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是南唐最後一位國君,也是古典詩詞史上一位「千古詞帝」。李煜的詞,以亡國降宋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後期詞多反映亡國之痛,哀婉淒涼,如千古名篇《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而前期詞雖然沒有脫離花間派綺麗柔靡的習氣,但也有部分詞在人物、場景的描寫上有了較大的藝術概括力量,流露出沉重的哀愁,如《清平樂·別來春半》。
公元971年秋,李煜派弟弟李從善前去宋朝進貢,不料卻被扣留在汴京。當李煜得知弟弟被扣留的消息後,便請求宋太祖讓弟弟回國,但始終未獲允許。《清平樂·別來春半》便是李煜在弟弟入宋的第二年春天,為思念弟弟而作的一首詞。眾所周知,文人自古就有傷春悲秋的傳統。李煜這首詞就是一首含有沉重哀愁的傷春之作。
《清平樂·別來春半》
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
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詞的開篇兩句「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李煜便寫出了自己的懷人念遠、憂思難禁之情。它的字面意思是說,自我倆分別以來,春天已經過去了一半,映入眼帘的春色讓我柔腸寸斷。從詞意來看,李煜開篇就直抒胸臆,道出鬱抑於心的離愁別恨。這裡的「別」字,既是起意,也是點題。「春半」,則表明它是一首傷春之作。
而「柔腸斷」,更是單刀直入,扣人心弦,它直接表露了李煜思念弟弟的沉重哀愁。從某方面來看,僅開篇兩句,其實就已經概括了全詞的內容。另外,這裡值得深思的一點是,懷人之愁,人人皆有,但像李煜這樣身為一國之君,卻要思念弟弟不得歸的離愁別恨卻少有。因為除了親情的因素外,還有兩國的政治原因在其中。所以相對於尋常離愁別緒來說,李煜的要更為沉重。
緊接著兩句「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則是李煜對春色的具體描寫。即台階下飄落的白梅花,就如同雪片一樣零亂。把落到身上的梅花拂去了,卻瞬間又落了滿身。從寫景來看,同是春色,早春、初春就要明朗鮮明的多,而晚春卻只剩下了淒涼。當然,這與李煜的心境息息相關。此刻的李煜無疑是飽含著無奈,同時又有企盼和思念的複雜情緒在其中。
下片起始兩句「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便是李煜對前面無奈、企盼、思念等複雜情緒的展開描寫。它的意思是說,鴻雁已經飛回,卻沒有帶回來任何你回歸的消息,路途遙遠,恐怕你要回來的夢也難形成。「音信無憑」,說明李煜從思念,逐漸變成了擔憂。
至於這裡李煜提到的「夢」,是因為古人認為人們在夢境中是能相通的。但「路遙」二字,卻將弟弟從夢中歸來的機會也阻隔了。這無疑令思念心切的李煜更加的愁苦。其實這裡詞人說他弟弟歸路夢難成,反過來也就是他自己的去路夢也難成。就在這樣一個「路遙歸夢難成」的情景中,李煜說出了他的感慨,「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也就是說,我無論走得多麼遠,心中的離愁別緒就像那無邊無際、滋生不已的春草一樣,始終無法擺脫。可見一個生動的比喻,就給人一種離恨無窮無盡、有增無減的感覺。這就是李煜高超的遣詞造句能力,讀起來也更顯意味深長。試想一下,生活中的我們,是不是也會有這種感覺呢?只是我們沒有李煜深沉罷了。
綜觀李煜這首詞,無疑句句發自肺腑,讀後扣人心弦。尤其是李煜在「音信無憑」和「歸夢難成」後,所發出的無邊無際的離愁別緒,最為感人,也最為柔腸寸斷。總的來說,這首詞不失為一首寫景懷人的佳作。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NSALG8BMH2_cNUgbgY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