買1-2套住房;三是城市房價一直維持大漲小跌的趨勢,縱使房子問題有多大,房價上漲依然會稀釋購房者的不滿情緒。
所以某種意義上講,賣家天然占據了交易優勢,自然對規則熟視無睹。
尤其是早期的開發商,大都抱著「一次性買賣」的態度做房地產生意:從政府拿到地之後,馬上開始宣傳造勢,然後不惜重金打造奢華樣板房,但真正落地時候,卻將利潤置於最高點,什麼品牌、配套、合理規劃統統靠後站。
前幾天我寫過一篇文章,用最近出台的政策和往日數據推演出,今年下半年售樓處維權潮一定會如期而至。沒想到短短几天,房地產大戶合肥就率先引發了樓市維權,口碑一向不錯的品牌開發商們相繼淪陷。
報道稱,一家名叫「塘溪津門」的樓盤,4000元/平米的豪華裝修合同,實際縮水至不到1000元,維權者憤怒之至,集體維權,結果頻頻與保安發生肢體衝突,甚至慘遭毆打。這在炎熱的7月,的確讓人很糟心。
當然這是由於限價政策下開發商為了求利而作出的欺瞞之舉,不屬於大類。接下來我要講的重點是開發商在售樓時故意隱藏的秘密,俗稱「售樓處的貓膩」,這對你是否能買到一套稱心如意的新房,至關重要。
以下內容是我通過對話9位業內暢銷樓盤的營銷總和案場銷售經理,整理出的一份防坑攻略。此攻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進入售樓處之前,一部分是進入售樓處之後。望大家略有多得。
準備
我經常跟周邊首次置業的朋友說,在去售樓處之前,一定要對自己進行心理暗示,默讀三遍:「這裡的一切可能都是假的!」
事實就是如此,當你進入售樓處大門的那一刻,你就是刀板上的魚肉,身邊的聲音都是營銷劇本和心理話術。
你要做的就是找出貓膩,並評估它們是否在你的合理承受範圍之內,是否對樓盤價值有重大影響。
購房者接觸到的第一層信息,一般是宣傳單頁或者網絡媒體上,上面的廣告詞都是故意誇大的噱頭文。例如熱銷9成新盤、日光碟、特價房等等。
其實在中國樓市,根本沒有特價盤這麼一說,很多開發商或者平台以此為噱頭拉攏客戶,正是利用了大眾喜歡占便宜的心理。例如「某天下」的一貫市場用語就是用大數據幫用戶尋找特價房,在裡面專門做市場運營的朋友,曾偷偷告訴我:
「特價房不可能有,如果有,人家肯定內銷或者給關係戶了,憑什麼給你?要注意,開發商是不會輕易放出「好盤」的,而給你所謂的「特價房」,要麼「已經售空」,要麼是挨著電梯井,配電房的奇葩戶型房。」
辨別和情緒
買房看地段,看配套,看行情……這樣的指標我能數出20多個。但作為首次置業的購房者來說,綜合起來絕對一頭霧水,無法從中找到真正的價值盤。這時候教給你一個最簡單有效的方法——看熱度。
買房和吃飯的道理一樣。飯店裡人滿為患和冷冷清清,你會選擇哪一家飯店?
售樓處人頭攢動,意味著這家盤的性價比很高,是大家都是用腳投票出來的,如果熱度是真實的,那麼未來這個盤的流動性也很強,是價值所在地。
但是現在的開發商為了營造熱銷效果,一般都會在強推階段或者蓄客階段花錢請演員入場當託兒,很多購房者被現場氛圍感染,從而被迫上車,那麼如何辨別售樓處的真實熱度?
這是一門學問,需要細說。辨別方法大體可以看三個維度:「停車場,年齡和行為」。
首先是停車場。我在進一家售樓處之前,一般會在門口的停車場呆10分鐘,一來看車流,二來看停車數量。尤其是高端盤,一定要看停車場是否有與之匹配的高端車。
如果新盤門口停車稀稀拉拉,而售樓處中人滿為患,不用多想,大都是坐大巴請來的演員。
其次是年齡。購房者群體是有人物畫像的,年齡一般在30歲以上,單人看房的少之又少,女性旁邊一般都會陪伴著男性。如果你看到20幾歲的小伙子,或者50多歲的大爺,一個人在售樓處閒逛,大體可以判斷為演員。
最後就是行為。如果你是購房者,你在售樓處的表現是怎樣的?一定是跟著聽區域規劃和沙盤講解,或者去問置業問題,或者和家人去探討交流這個房子的優缺點,資金能力是否與之匹配等等,起碼是積極或緊張的。
如果你在售樓處經常遇到那些,不緊不慢翻著樓書,神情怡然自得,呆在一個地方半個小時不挪一步的選手。這些基本可以判定為演員。
經過這三個維度的觀察,基本可以讓你對樓盤的熱度有一個準確概念。為什麼會大幅講述這個方法呢?是因為知道此樓盤的供求狀態,才能讓你在交易上占據上風。
當然辨別真假熱度還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學會穩定情緒。
我見過太多被現場緊張氛圍所感染,從而被「逼定」的購房者了。只要你去售樓處認籌,留下信息,售樓處就可以通過你的信息,分析出「客戶抗性」,從而為你量身打造幾套「殺客技巧」。
例如SP銷售術。當你猶豫不決的時候,這時候可能會有另外一個銷售顧問邊打電話邊向你走來,嘴裡指向你想要那套房源的樓號。然後和服務你的顧問竊竊私語,給你一種你的房子要被其他顧客買走的感覺。兩人一唱一和,緊張兮兮,出於人類的自我保護欲,你大機率會聽著顧問的話簽下這套房子。
又例如在開盤當天,售樓處會進行房源擠壓製造「飢餓效應」。喇叭里大聲播報著交易信息,通常會將大家都喜歡的房源進行「虛擬交易」,讓你有一種第一選擇被搶走的感覺,立馬開始緊張地思考第二選擇。
而當你走進選房「小黑屋」的時候,5人1組,裡面起碼有2位都是開發商請的託兒,在你進去之前,你喜歡的房子可能會被別人選走,而你只能被迫簽下另外一個選擇。此時的你孤立無援,任人擺布。
《演員的自我修養》是售樓處工作人員的必備手冊,「如果你今天不買,馬上就會被別人買走!」,「你看咱們家樓盤人這麼多,再不買就沒機會了!」。如果你知道這裡面都是演員,你還會是那隻待宰的羔羊嗎?
