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第二屆江南文脈論壇「尚德江南:道德發展與城市文明」分論壇暨長三角全國文明城市(區)文化交流研討會在無錫舉行。主題是「道德發展與城市文明」。
中共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燕文出席分論壇並作主旨演講。以下為全文。
圖自荔枝新聞
讓道德之光輝映城市文明
中共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王燕文
(2019年10月30日)
各位專家,同志們,朋友們:
今天,第二屆江南文脈論壇在全國文明城市無錫舉辦,來自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者和道德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參加「尚德江南:道德發展與城市文明」分論壇暨長三角全國文明城市(區)文化交流研討會,我謹代表江蘇省委、省政府和省文明委,對研討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對各位參會代表致以誠摯的歡迎!
2018年11月5日,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今年7月,經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明確了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定位。今天的長三角地區與歷史上的江南有著諸多交集。在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的背景下,我們以「尚德江南:道德發展與城市文明」為主題進行研討,深入挖掘江南文化所蘊含的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人文精神,共同謀劃新時代長三角地區思想道德建設和文明城市建設,推動一市三省在更高起點和更深層次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交流合作,促進公民道德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進一步提升,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努力從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積累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延續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璀璨奪目的江南文化、厚重悠長的江南文脈,是中華文明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篇章,尤應值得我們珍視和傳揚。
江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從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等文明曙光的出現,到吳、楚、越等政治與文化實體的形成,這裡為上古華夏文明注入了南方的生機和活力。
江南是中華文化的傳承復興地,伴隨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數度南移,這裡多次承載中華文化復興之重任,既存亡續絕又融合創新,宋元以後尤以明清時期繁榮之至。
江南是南北文化的貫通樞紐地,自吳王夫差開鑿邗溝,這裡就以水為介積極融入華夏文化的核心,大運河的開鑿和整修,串聯起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形成具有世界影響的中華文化大格局。
江南是美好生活的詩意棲居地,自古人人盡說江南好,風景如畫的湖光山色,才子佳人的美麗故事,精緻典雅的市井、園林、美食、工藝等,無不令人陶醉。
江南文化博大精深、意蘊豐厚,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熔鑄出以德為尚的重要特質。早在殷商時代後期,周太王之子太伯南來吳地,用先進的技術推動經濟發展,更以禮樂文化施行教化,江南文化尚德之傳統由此發軔。吳太伯的活動早於西周盛世百年之久,孔子謂其「至德」「民無得而稱焉」。孔子提煉出仁、義、禮、智、信等中華傳統美德的基本範疇,而商周之交江南社會的道德教化實踐正是其重要的思想來源。其後,江南文化與其他文化不斷融合會通,將尚德傳統不斷發揚光大,為區域經濟繁榮、社會進步提供了強大的內生動力。
江南的尚德傳統,就其文化精神來說,最為突出的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注重道與器的統一。江南經濟社會的繁榮,既源於其得天獨厚的資源和區位優勢,更離不開民生日用實學的發展。以清代為例,從顧炎武撰著《天下郡國利病書》、顧祖禹撰著《讀史方輿紀要》,到阮元聯絡江浙學人編著《疇人傳》,以及眾多學者悉心研究算學、農學、水地之學,體現了江南學者學以致用的群體意識。他們普遍認為,道不離器,離開「器」而空談「道」,也就偏離了儒家的大道。
其二、崇尚先道義後功利。「三讓其國」的季子,厚愛其民的吳王闔閭,功成而不居、聚財而不守的范蠡,懸壺濟世的華佗,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江南重德、重情、重義、重信的價值理念。賢明的江南士大夫歷來注意恰當處理義利關係。據《漢書》記載,董仲舒任江都國相,勸諫易王劉非,說:「夫仁人者,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告誡他要正義明道,不謀非分功利,對穩定東南地區發揮了重要作用。後來,這兩句話成為正確處理義利關係的格言而產生深遠影響。
其三、富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提出:「天下興亡,匹夫匹婦與有責焉。」在歷史上,每當華夏民族處於危急存亡的嚴峻關口,江南士民總是表現出堅強不屈的英勇精神,書寫了大量可歌可泣的篇章。南宋時期岳飛「精忠報國」,矢志不渝;宋元之交李庭芝、姜才從容成仁,明清之交史可法堅守揚州,嘉定士民頑強抗清而遭「三屠」之禍,都是典型例證。晚明東林黨人以氣節相勉勵,與統治階層的腐朽勢力作不妥協的鬥爭,體現了江南清流士大夫追求政治清明的正義訴求。
