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惱吼孩子上癮?「」4C法則「」讓你遠離「吼叫式育兒」

2019-06-12     幼兒園張老師

點擊右上角關注「幼兒園張老師」,分享我的育兒原創,一起感受教育過程的美好!


周末帶小寶去看爺爺奶奶,剛吃過晚飯,突然,對面樓上不知道誰家傳來一陣劃破天際的嘶吼,我們這棟樓和對面那棟樓瞬間安靜下來, 大家似乎都被這聲音所吸引了,想要聽聽是什麼事情能引來這麼大的憤怒。

我隱隱約約地聽出來,這是一位正在訓孩子的媽媽,只聽她用高八度的聲音語無倫次地叫嚷:說了多少遍了啊?多少遍了?腦子在不在?耳朵在不在?多長時間了?今天做不完就別吃飯,餓著!!!

接著是一堆書本落在地上的聲音,桌椅倒下的聲音。

媽媽似乎還不足以泄憤,她繼續叫嚷著:每天好吃好喝的養著你,不圖你多有出息,連個作業都能做成這樣,你說我怎麼就生出這樣的孩子。你會了沒?動腦筋了沒?你說

「我就不做怎麼啦?」已經沉寂好久的男孩子用稚嫩又有點渾厚的聲音突然喊了一聲:「你就不是我媽媽,媽媽不會這樣對自己的孩子。」

空氣好像瞬間凍結了,房間裡突然沒有了聲音。我猜測這句話大概深深地扎中了媽媽的心,畢竟這個孩子也有十來歲了,不是可以隨意糊弄的小寶寶。此刻的媽媽早已被悲傷和氣憤沖昏了頭腦,哪裡還有思考的力量。

在生活中,有很多媽媽在不經意之間就和孩子陷入相愛相殺的狀態,前幾天有位粉絲給我留言就是這麼說的:

我不是好媽媽,剛才我又吼孩子了,還動手打他了,現在好後悔,為什麼每次都這麼激動?看到孩子憤恨的眼神,無助的樣子,我覺得自己太不應該了。總是這樣忍不住吼,吼了又後悔,孩子都跟我不親了,到底該怎麼辦?

家長為什麼無法控制吼叫?

孩子的行為與家長期待偏差大

家長對孩子有一定程度的期待,在家長看來這種期待完全符合孩子的能力,但是孩子達不到。家長會認為孩子沒有盡力,內心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憤慨,所以會選擇吼叫的方式。

孩子不認可無聲反抗激怒家長

家長認為自己對孩子提出了合理的要求,但是孩子對要求不理解、不認可,又不能拒絕,就採取拖延、磨蹭來無聲反抗家長。家長認為孩子有故意的成分,明知故犯,所以很容易吼叫。

家長無法理解孩子的異常行為

孩子做出一些讓家長匪夷所思的行為,在家長看來這根本就不是孩子可能做的事情,但是又實際發生了,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困惑於原因,煩惱於如果管理,情緒很容易崩潰。

「吼叫式育兒」的危害有哪些?

《理解兒童的行為》這本書有一段令我印象深刻:許多成人相信懲罰或者權利—武斷式的行為管理方式是最為有效地教給兒童什麼是所期待的行為的一種方式。這信念來自於對兒童的傳統文化觀念。我們常能聽到這樣的言論:「我小時候也是這麼過來的,事實上這並沒有傷害我。」

嚴格來說,吼叫式育兒就是一種對孩子整個身心的嚴厲懲罰,這種懲罰不僅不能告訴孩子什麼是成人所期待的行為方式,還有可能引發孩子如下逆反心理:

為尋求關注製造吼叫

當孩子表現得很好的時候,家長認為一切正常,對孩子的表現也很滿意,反而是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家長會對著他批評、吼叫。一些孩子在逆反心理的驅使下會故意搗亂,以求激怒家長,在家長對自己吼叫的時候也是在關注自己。

為尋求力量故意挑釁

面對家長的吼叫,渴望尋求力量保護自己,故意表現出內心強大的樣子,對家長進行挑釁。有些孩子面對家長的打罵已經成為家常便飯,毫不畏懼。

為心理平衡尋求報復

在家長吼叫時,有的孩子因為害怕不敢隨便反抗,但是事後卻一直試圖尋找機會進行攻擊和報復。比如:媽媽因為孩子偷喝飲料而吼孩子,孩子當時不說話,但是當媽媽有一次喝飲料時,孩子會反擊,這不公平,為什麼你能喝我不能?

