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平樂 | 人傑地靈?說的就是咱們平樂!

2019-08-19     平樂發布

平樂的科舉考試

文 陳天雲

平樂的科舉考試主要有「縣試」和「府試」,莘莘學子經過十年八載苦讀,可以「稟生」資格到縣城參加在文廟舉行的童試。童試叫「歲考」, 要連考三年。歲考成績分成六等,考得一、二等者可獲獎賞,三、四等者如常,五等較低為「青衣」,六等乃學無成者,以後不准再考。歲考由知縣主持,考生要有田園廬墓,要有殷商富戶擔保;姓名年齡籍貫無誤,並在平樂居住三年以上,絕無冒名頂替事情,一旦出事,學子和擔保人都要問罪。


「中山公園文廟原址」豆豆/攝


漫話「生員」


歲考諸生在三次歲考中,有兩次獲得一、二等者可參加在平樂舉行的「府試」。府試考生同樣要有擔保人,還要進行全身搜查,以防作弊,一個考生一個單間。


「故園之春」也來玩玩/攝


府試及格,可參加次年春天在桂林, 由省一級學政主持的「省試」。省試也稱「院試」,考中院試的叫「生員」,也叫「庫生」或「秀才,相當於現在的高中畢業程度。民國初年曾任省立平樂初級中學校長的羅玉槐就是前清的秀才。考中院試者,是在地方上很有名氣的人。


「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石柱」也來玩玩/攝


生員可以享受知府給予的生活待遇,取得在省學讀書的資格。要想進入仕途, 還必須參加每三年一次在省城舉行的「鄉試」。鄉試也叫「闈試」或「秋考」,以四書命題,考試八股。除生員外,一些不是通過歲考的「貢生」、「監生」亦可應考。生員經過七年的生活待遇, 學無成效者,則充吏六年以下,追還所給予的待遇,黜陟為民。如果犯有奸盜、冒籍代考, 還要問罪下獄,並追回待遇,滿日仍黜陟為民。平樂鎮的劉延年、何耀昌就是參加過鄉試的貢生。


「中山公園書香」青草塘/攝


細談「三甲」


鄉試及格通稱「舉人」,前五名的舉人尊稱為「五魁」,第一名叫「解元」。平樂縣的舉人不少,著名的有清嘉慶年間的何蔚然、何彤然,道光年間的何元愷,光緒年間的陸培鑫、王永錫。陸培鑫在民國年間曾兩次任平樂縣長,為人大公無私,不畏權貴,深受父老鄉親歡迎;王永錫於民國十年任平樂縣長,又是國會議員,曾親率商團、士紳在大碼頭迎接孫中山非常大總統蒞臨平樂。


桂林平樂 | 人傑地靈?說的就是咱們平樂!

「清代私塾」


鄉試的上一級考試叫「會試」,會試及格者叫「貢士」。第一名貢士稱「會元」。只有貢士才有資格參加「殿試」。凡赴京殿試者每名送川資銀50兩,起程之日發給。生員、舉人、貢士都不是官,只是「功名」,好比現在的文化程度。



「進京趕考的秀才在途中」


清代殿試在京師紫禁城裡的保和殿舉行。由禮部主考,試題須經皇帝批准。殿試錄取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錄取二甲七名,賜「進士出身」;錄取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殿試所取三甲名單均由皇帝宣布,前十名進士要被引見皇帝行禮, 並且立即授官或到翰林院任修撰、編修。


「進士匾額」


錄取為三甲的想要做官,還要經過第二年舉行的朝考,成績及格授翰林院庶吉士或州府地方官。平樂縣在前清考中二甲的有乾隆年間的何愚,曾任直隸省趙州知州、雲南省知府;嘉慶年間的何彤然,曾任內閣大學士兼禮部侍郎;道光年間的何克愷,曾任湖北省漢陽府同知。




來源:陳天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nxArmwBvvf6VcSZQCw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