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次,做好自己,便足夠了。
有一年,一個人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面鏡子,並把它傳到全世界。
一個國王也得到了一面。
當國王把鏡子端起來時,卻看到一張龐大的冬瓜臉、金魚眼,醜陋異常。
國王生氣道:「這鏡子是什麼怪物!」
他一氣之下,把獻鏡子的人趕了出去,命令他再送一面鏡子來,否則就殺頭。
於是那人請來幾個能工巧匠,日夜趕製,做了一面國王專用的鏡子。
新鏡子裡,是一個頭戴金冠,英俊莊嚴的國王,國王頓時心情愉快。
這是湘湖三期的向日葵花海,在知道即將被清除的前一天,去問候了一下。或許是自知即將告別這個世界
然而有一天,國王去理髮,坐在鏡子前,又一個醜陋的國王出現了。
他生氣地殺死了理髮匠,並禁止大家用鏡子,如果要用,只能用宮廷里的鏡子。
有的人買來國王用的鏡子,結果,看到自己嘴歪眼斜。
大家非常生氣,於是便集結起來,推翻了國王的統治。
此後,又用上了清楚真實的鏡子。
國王與鏡子的故事聽來讓人發笑,但它背後的哲理卻引人深思。
挫折面前,我們很多人難免會像國王那樣自欺欺人,最終自食惡果。
人生在世,有四面鏡子,是我們時常需要照照、看看的。
望遠鏡,看得遠
著名作家馮兩努說過:
「世界會向那些有目標和遠見的人讓路。」
孔子曾經登上東山,生出魯國渺小的感受。
待他登上「五嶽之首」的泰山時,仿佛天地都一覽無餘。
於是他慨嘆道:「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人生正如登山一樣,站得高,方能望得遠。
只有擁有遠見的人,才能看到未來。
如果只關注眼前的一畝三分地,又怎能看到遠方的星辰大海?
所以,想要看得長遠,就要學會使用人生的望遠鏡。
業務探索
以望遠鏡的視野去觀察,才能做出顧全大局、深謀遠慮的決定。
元朝末年,各路豪傑紛紛揭竿而起,其中最有實力的當屬陳友諒和張士誠。
然而,最後一統天下的卻是名不見經傳的朱元璋。
朱元璋在群雄中雖然實力不是最強的,但他卻是最有遠見的。
當群雄都急著攻城略地、稱王稱霸之時,朱元璋卻採取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
正所謂「槍打出頭鳥」,亂世之中,尤其如此。
朱元璋正是看清了這一點,所以他才步步為營,來了個悶聲發大財。
朱元璋的深謀遠慮,也為他日後的霸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同為競爭對手的陳友諒、張士誠二人最終卻因根基不穩、急於求成,敗給了朱元璋,成了歷史上的匆匆過客。
只知道把目光鎖死在鼻尖的人,永遠看不到前方的大好風光。
人生之路崎嶇漫長,我們如果只是鼠目寸光,計較眼前得失,那便很難走得長遠。
放大鏡,看得清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有不足之處。這時,我們正需要一面放大鏡。
因為它可以將不易察覺到的事物放大,讓我們更容易認清事物真相。
海涅曾說:
「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
能認清事物真相,則有助於我們反躬自省、完善己身,通過自省,來喚起內心的力量。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個深諳「自省」智慧的人。
有一次,魏徵在朝堂上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
唐太宗實在忍不下去了,便想要拂袖而去,但魏徵卻上前抓住了太宗的袖子,非要讓太宗聽完自己的諫言不可。
放大鏡的男人
魏徵的做法,讓太宗很丟面子,但為了自己「善於納諫」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
退朝以後,太宗氣沖沖地回到了後宮,並對長孫皇后說道:「總有一天,我要殺了魏徵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后聽了由來之後,一聲不吭,立刻轉身回到了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正式的禮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幹什麼,怎麼突然行此大禮?」
長孫皇后說:「我聽說只有英明的天子,才會有正直的大臣,如今魏徵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啊,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
