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說什麼孩子都不聽?不妨試試這招

2019-09-20     梓皓育兒堂

在生活中,有一種特別常見的現象:那就是父母對孩子不斷地叮囑提醒。尤其是一到放假,那基本上算是就「亂成一鍋粥」啦!

比如:

今天作業寫了嗎?

怎麼還在看電視啊?

都幾點了一直不睡覺?

多多吃飯!少吃點零食!

...........



可是苦心關懷的背後,換來的似乎是孩子越來越不聽話.....

那麼,到底該怎麼辦呢?孩子怎樣才願意聽話、改正不好的行為呢?今天教你幾招!

幾大方法讓您輕鬆應對

一天內批評不要超過兩次

第一次挨批評時,孩子一般不會感到厭煩,而是會有些愧疚、自己也會反省,其實這個時候已經達到了「批評教育」的效果。

但是第二次批評,孩子就會感到厭煩,不過程度還是比較輕的,但如果在一天內對此「挨批評」,厭煩的心理就會迅速增加,最後演變成反抗。

所以,一天之內批評孩子不要超過兩次,不管是針對同一件事還是不同的事。可以選擇換種方式進行教育,這樣孩子才不會增加厭煩心理。

批評時一定要要就事論事

批評孩子時不要「東拉西扯」,不要把孩子以前做的錯事都翻出來。生活中有不少家長會把對孩子各方面的不滿一併發泄出來,比如:「都說了不要這樣弄,為什麼還是不聽?怎麼把衣服弄得這麼髒?幹什麼都得催等等!」

要求過多、過高,會讓孩子覺得:反正你也不能把我怎麼樣,養成「慣性心理」

因此,作為家長最好直接面對當下問題,就事論事。

儘量用正確的表揚代替批評

要求孩子一天之內改掉一個甚至幾個壞習慣是不可能的,如果在孩子改正的過程中,家長採取「錯了就得挨說」的習慣,只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

其實,有時候表揚更管用,適當地寬容對待孩子,孩子比以前進步一點了,可以給孩子一個掌聲、一句鼓勵的話、甚至一個大拇指。

禁止使用「別人家的孩子」此類的話

很多家長犯錯以後,習慣用別人家的孩子來做比較,比如:「你看看張阿姨家的東東,人家怎麼就不像你這樣?」這樣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其實不妨讓孩子體驗由於自己的錯誤造成的後果,比如:孩子頻繁弄髒衣服、弄壞玩具,可以試著告訴他,下次再這樣的話,就不會得到新的想要的玩具了。其實對於孩子來說,能夠意識到,是因為自己不珍惜玩具,隨意玩耍,才沒有了自己想要的玩具。這個期間,家長不要易怒哦!



其實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孩子承擔的,家長儘量不要過多參與。既然孩子做錯事就要受到相應的懲罰,久而久之也會改變自己的行為。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自己長大,在孩子的成長曆程中,作為家長的提醒教育沒有效果時,不妨試試讓孩子自己學會「吃一塹長一智」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NhNTG0BJleJMoPMe2w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