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在KFC點餐,旁邊桌的一個媽媽去廁所,孩子自己邊吃邊等。
只見這個孩子一個不小心,把飲料碰倒了,不光是灑到桌上,椅子、地上連他的衣服都被浸濕了。
這時,他媽媽走過來大聲問:「這是怎麼弄的?」
孩子回答:「別人走過去碰的。」
媽媽一臉質疑:「誰碰的?」
孩子四處張望,有點猶豫:「一個阿姨,沒在這了。」
媽媽意識到了兒子在撒謊,她很生氣,呵斥道:「你再說一遍?」
她把空紙杯狠狠地扔在地上,扯著孩子衣服又一次質問起來。
旁邊的人看不下去了,趕緊勸說算了,一杯飲料而已。
這個媽媽聽後,態度緩和很多,突然語重心長地說:「我不是想批評你,撒謊是最不可饒恕的,最不好的,你要是說實話,這事就過去了,媽媽不會再怪你的。」
孩子含著淚,哽咽著說:「是我不小心碰倒的,不是別人,我錯了。」
誰知媽媽的音調又提高了八度:「我就知道是你撒謊,這麼小就不說實話,將來還得了……」
我不忍再聽下去,走出了KFC,這真的是父母最常犯的錯誤,他們說:說實話,我就不會再怪你。
等孩子說了實話,父母又怒了「我就知道你沒說實話,真是壞孩子!」
整個過程中,誰在撒謊?說好的實話實說這事就過去呢?
家長在對待孩子撒謊這件事上,總是存在著很多誤區。
孩子撒謊一定是壞事嗎?
很多父母恐懼孩子撒謊,因為在他們心裡,還沒有認識到,撒謊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
據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兒童研究所調查發現:
2歲的孩子中,20%會撒謊;
3歲的孩子中,50%會撒謊;
4歲的孩子中,撒謊則高達90%;
而到了12歲,幾乎每個孩子都有過撒謊的經歷。
你看,孩子撒謊,其實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先天就具有欺騙的能力,任何年齡階段的人,都擁有一些了解他人心理的能力,當孩子掌握語言後,為了趨利避害,撒謊顯然再正常不過了。
研究者發現,撒謊和較強的邏輯、語言、執行能力高度正相關。
撒謊代表著孩子認知水平的發展,撒謊的孩子,往往思維邏輯能力更強,語言組織能力更出眾,記憶力更好。
我們並不是說撒謊就一定是對的,只是孩子的謊言大都是善意的,父母用力過猛的傷害,遠遠大於謊話。
不是每個孩子都像《木偶奇遇記》里的匹諾曹和《狼來了》里的小牧童一樣,孩子說謊的原因有很多,父母千萬不可一概而論。
01
撒謊是無意識的
低齡段的孩子,由於語言表達能力、思維模式和溝通方式尚未成熟,記憶不清晰或由於時間概念模糊而造成說話不準確。
他們時常會把想像和現實混淆,把渴望的事情當作發生過的事實,這是一種無意識撒謊,父母大可不必緊張,也沒有必要糾正他,指責反倒更容易扼殺他們的創造力。
記得有一次,我去幼兒園接女兒,老師正在和其他家長表揚孩子吃飯有進步,女兒聽到後,馬上抱著我高興地說:
「媽媽你知道嗎?我今天吃飯可好了,吃了一百碗飯,還是第一名呢。」
顯然她不可能吃一百碗飯,而且從小吃飯老大難的她也不會是第一名吃完,她只是把自己想要做到的事說了出來。
與其說她在說謊,不如說她只是在提供錯誤的信息而已,父母不要將這與撒謊或者孩子的品質問題聯繫到一起,這種情況隨著長大會慢慢消失的。
02
用撒謊來避免麻煩
在動物界中,我們會看到章魚為了躲避威脅,噴出大團的墨汁霧隱藏自己;臭鼬危險時會放臭屁,來使自己安全;變色龍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顏色,保護自己。
孩子同樣是這樣,有時他們撒謊,是為了保護自己,撒謊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作為父母,我們沒能看到孩子行為背後隱藏的真實原因。
在《爸爸去哪兒》里,有一期小小春和小泡芙在找人時碰到一個爺爺,爺爺給他們吃了花生並詢問他們的名字,小泡芙如實回答,而小小春卻說自己叫陳浩田。
不要以為小小春是在鬧著玩,其實他是對陌生人有防備。
後來的一期節目中杜江問他名字,他直接報上了假名,杜江繼續追問,他乾脆回答我忘了,但和爸爸在一起時,他就能不假思索地說出真名。
你能指責小小春在撒謊嗎?相反很多網友都在為他的高情商點贊。
同樣是在節目中,張亮的兒子天天,在護蛋環節中,他的蛋張小馬被田亮打碎。
天天害怕爸爸責備田亮,所以就撒謊說打碎的不是張小馬。
隨後在張亮的循循善誘下天天終於承認錯誤,並道歉自己撒了謊。
這一幕暖哭了監控前的爸爸們,誰也沒想到孩子會為了保護別人而撒善意的謊言。
很多父母不許孩子犯錯,當孩子做錯事就憤怒地採取說教甚至打罵等不良手段,導致孩子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為了躲避成人的責罰而不得不說謊。
與其指責孩子在撒謊,不如說他只是為了避免麻煩,在保護自己和他人,撒謊不是他們願意的,而是情有可原的。
03
用撒謊來達到目的
在《媽媽是超人》中,賈靜雯女兒的一個舉動,引發無數網友的轟動和評論。
賈靜雯正在教孩子們唱歌,咘咘卻起身將妹妹一把推倒在地。
媽媽追問咘咘為什麼要推倒妹妹,咘咘說:「我想抱抱她。」
賈靜雯沒有責怪她,而是引導孩子說:「你再一次要抱妹妹怎麼抱?」
最後,兩個女兒都扎進媽媽的懷裡,得到了媽媽愛的擁抱。
結局很圓滿,而網友卻不買帳,差評不斷,有的甚至言語惡毒:
「這麼小就狡辯,越來越愛撒謊了」
「咘咘怎麼變成這個樣子了?長大可就控制不住了」
「孩子很有問題,媽媽的教育方式也不對,以後這孩子好不了」
只是一個3歲的小女孩而已,大眾需要如此苛刻嗎?