長孫皇后的一席話,不僅澆滅了太宗的滿腔怒火,也讓他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件事的重要意義。
從此之後,魏徵在朝堂上直諫,太宗不僅不生氣,反而常常反省自己。
正是因為唐太宗能夠認清事物真相、不斷反省自己,才能創造出「貞觀之治」的勝景。
布朗寧說:
「能夠反躬自省的人,就一定不是庸俗的人。」
自以為是,往往是墮入深淵的前兆;時常反省,才能漸漸打開成功的大門。
一個人,只有看清事物真相、時常反躬自省,才能少摔跟頭,多得好處。
顯微鏡,看得細
《道德經》中有言: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聖人能謀大事,從來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學會以顯微鏡般的細緻,去深挖細節,逐個擊破,從而成就偉業。
匯小流於水,方成江海;積跬步於路,方至千里。
自古及今,細節都是成功者必備的素質之一。
在春秋時期,吳王伐越,兩軍實力相當,長久僵持不下。
嚴寒臘月,吳王夫差忽然開始變換作戰方案,屢屢主動出擊,引發多次水戰。
越國士兵倉促應戰,慌亂中,鬥志一度低靡,戰鬥力也大大減弱,最後竟然被吳軍打得大敗。
越王勾踐百思不得其解,後來,吳王夫差笑問他:「可知此次失敗的關鍵?」
勾踐答:「我日日勤奮訓練,警惕異常,實在不知道錯在哪裡。」
春天含羞草樣機。發布博客社交媒體
原來,宋國有人尋得一個秘方,塗上以後,可使人不生凍瘡,吳王夫差得到了這個秘方後,如獲至寶,命令士兵全部塗上,然後故意在寒冬里引發水戰。
越國軍隊沒有防備,一時間果然患上凍瘡病,叫苦不迭。
兵強馬壯的兩支隊伍,針鋒相對之時,關鍵因素竟然是一包小小的藥粉。
不得不說,吳王夫差此次關注細節,實在高明。
吳王夫差在戰爭中使用了「顯微鏡」,發現了冬天生凍瘡這一細節,從而從細節處做了充分準備,最後取得勝利。
由此可見,任何大事,都是從細枝末節處慢慢起步的。
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只有積極投身小事,以顯微鏡般的細緻,將平淡、瑣碎之事做好,才能成就不凡。
學會給自己一台顯微鏡,看到細節,做好細節,這樣你的人生將達到新高度。
平面鏡,看得真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曾提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其中最高的一重境界是:
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人生在世,我們難免會被誘惑吸引,迷失本性。此時,便需要一面平面鏡,讓我們看到最真實的自己。
大詩人陶淵明的一生可謂是窮困潦倒。
他趕上了中國歷史上最黑暗動亂的世道,也趕上了家境沒落的無奈困境。
為了養家餬口,他不得不在官場上混口飯吃,可他漸漸發現,這口飯也許並不是他想要的。
他做彭澤縣令沒幾天,就遇到了上級來巡視。面對著上級的無禮索取,陶淵明決定離開。
此時的他早已認清了自己,知道了什麼才是自己最想要的。
於是他瀟洒地說了這樣一句話:
「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耶!」
說完,他便拂袖而去。
陶淵明歸隱後的生活雖然很苦,但他確實感受到了自由、快樂,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之美。
於是他的內心十分淡然。他平靜地耕田度日,沒事還會喝幾口小酒 ,讀書旅遊兩不誤。
世間繁華紛擾,熙熙攘攘。很多人都陷入這種喧囂之中,不能自拔。而陶淵明卻在這喧囂紛擾中,活出了生命中最真摯的模樣。
其實,生命的本來意義,就藏在這平面鏡里:不歪曲,不狹隘,真實而自然。
遇事不驚,處世有度,回歸本真,瀟洒自然。
這才是生活的最高境界!
羅曼·羅蘭曾說:
「大多數人在二十或三十歲就死了,他們變成了自己的影子,往後的生命只是不斷的一天天重複自己。」
人活一次,做好自己,便足夠了。
人生需要望遠鏡,以大格局觀世界,目光長遠;
人生需要放大鏡,從本質認清事物,反躬自省;
人生需要顯微鏡,憑細節累積成果,造就不凡;
人生需要平面鏡,用自然得悟真諦,活得通透。
不同的鏡子,有著不同的作用,擁有這四面鏡子,也就擁有了成功的資本。
與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