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男孩對外國女孩大打出手:結果就是小地方人的小聰明了

2020-12-21     案件勞聞

原標題:浙江一男孩對外國女孩大打出手:結果就是小地方人的小聰明了

12月18日晚,浙江金華一男孩在蹦床公園對四名外國女孩大打出手。邊打邊罵:死老外滾出去。事後,男孩父親拒不道歉,還稱:不服你就報警啊。

12月18日,浙江金華。一網友爆料孩子在蹦床上玩耍時,無故被旁邊的小男孩胖揍,在場的4個外國小孩都被他打了,男孩還罵道:「死老外,不要在我們中國的地盤,滾出去!」 孩子父親看完監控拒絕道歉:「小孩子打人很正常,你要報警就去報警好了。

這件事,首先昨天中午四個混血女孩的中國媽在微博爆出了的,視頻裡面只有監控,沒有家長對峙的視頻,然後今天的各媒體的視頻裡面同時出現了監控和雙方家長對峙的視頻 從她媽的微博使用來看,這人長期活躍在微博,大機率是自己把後續視頻發給各媒體宣傳,因為昨天視頻自己發的視頻裡面沒有對峙的

大家再仔細聽聽那個有剪輯的家長對峙視頻 大部分話都是有字幕的,但是男孩父親說的這句話沒有字幕 「那事實出來了那我們錯了我們道歉嘛,你前面幹嘛」(『幹嘛』之後肯定還有話但是視頻沒有繼續) 然後接下來的視頻內容就是有字幕的 「你不是要報警嘛,你報警好了」 這個中國媽可能也做了什麼事,所以男孩他爸說「你幹嘛前面(未知行為)」 媒體的報道也有很多錯誤,不是外國女孩,是在中國的混血的話中國女孩可能性大一點;不是無故胖揍,她媽自己都承認是對罵了、 她媽剪輯視頻得到了道歉,媒體扣字眼捏造事實得到了流量

我看這個新聞不少大V說,小男孩打外國女孩原因是因為前幾年對外國人過於友好,普遍為外國人提供了超國民待遇,導致了「民意反彈」,所以可以理解。

我想那個小男孩自己動手打女孩的時候,可能也沒想著自己還承擔了「民意反彈」的重任吧?那為什麼有這麼多人覺得小孩打外國人打得好,值得理解原諒呢?本博士簡單揣測一下。

以往有中國人和外國人發生衝突的時候,大多數時候中國人往往是挨揍的那一個,很多人看了這些新聞都憋得難受,而且身為成年人,你總不能無緣無故就找個外國人打一頓解氣吧。於是乎,現在出現了一個小英雄居然能1v4打外國人了,雖然是小孩打架,但也屬於是變相「為國爭光」了。跟霍元甲打英國大力士的故事很類似,作用都屬於「解氣」。

這種事兒就有點像東北過去鄰居兩家成年人吵架,吵完架有一方還不服,不解氣,就慫恿自己家小孩半夜往鄰居家酸菜缸子裡尿尿……如果被抓到了,就說小孩不懂事,怎麼著?成年人還能好意思打小孩麼?這其實都是小地方人的小聰明了,老套路,懂得都懂。

筆者覺得這個男孩的父親沒有錯:中國老一輩家長,不論發生什麼事,無論對錯,總是習慣板子先打自己孩子,包括我爸。 這就養成了很多國人凡事不論對錯先瞎反思的思維慣性。總以為擺高姿態先道歉可以息事寧人。 然而事實上,往小里說陌生人社會,往大里說國際關係。你無原則先道歉了,就等於承認這事責任在你。之後到底是被追著咬網爆社死還是索賠,就由不得你了。

視頻里家長沒錯,報警好了,你覺得這事夠大,那就讓警察來裁決好了。 奇怪的是,那家長明明說的是你報警好了,怎麼到了新聞里就成了你不服報警好了。 是啊,報警好了,出傷情鑒傷,該賠錢賠錢。 警察讓道歉再道歉也不遲。 正因為家長沒有道歉,所以我們吃瓜群眾覺得。是非對錯還得深挖。 爆料人不報警,通過微博爆料,帶節奏。

說明這事情啊,肯定不完全如她說的這樣。

我小孩的時候,也打架。運氣好是我打別人,運氣不好是別人打我。

那時候上小學,書包里不放書,放磚頭。那些隔壁班敢挑釁我們的學生,總是一個照面就被我的書包掄得胸腔發緊,只能蹲在地上揣粗氣。而且紅磚隨手可得,我上學路上就能撿一大堆。後來我上大學就再也沒撿到過紅磚,可能是因為用紅磚蓋的老房子已經被政府拆得七七八八了。據說現在打架的小孩都隨身帶鋼管,我想這是好事,證明現在拆遷的房子用的材料比較紮實。不像當年的紅磚,拍人腦袋上不痛不癢的,而紅磚自己碎得像玻璃渣。

孩子是不可能不打架的,因為大人都打架,而且打得更狠,動不動就犁庭掃穴,讓別人亡國滅種。現在看起來文明了,借老鄉人頭一用,都能鬧個大新聞。

孩子的野蠻是種純粹的天性,我六歲時殺得螞蟻窩血流成河,但後來,連只雞我都沒殺過。

孩子和孩子之間的衝突,是這種野蠻天性的衍生產品——「我」意識不到外界的規則,「我」只知道自己一切的行為目的,都是滿足自我願望,並且避免被外界懲罰。

我跟你打招呼,你不理我,你就是壞。我要打你兩下,讓你屈服——經典的叢林法則,用蠻力讓其他人屈服,或者被人用蠻力屈服。

家長的意義是教育和引導孩子,讓他認識到,地球不是繞著他轉的。他的一切野蠻行為,如果不受到家長責罰,那麼總有一天,就會受到社會的毒打。從這個角度講,這位家長几乎沒有資格當家長。

網絡配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RwbmXYBX2TYn2u-Kck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