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寫作:正反式結構方法指導(附寫作模板、標題及範文)

2019-10-12   戰江語文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1

概念

正反對比法,是將兩種性質截然相反或有差異的事物進行比較。對照式結構形式上是一正一反、一陰一陽,一實一虛,在內容上是真與假,好與壞,美與丑,善與惡,或用其它對立的兩方做對比來發議論、抒發感情,記人敘事。的結構形式。

這種方法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將發生在同一時期、同一區域的兩種性質截然相反的或者有差異的事物進行比較。通過這樣的對比,對錯誤的或者差的事物予以否定,對正確或者好的事物進行肯定。這種對比叫做「橫比」。對比的另一種情況是將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時間、地點的不同情況進行比較。這種對比叫做「縱比」。例如《納諫與止謗》中,通篇都使用對比手法,把虛心納諫的齊威王和粗暴止謗的周厲王進行對比,古人與今人進行對比,給人以深刻的印象,產生了強烈的效果。


2

基本結構

正反對比式是一種常見的橫式結構,也是初學議論文者喜歡運用的一種結構模式。眾所周知,自然界事物無不處於矛盾之中,有成功就有失敗,有高尚就有卑賤,有美好就有醜惡,有正面就有反面。在議論文寫作時,運用對比式,就是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互相矛盾的兩個方面進行對照比較,肯定什麼,否定什麼,提倡什麼,反對什麼,就顯得格外分明。具體地說,就是在論證過程中既要正面說理,又要反面闡述;在對比分析中,表明正確的觀點,從而達到寫作的目的。

正反對比式的結構,既可以體現在段內句與句之間,也可以體現在段與段之間。簡單地說,就是「正面說了反面說」或「反面說了正面說」,它對於議論的深入,論點的突出,說服力的增強,都是有莫大的裨益的。

1、在序論部分提出中心論點

2、在本論部分從正反兩方面提出分論點和擺出正反兩方面的論據,加以論證最後進行結論。它的特點是兩種看法或者論據之間為一正一反的關係,或通過正反對比明辨是非和通過正反襯比突出其中一個方面的正確性,這種結構方式能起到對比鮮明,突出深化觀點的作用。


3

結構模式

1、引論(提出中心論點)

2、本論(證明論點)

(1)正面論據1+分析論證(分論點)

(2)正面論據2+分析論證(分論點)

(3)反面論據+分析論證(分論點)

3、結論:通過正反對照進行總結,表明正確觀點,照應全文


4

使用正反對比法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圍繞中心論點選擇比較材料,確定對比點。所選對象必須是兩種性質截然相反或有差異的事物,論證時要緊扣文章的中心。

第二、正反論證應有主有次。若文章從正面立論,主體部分則以正面論述為主,以反面論述為輔;若文章從反面立論,則以反面論述為主,以正面論述為輔。


5

正反對比式結構在標題當中的體現

1、三三式。如《滿招損,謙得益》。

2、四四式。如《遭遇挫折,笑對痛苦》、《堅持到底,絕不放棄》、《知足常憂,不滿為樂》、《憂勞興國,逸豫亡身》。

3、五五式。如《歲月亦可回首,生命不能重來》。

4、六六式。如《禍患積於忽微,智勇困於所溺》。

5、七七式。如《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6

模式舉例

例:題目《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中心論點:無論做什麼都要居安思危

正面:生於憂患

事例:日本對於地震的防災教育

反面:死於安樂

事例:吳王夫差、秦國滅國、清政府賣國求榮等

總結:時時刻刻懷有憂患意識才能不斷向前

7

範文展示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蒼茫大地一劍盡挽破,何處繁華笙歌落。斜倚雲端千壺掩寂寞,縱使他人空笑我。自古亂世出梟雄,這不僅在於他們自身有很強的能力,還在於他們有異於庸人的憂患意識與堅毅品質。沒有盲目自大,自以為是方能在激烈的生存鬥爭得以保全,反之則是致命的傷害。(提出中心論點)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在艱苦的環境下才會奮發向上,而在過於安逸的環境里會變得驕傲自大,固步自封。強弓勁弩,信臣精卒,秦朝在戰火中最終成形,秦始皇在憂患的年代裡打下了一片江山;三國鼎立之時,劉備經過無數挫折與憂患,成就了蜀國;同樣,李世民經過無數憂患才悟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貞觀之治」的美譽響徹史書。再看動物界,在晴天裡依舊磨利爪牙的狼比貪圖享受的狐狸有著更強的憂患意識。為了在自然界的殘酷競爭中存活,狼選擇放棄眼前的享樂而去磨練自己,保護自己,時刻準備著戰鬥。(正面論證)