尚德江南生生不息,如今崇德向善更是長三角地區城市的鮮明標識。在這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沃土上,鍾揚、趙亞夫、姚玉峰、葉連平等一大批全國「時代楷模」、道德模範持續湧現,閔行修齊講堂、常州道德講堂、雙桂坊誠信美食街、義烏國際商貿城、馬鞍山公益善食館等道德建設重大典型產生全國影響,「禮樂嘉定」「厚德金山」「志願南京」「大愛鎮江」「尚德無錫」「信義金華」「有禮衢州」和「小城大愛淮北」等成為靚麗的城市品牌。
近年來,上海市紮實推進市民修身行動,江蘇省著力構築道德風尚建設高地,浙江省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八大行動」,安徽省大力實施「好人成名人」工程,有力推動了長三角文明城市建設。目前,長三角地區文明城市密度最高,有48個全國文明城市(區)、59個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區),已成為有顯示度和感受度的文明之地。
實踐告訴我們,城市的文明只有通過公民的高尚道德素養來熔鑄,才會煥發恆久的生命力。擁有尚德江南的深厚底蘊和文明培育的堅實基礎,長三角城市應當以貫徹《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重要契機,以一體化高質量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群為努力方向,在更高起點上推動道德發展與文明建設相得益彰。
1
要致力於深化道德教育引導,讓城市建設更有靈魂
如果說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鑄就的是城市的「筋骨」,那麼道德建設塑造的則是城市的「靈魂」。德性始於教化,道德品質的形成、道德風尚的培育,離不開道德教育引導。
我們應當持續深化道德教育引導,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人們共同價值追求,以此建構道德規範、強化道德認同、指引道德實踐,引導人們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堅持以禮敬自豪的態度對待中華優秀道德傳統,挖掘和運用文化經典、歷史遺存、文物古蹟承載的豐厚道德資源,尤其是挖掘好、利用好豐富的江南倫理文化資源,推動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化。
堅持以開闊的視野學習國外「責任公民」教育、信用制度建設、契約精神培育等有效做法,借鑑而不簡單照搬和模仿,努力將國外成熟的道德教育理論和實踐經驗中國化。
堅持培育誠信、開放、包容的江南都市精神特質,大力選樹和學習道德先進典型,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促進人們涵養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2
要致力於推動道德實踐養成,讓城市生活更有溫度
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文明城市創建是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的龍頭工程,也是推進道德建設的有力抓手。
我們應當突出塑造城市之德,精心設計各類生動活潑的載體,推動創建工作更具人文精神和情感關懷,讓市民文明有禮、人際關係和諧、公共秩序井然、社會風尚良好成為文明城市的顯著標識。
注重將誠信建設、學雷鋒志願服務、弘揚時代新風行動、網絡文明建設等有機融入創建工作,加強文明素養、文明習慣、文明風尚等軟環境建設,引導人們在參與創建中提升思想覺悟和道德境界。
注重培育新型道德生活方式,引導人們崇善、趨善、學善、行善、揚善,常發善心,多做公益,在全社會不斷放大向善的力量。
注重打造更多像道德講堂一樣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道德教育實踐載體,引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踐行道德規範,讓道德的暖流浸潤城市的每個角落。
3
要致力於健全道德約束機制,讓城市治理更有規則
道德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是長期而艱巨的過程,只有建立起長效的約束管理機制,才能夯實道德發展和文明城市創建的根基。
我們應當進一步發揮法治對道德建設的保障和促進作用,把道德導向貫穿法治建設全過程。各類創建測評體系,各行各業的規章制度,市民公約、村規民約、學生守則等行為準則,從設計制定到實施執行、修訂完善,都應充分體現道德要求,符合人們的道德期待,實現政策目標和道德導向的有機統一。
同時,注重綜合施策、標本兼治,運用經濟、法律、行政和社會管理、輿論監督等各種手段,有力懲治失德敗德、突破道德底線的行為。
4
要致力於加強道德發展研究,讓城市文明更有方向
社會實踐活動需要正確理論的指導,理論對規律的揭示越深刻,對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引領作用就越顯著。
我們應當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和智庫的作用,加強對道德發展前瞻性、趨勢性問題的研究,特別是針對價值共識與價值多元如何保持張力、道義取向與功利取向如何有效平衡、道德認知與道德踐行如何統一、德治與法治如何協調、網絡道德與現實道德如何良性互動等道德領域存在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深入進行理性思考、調查研究、對策探求,為創建長三角文明城市群提供更多有價值的決策參考,為新時代道德建設貢獻更多的長三角智慧、長三角方案。
奮進新時代,書寫新征程。長江三角洲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也應該是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示範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先行區。讓我們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共同推動江南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深化道德發展和城市文明建設的交流合作,以公民道德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持續提升,為新時代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由「群眾雜誌」微信公眾號整理編髮,講話來自第二屆江南文脈論壇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