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坑古鎮,位於福建省南平市順昌縣,新石器時期就有人居住,距今約七千年。「三國」東吳永安三年,有鄉之建制,距今1700多年,2010年,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榮譽稱號。
元坑古鎮文化開發早,唐懿宗年間就有書齋、後晉年間就辦書院,自古崇文重教,文風熾盛,人才輩出,是順昌神童的故鄉,最高官職武威王、吏部尚書;這裡是古民居富集區。風景區內有158座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其中十多座是大夫的故居,還有兩座是總兵府;這裡是古宗祠博覽園,原有20多座明清時期的古宗祠,至今尚存門樓高大、雄偉壯觀、雕飾精湛,保護較好的古宗祠七座;還有許多的古井、古道、古橋、古廟、古碑、古匾、古閣、古亭且每一個古建築都有一個精彩的歷史典故,其中都蘊含許多現今教科書中無法找到的歷史知識。
據《順昌縣誌》記載"先有'漠布(現謨武)'才有'順昌'",金溪貫穿元坑境內,明、清時期是入閩的重要水運通道之一,繁忙的水上運輸使元坑成為當時商貿中心,出現了福豐村的"朱百萬"、蛟溪村的"陳百萬"、槎溪村的"張廣擁"以及秀水村的"吳百萬"和"張百萬"等大批富賈,他們大興土木,留下了大批豪宅,他們的後人為紀念先祖把它們改成祠堂。僅現存祠堂就有吳氏、蔡氏、朱氏、張氏、鄧氏、陳氏、葉氏等祠堂,其中占地面積最大、約5000平方米的蕭氏祠堂在建國初期改建為鎮、區辦公所在後,迄今僅遺留祠堂大門。如今保存較完好的大祠堂有九村的蔡氏、朱氏祠堂和秀水村的吳氏祠堂,這些祠堂大都建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蔡氏宗祠位於元坑鎮九村。據《蔡氏族譜》記載,該祠建於清代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是座精美的古建築,為磚木結構。內分戲樓、迴廊(包括天井,面積12×12米),後堂(面積12×14米)三個主要部分組成。祠堂大門建築宏偉,牆上有各種磚雕人物、書畫、動植物,形象逼真,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紅樓位於前廳,"文化大革命"初期,戲樓兩邊迴廊建築當作"四舊"拆毀。後堂為蔡姓人祭祀祖先的地方,保存較完整,主體建築高約7米,中堂單檐兩邊各有兩間廂房(上下層),地面為錯縫鋪砌正方形青磚。建築初期,元坑區公所設此一年。
吳氏宗祠在元坑鎮秀水村。據《吳氏族譜》記載,始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該祠為土木結構,內建築分戲樓、迴廊(兩邊迴廊,中間天井、後堂三部分,戲台已拆除。迴廊寬1.74米,天井進深7.15米。後堂建築面積為10.4×9.6米,高約6.4米。建築底部均鋪砌青磚;梁、柱等物件均為杉木。部分構件雕刻精美典雅的動植物、文房四寶、書籍和人物圖案。中廳四大柱每根直徑40厘米。後堂現今仍供奉吳姓先賢延陵王季扎、三讓王泰伯、唐司馬佩公三幅祖先畫像。1984年,吳姓集資修繕,設文化室,作為秀水村民娛樂場所。
這些祠堂主體建築多置殿後,為幾組並列的四進院落,門樓梁架雕飾精美,穿斗月梁造形多樣,椽板上鋪設望磚,布局風格簡潔明朗。祠堂門樓多以磚雕為主,體現了當時名門宅第的風範,這種磚雕技藝與當時浙、皖一帶的徽州民宅基本相似,民間早已失傳。保存較好的蔡氏宗祠,由磚木結構組成,內分戲樓、迴廊、後堂等3個主要部分。祠堂大門建築宏偉,牆上有各種磚雕人物、書畫、動植物,形象逼真,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戲樓位於前廳,"文化大革命"初期,戲樓兩邊迴廊被當作"四舊"拆毀。後堂為蔡氏族人祭祀祖先的地方,保存較為完好,主體建築高約7米,中堂單檐兩邊各有上下層兩間廂房,地面為錯縫鋪砌正方形青磚。進得祠堂,看得見的構件幾乎都施以雕刻或者彩繪,其圖案組合大量採用諧音、暗喻、象徵等手法,匠心獨具地表現宅主求平安發財、福祿功名的美好願望。
陳氏舊宅俗稱三大棟。坐落在我鎮東郊村東面,坐北朝南,東本橫向並列四大建築,均為四進庭院,整個建築群占地面積約2866.72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335.42平方米,據說該建築群用三年時間始建完成,具有地方建築特色,是順昌第一大清代古建築群。
肖氏舊宅俗稱三大棟。坐落在我鎮福豐村中央,坐東南朝西北,橫向並列三大建築,均為六進庭院,整個建築群占地面積2019.54平方米,建築面積1880.61平方米。該建築保留著清代建築風格和地方建築特色,是順昌第二大清代古建築群。
陳氏與肖氏均世家大族,其建築群均具有建築規模大、技術高、布局合理的特色。廖氏舊宅該建築位於謨武游酢弄(長興巷),坐東朝西,三進庭院,是廖氏祖宅,屬清代建築。謨武文苑舊宅 坐落在謨武游酢弄(長興巷),三進庭院,座西朝東,建築面積約473.99 平方米,該建築從1990年改建為謨武文苑。
登雲橋又稱雲衢橋。是清代石拱廊屋橋,該橋坐落在元坑鎮通往曲村村公路邊,始建於元至正年間(1331),明正德六年(1511)橋重建,後經幾次大修繕。
紅星橋又稱槎溪橋,始建於明清時期,是井疊式木樑廊屋橋,屬木石結構的橋樑,是在石橋墩面用圓木井式平鋪疊澀,再平放梁木,在橋面上蓋廊屋。
福豐基督教堂坐落於福豐村中央,是一座中西結合的磚木結構建築,坐南朝北,據鐘樓門沿上碑刻記載,該建築始建於1914年,由賴安利牧師主持修建,主要是紀念姚馬利來牧師而建的,碑首豎刻"真神堂",應是教堂的本名,教堂總建築面積171.87平方米,該教堂保存完整,是一座集中西建築風格的近代典型建築。
謨武基督教堂 坐落在謨武村中街東面,是一座中西結合的磚木結構建築,據94年版縣誌記載,該建築始建於民國十年,即1921年,建築面積135.95平方米。
'德耀喬松'壽匾該鎦金壽匾是清代名臣,書法家劉墉為元坑鎮陳氏先祖陳瑚五十大壽所題贈的,存於秀水村陳星光家中。現已引起文物界、書法界的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G_Df28BMH2_cNUgQkz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