咘咘只是單純地吃妹妹的醋了,想要獲得媽媽的關注,她撒謊是在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愛。
孩子都喜歡被人誇讚,得到關愛,當他發現撒謊的內容能換來別人的肯定或實現自己的心愿時,就會不自覺去編造謊言。
與其批評孩子罪大惡極,不如認清隱藏在謊話背後的孩子的內心世界,採取正確的方法去引導他們,才不會讓撒謊發展成性質更惡劣的行為。
04
不刻意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火星情報局》里有一期講到撒謊的話題,歌手張宇給大家講了自己孩子的事情。
孩子想要換手機,就騙父母說手機丟了,張宇夫妻心裡明白是怎麼回事,卻沒有當面揭穿孩子,而是當這事沒發生,繼續正常交流,表示自己一把年紀了,什么小手段都見識過,用言語一步步引導孩子。
結果孩子主動承認錯誤,還因為父母沒有責罵自己變得更聽話了,之後功課也好很多。
張宇夫妻的做法堪稱典範,一開始他們沒有用誘導式的問句問孩子是不是撒謊了,而是用言語暗示自己已經識破了謊言,給孩子思忖說真話留了餘地。
當孩子認錯後他們不再去糾結錯誤本身,而是向後看,這種站在孩子角度給予理解、接納和愛的方式,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孩子便不會再忍心去欺騙父母。
尹建莉老師曾說:很多人習慣把孩子的品行問題歸咎於孩子自身,所以習慣指責孩子,可實際上,孩子的品行習慣是如此依賴父母的教育方式。
其實,孩子的世界很簡單,只要你用心去融化他們的內心,他們就會很開心地跟你站在一起,變得更優秀,當孩子撒謊時,父母不妨試試這樣做:
1.態度和善,允許孩子犯錯,不給孩子定性——父母要抱有一顆平常心,是人都會撒謊,孩子也會犯錯,但這不代表孩子無可救藥。
父母不要過分警覺,也不必過度懲罰和批評孩子,更不要把撒謊上升到人品的高度。
2.理解孩子,教他如何面對,幫助他改正——父母切不可粗暴的指責他們撒謊,避免孩子感到驚惶失措而逃避責任,給予寬容的環境,讓他們將功補過。
要善於和孩子溝通,充分理解其內心的想法,接納不是妥協和放縱,而是要巧妙的讓他意識到錯誤並及時改正,不再次給孩子創造撒謊的機會。
比起毫無意義的口頭教育,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該承擔的責任和及時補救,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辨別力、分析能力等都會慢慢發展起來,撒謊現象自然會消失。
3.以身作則,不吝嗇讚許,及時強化——父母要說話算話,不能像KFC里那位媽媽一樣,孩子承認了錯誤,父母要及時肯定。
孩子需要愛,特別是當他們犯錯後覺得自己不會被愛時,懲罰只能讓孩子覺得,他們受到懲罰是因撒謊被發現,所以他們只會在下次撒謊時更加小心一些。
而在孩子誠實時表示讚賞,並向他們強調這種美德,孩子自然而然會牴觸撒謊,這就是著名的「華盛頓和櫻桃樹」故事,比「狼來了」有效得多,前者是因為說實話而受到讚賞,後者是因為說謊話而遭遇災難。
不懂理解和寬容的家長是不配聽到孩子的真話的。面對孩子的欺騙,我們要做的,不是執著於揪出謊言,而是為他創造一個可以坦白的空間,這種不刻意的教育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孩子對謊言非常敏感,當我們耐心地鼓勵他們,接受他們的錯誤,溫和地糾正及塑造他們個性的時候,他們就會被寧靜溫馨的氛圍所感染,內心充滿了愛。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想擁有一個不撒謊的孩子,就從現在開始讓作為原件的自己再完美一點,我們的「複印件」才能夠更加璀璨和優秀。
願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