適應吼叫後自暴自棄

經常性的吼叫會完全擊垮孩子的自尊心,他們開始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反正你吼一吼就結束了,我下次還會這樣干,看你能把我怎麼樣?當孩子完全失去自信的時候,他就不會在意是否要努力去獲得什麼,因為他已經認定自己就是很差的。

什麼是4C法則?

當和兒童相處時,成人必須知道行為管理中對問題的預防比糾正問題更重要。有效的行為管理是教育性的而非懲罰性的。

4C法則中的4C指英文溝通(communicaton) 選擇(choices) 後果(consequence) 聯結(connection) 的首字母,是指通過這四種方式有效完成與孩子相互理解的過程,從而避免吼叫式育兒的發生。

4C法則運用的關鍵點在於對每一個詞彙的有效理解,只有明白其在育兒過程中的真正價值和使用方法,才能達到與孩子有效互動的目的,由此而建立起和諧的親子關係將使家長獲得更加有效的方法,不需要吼叫就能夠與孩子達成一致。

家長如何利用4C法則遠離「吼叫式育兒」?

隨著兒童的成長和發展,他們希望獲得傾聽和理解,希望得到承認與肯定,希望在影響他們生活的事務中有發言權。

4C法則的核心就是要關注孩子的需要,給予他們認可與支持:

溝通(communicaton) 藉助「你」和「我」的力量

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有的家長喜歡選擇斥責的方式,比如:能不能消停一會兒?怎麼這麼皮?一會兒又該收拾你了。這些說法是對孩子的一種嚇唬,但是孩子並不知道你希望他做什麼。所以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我們要善於用以「你」和「我」開頭的句子明確意思,讓孩子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去做才是對的。比如:你這會兒坐下來休息一下,頭上很多汗。我希望你不要在沙發上面跳。意思表達清楚了,孩子心裡會明白你的要求,減少漫無目的狀態。

選擇(choices) 莫把「選擇」當做「威脅」

當孩子不肯按照父母說的話做時,父母為了立竿見影,可能會擺出選擇的姿態。以玩玩具為例,孩子說:我再玩十分鐘就收。完了十分鐘還是不肯收,媽媽生氣了,說:給你兩個選擇,要麼收玩具,要麼以後就別玩玩具了。這不是一種選擇,而是對孩子的威脅。因為這兩種都不是真的想讓孩子做選擇,只是要聽話。如果換一個思路,你繼續玩也可以,但是我們就不能出去玩了,你選擇哪一個呢?這可能才有選的基礎。

後果(consequence) 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明明不對的事情孩子非要去做,越不讓做越覺得好奇,挖空心思要去試試。這時候不如讓孩子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體驗一下選擇帶來的挫敗與後果。但是家長應該慎重的告訴孩子。比如:孩子早上賴床。媽媽說幾次都不動,終於怒吼孩子,孩子照樣懶懶散散。但是如果你認真的對他說:我提醒你了,不起床會遲到,老師會批評,你自己看要不要起。真的遲到一次被批評了他就會重新思考你的建議。

聯結(connection) 給予一對一的關注很重要

孩子需要和父母建立一種有連接的關係,並不是父母每天只要管理就可以,還需要情感作為紐帶。當孩子玩得時候,在旁邊看一會兒他是怎麼玩的,輕輕微笑,孩子發現到你的關注會覺得非常舒服和有安全感。或者經常進行一對一的交流,看著孩子的眼睛說話,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重視。這些行為向孩子傳遞了你愛他的信息,他會在你提要求時把這些作為考慮項,因為他希望你高興。

給有心家長的建議

當和兒童相處時,成人必須知道行為管理中對問題的預防比糾正問題更重要。有效的行為管理是教育性的而非懲罰性的。

想吼之前細思量

家長特別容易在一個臨界點發怒,這種怒氣往往來自於家長自己所站位的角度。如果要批評孩子,希望家長能夠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方式提醒自己約束情緒。比如:看鏡子裡的自己。你發現你發怒的樣子時,會立刻清醒過來。

已經吼了怎麼辦?

如果每次重複吼完後悔的模式,是對自己的傷害,也是對孩子的傷害。既然已經吼了,一定要和孩子有一次真誠的溝通,說說你為什麼會生氣,並擁抱孩子給予道歉,讓孩子說說有什麼好辦法。這種方式是對孩子的提醒,也是對自己的約束。

結語:每一個吼孩子的媽媽內心都想說,我不是真的想吼的,是當時沒控制住。我想真誠地說,有時間吼叫孩子不如修復和孩子的關係,他喜歡你,認可你,自然會聽你的話。索然我們都不是聖人,都有情緒,但是用適宜的方法管孩子,一定比「吼」來得輕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uB_AWwBmyVoG_1ZbE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