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終將被替代,唯有感性貫穿一生

2019-08-11   賦靈

一場人生本如夢,

雙線前行撕扯中,

三境交錯混亂起,

四維聯動創此行。

人這一生啊,若是沒有這異性世界,不分這感理雙性,不存在那三境世人各自擁護的道理,又怎會如此多的對紛爭混亂,進而常常痛苦著呢?步步皆在領悟上一段人生,步步仍在痛苦這一段人生。

感性先行,全新的道理正在趕來的路上

對於每個人各自的一生,抵達人生終點時,其內心有著不一樣的深度。但不論是誰,心或許淺薄如一碗水,或者又有多深刻如容百川之海,其內心最深處,必然是純感性的,是他的理性尚未及寫入的。所以,每個人的痛苦雖然完全不同,但每個人感覺到人生苦痛的原因卻是一樣的。對於不同時代、不同個體,不同人生階段的人來說,每個人的內心乃至整個人類的內心世界,都是一直在向深處繼續成長著的。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認知極限、感性極限。而感性的先行,卻總是將我們的理性遠遠的甩在身後。感性的記憶,也往往比理性的記憶,更容易變得永恆。

道理是屬於整個人類的,感性卻是你個人的

我們每個人,所面對的,是整個人類的集體認知。雖然我們會對最開始所接觸到的那些認知,深信不疑。但事實上,如果將全人類的所有認知擺放整齊,那麼這些意識所組成的世界,有著很明顯的四言論屬性,即:信仰/否定、中立、跳出具體事件下的本原碎片。而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任何一個道理或者說理念,都是生根發芽,被很多人印證了的。

但凡一個人所信仰的道理,必然存在支持以及否定其信仰的事情發生過。所以,無論你如何去跟一個人講片面的道理,其實都是沒有意義的。而這些「錯位甚至對立」的道理,共同構成了人類認知的一部分。道理是屬於整個人類的,是獨立於個人、時代而存在著的;可你的感性卻是只屬於你個人的,是否有人會將它珍惜呢?

人生意義是無法強行用理性寫入的,單線人生的宿命悲劇

用理性強行寫出的人生意義,並不具備絲毫的感染力,也難以持久。莫說感動他人,連自己都不曾為此感動過。可現實中,有很多人的人生意義都是用理性勸說自己而來的。比如,很多人對家庭,不是源於對這個家庭的愛,而是源於一些責任,源於「人生理應如此」。於是,辛苦了一輩子,總覺得自己一直在虧,為什麼自己不得不擔負一個家庭呢?為什麼家人總在索取自己呢?

就連人們內心出了問題後,跑去看醫生,看的都是「心理醫生」。對於理性較差的人來說,心理醫生還有些用。可對於那些理性思維較強的人來說,早就看破了其中的套路,若有用,自己都能治癒自己了。

人活了一生,最後之所以常常覺得「一無所有」,往往就是因為,即使家財萬貫,卻無奈子女都不在身邊; 即使子女在身邊,卻發現沒有一個與自己相知的愛人存在。「一無所有」本來就是一種感覺,而不是一個可以用來爭辯的事情。你會對這樣的人去說什麼道理呢?覺得一無所有,必然是因為內心深處的感性,確實沒有留下永恆的事物:比如真正三愛一體對待你的人。甚至很多人,在臨死前,能想到的最美好的,或許就是與某個人的初見吧。人的感性線,從最開始就沒有培養好,更談不上升華。

單線人生之所以在最後會失去人生意義,在於此刻的理性最終會被四言論中的其它認知所代替,頓悟後的人生認知是與現有的理念完全不同的,甚至可以說,頓悟後的人都是不講道理的,因為他們講的是智慧。智慧與道理完全是兩個東西,因為智慧是感理合一升華後的,而道理卻僅僅是理性羅列的脈絡。之所以道理並不能解決所有的事情,就是因為人們所感知到的部分,僅僅是事物的一面,而這個脈絡又怎麼可能面面俱到呢?

只是在數千年來的大背景下,人們的感性都是沒有被好好呵護的。對於大部分人的人生,其意義都是理性線來推動的。男人人生意義的瓶頸,在於缺乏感性的動力源;女人人生意義的崩塌,在於缺乏理性認知的支撐。不論是源自於人類自身的這種單線成長,還是我們每個人的單線毀滅,都註定了人最終如同宿命般的悲劇。

總有道理會代替你現在所堅信的,可感性無可替代,並貫穿一生

你將來會懷疑你現在所信仰的一切,這是必然,但我很難說服你去相信這一點。也許是因為,即使說服你懷疑自己了,對你能有什麼好處呢?這就更難讓你瞬間感知到了。

人類的認知分三類:理念、方法論、本原。其中,本原並不是道理,甚至是不可證的,因為完全是從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是「感理合一」後的一種智慧。只是通過這些本原,加上方法論,可以解釋截止目前,人一生中所遇到的全部現象。就像牛頓經典力學曾經可以解釋宏觀物體的運動規律,後來被愛因斯坦所容納,成為後者的一部分一樣。新的本原,不會排斥曾經有的那些信仰,而是會把他們放回到他們真正合理的範圍之內,不超越他們的適用性。任何道理,也都是局限於某種特殊情況下的,而這也是道理之所以會被替代的根源。

感性,是需要時間成本的,須經年累月,並且是連續的。比如對學習的興趣,對幸福的感知,更有一個真愛之人的長久存在。感性一旦經年的破壞,也必然需要經年的恢復。所謂的「初見美好」也並不持久。而且,這些東西,本該是經過一生的努力後,最終達成的「源於初見、勝於初見、永如初見」三部曲。可在這個過程中,必有無數次的感性周期低谷。

最真愛之人的存在,讓「感理合一」成為可能,也成就了「世界值得梳理、可以改變」

總有道理會代替,並不是說我們不需要再去講道理,道理仍舊是我們前行的武器。只是我們需要尊重這個事實,過度的依從此刻的道理,會對感性有很大的傷害,知道自己所知之狹隘。

沒有感性的粘連,所有的大道理都只是碎片,在人生混亂面前,一衝而散。沒有感性的加持,所有的道理都是擺設。而最真愛之人的存在,就為我們提供了去融合「對立的道理」的源動力。當我們與最真愛之人發生爭執時,希望人們能夠明白,看似對立的道理,其實時可以找到一個共通本原的,是可以統一彼此的。而這就是彼此都可以去追求的「感理合一」境界。

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一直都有著極具感性的源頭,夢想與現實相比,那麼夢想會更讓人覺得有意義。可實現這一切,是必須感理合一的。「感性的先行」,就是在為我們探索已有的意義之外的那些存在。只不過,沒有足夠的理性支撐,這些先行,也只能是空中樓閣,高高在上。基於這份來源於最真愛之人的感性動力,尋找可以梳理世界的理性力量。最終,讓彼此都感理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