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爸爸媽媽發現孩子有一個「特殊」的愛好——喜歡收藏廢舊物品,當寶貝一樣玩。有的時候這種狀況讓家長非常頭疼,因為擔心衛生問題。但是,您了解孩子為何有這一偏好嗎?
前幾天,趁著雙休日,媽媽想把家裡徹底整理一下。只要翻出沒用的東西,她就會順手扔在客廳的地上,全部收拾好後再一併處理。
可是,就在媽媽打算再收拾這些廢棄物品時,卻發現被剛滿4歲的兒子濤濤偷偷地轉移到自己的房間收藏了起來。
於是,媽媽好奇地拉開兒子房間的儲物抽屜,竟然是滿滿一抽屜的「垃圾」:糖紙、塑料空瓶、牙膏盒、易拉罐,還有破損的包裝紙、五顏六色的吸管……看到眼前這一幕,媽媽頓時目瞪口呆。
這些東西多髒啊,孩子怎麼能把它們放在抽屜里呢?沒經兒子同意,媽媽就急切地要清理這些雜物,但是濤濤立即大叫著撲上來,這也不肯丟,那也不能扔。媽媽看到孩子這樣,簡直是哭笑不得,「我家孩子可真是一個『破爛王』!」
媽媽想到早在濤濤兩三歲的時候,就喜歡把這些廢舊物品當寶貝一樣玩。
有一次,濤濤在小區花園裡玩,玩著玩著,突然開心地跑向媽媽身邊,並大喊著:「媽媽,媽媽,你看,我找到了一個寶貝!」
媽媽很認真地看著兒子手裡拿的「寶貝」,令她吃驚的是,竟然是一個髒瓶蓋。
媽媽見了,語氣嚴肅地對濤濤說:「這個東西非常髒,而且還有一點兒『異味』,我們不玩它,把它丟掉,你說好不好?」但是,濤濤正玩得不亦樂乎,哪裡肯聽媽媽的話呢?
後來,濤濤經常撿回一些「寶貝」,像石頭、沙子、樹葉、瓶瓶罐罐什麼的,然而,這些「寶貝」在大人眼裡就是十足的「破爛兒」。
其實,不只是濤濤愛收集一些廢舊物品,在生活中,很多孩子都喜歡收集各種廢舊物品作為自己的玩具。相信大多數家長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帶孩子出去玩時,經常會發現他們對地上的一些東西特別感興趣,往往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撿起來再說,對此,家長的第一反應往往是「那些東西太髒了,不能玩,趕快扔掉」,但孩子就是不願意扔掉。
不可否認,父母因為顧慮這些髒東西不衛生而擔憂孩子的身體健康,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孩子之所以把這些「破爛」當作「寶貝」,也是有他的道理的。那麼,為何孩子喜歡這些「破爛」呢?
1.「髒東西」是孩子最好的自然玩具
這些「髒東西」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我們的生命,也源於大自然。所以,孩子出於本能自然需要沙子、石頭、泥土這些「髒東西」。可以說,這些「髒東西」與孩子有一種不解之緣,他們天生就喜歡親近,把它們當作自然的玩具來玩。
2.孩子眼裡的物品沒有貴賤之分
在孩子的眼裡,物品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喜歡與不喜歡的區別。那些大人眼裡的「破爛」在孩子眼裡可能就是好玩的、有用的東西,而且很多時候,這些「寶貝」甚至比買來的高級玩具更能激發孩子探究與活動的興趣,擺弄起來也更有樂趣。
玩「髒東西」對孩子是有好處的。
1.玩「髒東西」是孩子創造力發展的需要
孩子眼裡的「髒東西」有利於孩子智商的發展,尤其有利於孩子創造力的發展。因為孩子的思維與成人的是不一樣的,孩子是通過遊戲、玩耍來鍛鍊思維和創造力的。所以,孩子玩「髒東西」的時候,也是在調動大腦的思維。
2.玩「髒東西」是孩子認知自然的需要
從孩子的成長特點來看,他們是通過遊戲、玩耍來認知事物的。而且孩子在玩這些成人眼裡的「破爛」時,也是他們親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好機會。所以,孩子經常玩這些來自大自然的「髒東西」可以增強他們對自然的感知力。
1.家長要有同理心
看到孩子玩「髒東西」或是鄭重守護自己的「寶貝」時,家長不要動不動就把孩子撿到的「寶貝」扔掉,也不要武斷地禁止孩子玩,而是應該認可孩子的這種行為。要知道,現在的孩子,尤其是那些住在都市高層公寓里的孩子,既不能上樹掏鳥,又不能下河摸魚,對於孩子的這種單調生活,家長更應該理解。而且另一方面,幼年時期頻繁地被限制和否定,對孩子的心理發育也是非常不利的,而且還會無情地扼殺孩子對生活的熱愛,對世界的探求。
2.保證「髒東西」對孩子安全無害
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生活經驗不豐富,不能準確識別物品的安全隱患,所以,家長要為孩子把關,確保他收集的物品安全無害。與此同時,家長還要在肯定孩子收集熱情的前提下,提示孩子某些物品該如何正確使用。比如,塑料袋不能套在頭上,以防窒息;小顆粒不能塞進嘴裡,以防異物入體等。
3.陪伴孩子遊戲
孩子整理「破爛」並玩這些東西時,如果家長也能參與其中,不僅能使樂趣大增,親子感情也會隨之升溫。比如,孩子搜集了各種各樣的樹葉以後,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各種樹葉分類貼到一個專門的本子上,並引導孩子命名,由父母來書寫。
4.引領孩子探索
很多孩子面對收集來的「破爛」,可能也玩不出名堂,這時候,家長就要多點撥,多指引。比如,孩子搜集了一堆牙膏盒、香皂盒,可能除了在裡面裝些小東西搖晃外,就再也玩不出什麼花樣來了。這時家長可以啟發孩子,牙膏盒和身邊的哪些東西相似,可以用來做什麼。通過啟發和引導,讓孩子把兩支牙膏盒粘在一起,可以製作望遠鏡,把三四支大小不同的牙膏盒貼在一起,可以製作筆筒……這種遊戲可以讓孩子多動腦思考,多動手嘗試,體驗「變廢為寶」的樂趣。
5.積極暗示孩子,不要用消極的命令
多數父母一看見小孩子玩骯髒的東西,就本能地把它奪過來,而且還要罵孩子,甚至於還要打他。其結果,小孩子改過的少而怨恨父母的多;即使不怨恨父母,至少也要有一點兒不喜歡父母了。因此,應用積極的暗示,不應用消極的命令。此外,家長還要盡己所能經常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給孩子充分的接觸自然和探索自然的機會。毫無疑問,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極為有利的。
編輯/紅劍 文/含含媽咪
作者:含含媽咪
出品:竹石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
含含媽咪,資深出版人,是一位在工作之餘喜歡閱讀兒童心理學、教育學、哲學和文學等各類書籍的家庭教育工作者。她研習了國內外大量教育理論,並運用於實踐中,不僅給予孩子智慧的頭腦,更給予孩子獨立的人格和快樂的童年。她是孩子的知心朋友,是讀者的良師益友,目前致力於創作幫助中國父母科學培育優秀、積極、健康孩子的家教讀物。
《母子健康》雜誌創刊於1992年,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管,中日友好醫院主辦。透過嚴謹而感性的編輯團隊,專業並權威的專家顧問,以健康第一的理念,為中國女性提供專業的婦產、兒科等方面的指導及保健,提供全方位的育兒健康新知,關注身心協調發展,將醫學常識融入實際生活,與父母一起共創和諧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