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沒手機步行950公里的大爺,他的笑讓6億人淚目了……

2020-06-22     奔波兒灞與灞波兒奔

原標題:那個沒手機步行950公里的大爺,他的笑讓6億人淚目了……

魚丸,

有沒有手機丟失的經歷?

奔奔有過。

毫不誇張地說,像是噩夢一場。

買不了東西,不能乘坐公共運輸。

接不了電話,上班連外賣都點不了。

甚至新買的手機,什麼時候到貨,到哪裡,都難以實時掌控。

總之一句話,寸步難行。

難以想像,如果「沒有手機」成為一個人的日常,那這個人每天的生活會是什麼樣。

最近,就有一位老人,因為沒有手機,被全國人民關注了。

老人來自安徽亳州。

他在從安徽亳州徒步去浙江台州的路上被人偶遇,然後被拍了下來。

他不是什麼徒步旅行愛好者。

此舉實屬無奈。

疫情期間,為方便抗疫,全國推行「健康碼」。

這位老人沒有手機,無法出示健康碼,多次乘車被拒。

因此,他最終只能背著包,帶上生活用品,徒步去浙江。

亳州距離台州近950公里,開車只要10個小時。

但老人卻走了近半個月,還沒到。

對我們來說打開支付寶就能輕鬆獲取的健康碼,對這位老人來說,卻是「徒步900公里」也解決不了的「技術難題」。

他無兒無女,去台州是為了投奔親戚打工維生。

評論都在同情老人。

可這樣的老人,你我身邊,其實比比皆是。

截至2020年3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為8.97億,而這群不能熟練使用智能機的老人,恰恰存在於剩下的近5億人口中。

他們也是被忽略的一群人。

「一機在手,天下我有」的今天,這群老人又是怎麼生活的呢?

我們依賴手機的現代生活有多便捷,他們玩轉不了手機的生活,就有多無助。

滲透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

18年,移動支付推行得如火如荼之際。

人民日報卻曝光了這樣一位老人:

老人在南昌街頭賣烤紅薯。

雖然他的攤子上也有收款二維碼。

他卻還是請求顧客儘量用現金支付,不要掃碼支付。

因為二維碼是他兒子的,兒子給多給少,到時候記帳不清楚很難搞。

或許有人不理解,一個收款二維碼,麻煩點就麻煩點,弄好之後一勞永逸。

但對一個用了一輩子現金的老人來說,這個麻煩,其實是不可估量的。

要有智能機,要會用智能機,這個步驟,要花多長時間?

學會用智能機後,還要有微信或者支付寶帳號,要有銀行卡,要懂轉帳的意義,還要會看收款提醒......

一個賣紅薯的老人,文化程度是否能支撐他完成以上步驟,尚未可知。

更不用說腦力和精力的實現難度。

然而這樣的老人,兩年後的今天,依然存在。

「二維碼」愈發普及,不會掃碼和掃不了碼的人,便愈發舉步維艱。

現在連違章繳費,都需要掃碼付錢。

這位獨自來深圳打工的大媽,違章被扣,交不了錢,一下子急了。

交警只能幫她代繳,繳費完成讓她查看,大媽說自己字都認不全。

她在深圳做洗碗工作,手機里連微信都沒有。

沒有微信,字也認不全的洗碗大媽,似乎跟深圳這座一線城市,格格不入。

換個層面,有文化的老人,其實也沒好到哪裡去。

浙江杭州的李大媽,會用智能機,會用聊天軟體,跟女兒也能無障礙線上溝通。

對於家裡各種新時代產品的應用,上了年紀的李大媽似乎沒有那麼得心應手,只能一遍一遍地問自己的女兒。

為了不給女兒添麻煩,李大媽便把和女兒的聊天記錄列印了出來,貼在家裡各處。

有關於wifi的;

有關於掃地機器人的;

還有關於網上看病挂號的。

從大媽的談吐來看,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但在各種新科技產品面前,依舊手足無措地像個孩子。

讓人看了不免心酸。

跟科技的快速發展比起來,這群老人學得太慢了,走得太慢了。

可很多事情很多人,不會停下來等他們。

疫情期間,鎮江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7路公交車,頻繁出現老年人被拒載的現象。

這群老年人用的都是老年機,不能查看健康碼,於是被乘客趕下了車。

後來有一位固執一點的老爺爺,不肯下車,一段原本20分鐘的路程,卻走了近一個小時。

車上乘客急了,直接驅趕他。

還說,「趕緊下去」「再不下車,就報警」。

這件事,奔奔不想責怪任何人,因為大家都有各自的立場。

只是看到「被乘客一個一個趕下去」這句話的時候,心裡很觸動。

「用老年機」不是原罪,但「不會用智能機」卻切切實實地,降低了老人們的生活質量。

他們享受不了網購的便利;

外出吃飯,掃碼點單的店,他們也無福消受;

所有需要線上操作認證的事情,也都為他們帶來了新的麻煩跟門檻。

各地在欣喜慶祝紙質、原始生活方式完全消失的同時。

他們的著急,沒人看見。

截至2020年3月,50歲及以上網民群體占比只有16.9%。

來源:騰訊科技

而與之相反的是:

2020年初,微信官方宣布,使用微信支付人數超一億;

支付寶最近一次公布的是,全球使用人數超12億。

不會用智能機的老年人們,只能繼續在新聞中以另類方式出現嗎?

疫情期間,奔奔還聽過一個「李持忠與500個老人的故事」:

李持忠是嘉興南湖區公安分局南湖派出所楓楊社區的一名民警。

2月中旬,嘉興健康碼上線,不少老人卻因為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無法出示健康碼。

李持忠便親手製作了500份特別的「胸卡」,將小區發的通行證放進去讓老人們掛在胸前,方便大家進出。

李持忠幫助的老人中,有不少八九十歲高齡的。

他們不是不想跟著時代往前走,而是真的無能為力了。

對於這些活了一輩子的老人們來說,這樣的科技進步,其實是倒退了。

但面對這樣的不舒適,他們中歇斯底里的是少數,我們看到更多的是無聲的妥協。

那個徒步了半個月去浙江的老人是。

那個不會線上交罰款,卻還是堅持將錢還給交警的深圳大媽是;

沒有李持忠,那500位不會被看到的老人也是。

來源知乎

讓他們向科技發展妥協,是否早已違背了「科技以人為本」的初衷?

我們總是被那些宏大的社會命題所感動,也別忘了身邊這些無法被聽到的哭聲。

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還有人,在無奈地多走彎路。

來源知乎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問題,

文中圖片行為存在危險

請勿模仿

公號轉載請後台回復【轉載】看須知

電鰻電電鰻電鰻會不會被電鰻電死?

請讓他們慢慢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QSD3XIBnkjnB-0zzm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