憂患是必不可少的,憂患下的人們有更強的動力登上更高的山峰。固守不是長久之計。諾基亞這個龐然大物,在固執的相信著自己的固有優勢後,對外界市場的變化置若罔聞,沒有憂患意識,最終慘死於時尚的車輪之下。而對於我們來說,只有有憂患意識,才能激發出我們創造的潛能,讓我們走向理想的自己。(反面論證)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憂患意識更不可缺。清朝閉關鎖國導致中華大地被資本主義的戰火所侵蝕,經過多少代中國人的努力,祖國的大好山河才重回故土。而現在。越來越多的貪官污吏被揭發,他們雖然也是經過無數憂患才走上今天的位置,但他們卻不為人民考慮做主,只顧自己享樂,反而成為了社會的蛀米蟲,自甘墮落。憂患意識能讓人認清現實,感受到危險的存在。世界在改變,不論是國家還是我們自身,都要保持警惕,跟著世界的潮流,掌握最新的信息,與時俱進。只有這樣,才不會被世界的大篩子篩出去。(反面論證)

今天的社會在發展,我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但我們要居安思危,努力奮鬥,創新求活。身為祖國的未來,我們有更大的責任去守護和改造我們的國家。讓憂患意識激勵著我們向前,為國家奉獻自己的力量。(總結全文)

遭遇挫折,笑對痛苦

人之一世,殊為不易,在看似平坦安逸的人生旅途中布滿了種種坎坷和荊棘,往往使人困難重重,甚至痛不欲生。痛苦之於人,猶狂風之於陋屋,巨浪之於孤舟,水血之於心髒。百世滄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狹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厥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志氣消沉;萬古曠世,又不知有多少內心懦弱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葬身於萬劫不復的淵……因此,面對挫折,我們不應放大痛苦,而應直面人生,縮小痛苦,直至成功的那一天。(提出中心論點)

「老當亦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可謂「時運不濟,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卻能達人知命,笑看人生。試想,如果王勃沒有開朗豁達的胸襟,他哪能吟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千古絕唱?(正面論證)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浪漫詩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顧挫折重重後,他沉寂了嗎?消沉了嗎?沒有。「長安市上酒家眠」,笑對痛苦,而對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訪名山,終於成就了他千古飄逸的浪漫情杯。(正面論證)

由此看來,面對挫折,我們不應過分地深陷於痛苦失意的陰影中不能自撥;面對挫折,我們不應終日浸泡在悲傷痛苦的泥沼中越陷越深;面對挫折,我們不應長期頹廢不振而迷失方向。遭遇挫折,縮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選擇。相反,若一味沉迷於挫折的痛苦中;結果將不堪設想。(小結)

劉備面對失去二弟的挫折,因結義之情無法釋懷,放大痛苦,結果在痛苦中作出錯誤決定,貿然出兵伐吳,落得「白帝託孤」的千古悲劇,可悲可悲!(反面論證)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古人已經為我們作出太多的榜樣,也留下了太多的遺恨。在現在競爭日益加劇的社會裡,挫折無處不在,若因一時受挫而放大痛苦,將會終身遺憾。遭遇挫折,就當它為一陣清風,讓它從你耳邊輕輕吹過;遭遇挫折,就當它為一陣微不足道的小浪,不要讓它在你心中激起驚濤巨波;遭遇挫折,就當痛苦是你眼中的一顆塵粒,眨一滴淚,就足以將它淹沒。 

遭遇挫折,不應放大痛苦,擦一擦額上的汗,拭一拭眼中欲滴的淚,繼續前進吧!相信總有一天會看見藍藍的天,白白的雲,青青的草,還有你嘴角邊甜甜的笑……(總結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