在銷售顧問的口中,對你推薦的都是性價比最高,「過了這村沒這店」的優質好盤,大部分可能都是假的,因為開發商的好房源永遠在最後放出。而銷控表那些紅色已售房源只不過是偽裝的表象而已。
走流程
在我們通過上述方法成功辨別出樓盤熱度之後,就來到了下一個環節——走流程。
首先是區位圖。在巨大的顯示屏上,精緻宏偉的區域規劃地圖給人們帶來了強烈的視覺衝擊,然而,售樓處的區位圖有99%都是有問題的。
首先在區位優勢展示中,樓盤的地理概念嚴重失衡。例如通常會把樓盤面積比例放大,軌道交通線路縮短,營造出一種和周邊學校、地鐵、公園等非常近的感覺。
這時候在聽售樓處解說員解說案名的時候,一定要打開高德地圖,同步跟蹤距離,尤其是對地鐵的距離,解說員很可能說成直線距離,這時候你要評斷路程,因為一旦你買房後,今天所走的路,將是你未來重複千次萬次的路程。
其次區位代表周邊配套。在售樓解說員解說的同時,一定要打開地圖觀察周邊的配套情況。至於未來規劃的利好,也要去詳查,一般例如地鐵、學校、醫院等公共配套的落地,都有政府下發的紅頭文件。如果網上有質疑的聲音,這時候就要存疑,和置業顧問去探討了。
我曾經有一個朋友在河南的一個三線城市買房,被開發商忽悠投資了緊鄰地鐵的新盤,結果地鐵規劃了5年,最後還因政府財力不足被砍掉了,房子當初被炒得太高,透支了上漲空間,至今沒漲一分錢。
其次是看沙盤。沙盤一般是按照最優視覺效果建的,其中兩個點特別重要,一個是會把樓間距拉的非常寬,另一個是弱化「不利因素」,例如配電站、垃圾站等,一般做的模型不被察覺。
樓間距糾紛是很常見的。例如你買在了低層,買房時置業顧問跟你說,絕對不會影響光照,結果在交付後發現終日無光,且毫無隱私可言。
樓間距對於一個房子的宜居性影響太重要了。這時候建議你在看沙盤的時候,根據樓高、樓間距先去測算日照時間。
一般來講,普通小區的前後樓間距可以用樓高:樓間距=1:1.2的比值計算。市區會略小,郊區會略大。例如樓高30米,樓間距應該是36米。其次是房屋左右邊距,多層(4-6層及以下)與多層建築間距為6米;多層與高層(12層及以上)為9米;高層與高層之間為13米。
而不利因素也一定要主動獲取。
因為監管部門要求售樓處必須對不利因素進行公示,所以在售樓處一定可以看到相關信息。不過售樓處一般會把公示信息藏在某一個不被發覺的小角落裡。
你要把它找到,並且在沙盤處找到它的準確位置,這對於你去選擇房源位置和戶型有很大的借鑑作用。
最後就是看樣板房了。看樣板房千萬別被華麗的裝修所迷惑,因為你裝的肯定不如人家重金打造出來的效果好。只需要關注戶型和格局即可。
例如住宅室內空間的高度應不低於2.40米,是否南北通透,動靜隔離,乾濕分離,各空間的比例是否方正,是否更容易放置家具等等。這些都是你要考慮在內的事情。
最後
買房是一門學問,大家一定要花功夫時間去研究琢磨,如果買新房,沒有逛夠10個盤就不是一個合格的購房者。
要知道,在巨大交易額面前,人性是任何事物所約束不住的。這時候就需要你去主動觀察細節,洞察人性,看透交易規則和售樓處的貓膩。當將一切瞭然於胸時,你會驚奇的發現,無意中為自己省了一筆「巨資」。
當然這種情況只適用於樓市下行或者橫盤震盪的行情中,如果像2016年那樣,房子一天一個價,購房者拚命沖向售樓處,置業顧問數錢數到手抽筋的時候……
以上全文皆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