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必清除這七種害群之馬,讓好人先富起來

2019-07-25     大朴國學

昨天開始寫這篇稿子之前,正好一個朋友找我聊他這幾年的管理心得。

他的結論總結下來,就是要專注、專注、再專注,管人、管細節。

有不少朋友多了《道德經》和一些老師的解讀,非常贊同無為而治

但是,一旦做起來的時候,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自己一撒手什麼都亂了,一團糟,放羊式的管理導致的結果就是,誰也不幹活,老闆自己還戴著無為而治的帽子自以為是。

這不是真正的無為而治,只是放羊式的管理,要實現無為而治要有重要的前提,《管子》中講的很明確。

我一直在講《管子》,管子也把領導者和管理者的最佳狀態總結為:

無為而治要,勢至重而身至逸。

很多朋友很嚮往這種狀態,就是自己可以隨時離開,而企業又可以井井有條、有序發展。大家比較嚮往的是無為身至逸,而忽略了兩個重要的前提:治要勢至重

首先我們要明確無為,無為不是什麼也不幹,而是要順道而為,簡單點說,就是做好你應該做的,作為企業家、管理者,就是做好你這個崗位該做的,而不是過多的插手員工具體的事務性的工作,甚至有些人越俎代庖,直接代勞。

而企業家和管理者首先要做的就是管方向,往大了說是戰略,往小了說是別走錯路、跑偏了,再就是要建立和維護好機制,這個機制一個是解決人的問題,知人善任,更為重要的是利益分配的機制,我一直說,管理就是利益分配的藝術,所有的管理工具都是建立在人性的趨利避害的心理基礎上的。我們的企業文化、獎懲制度等等,其實也都是要確保賞罰分明、公平公正的確保利益按照相應的機制進行分配。

管住了方向、管住了人(這裡更多的是知人善任,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管好利益分配的機制,剩下的才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理解的無為,就是管住自己的手,別忍不住到處亂插手。這也是治要,身至逸,但是思考、觀察必須一直保持。關於勢,前邊的文章里講過很多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看一下,今天就不重點講了,勢是實現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工具之一。

我們今天先來看一段故事,可能很多朋友會覺得有爭議,這個也和「」有關。



《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一曰:太公望東封於齊。海上有賢者狂矞,太公望聞之,往請焉,三卻馬於門而狂矞不報見也,太公望誅之。當是時也,周公旦在魯,馳往止之;比至,已誅之矣。周公旦曰:狂矞,天下賢者也,夫子何為誅之?」太公望曰:「狂矞也議不臣天子,不友諸候,吾恐其亂法易教也,故以為首誅。今有馬於此,形容似驥也,然驅之不往,引之不前,雖臧獲不託足於其軫也。」

這個故事是說,姜太公剛被封到齊國的時候。東海邊有個賢士叫狂禖,姜太公聽說後,前去登門求見,三次在門前停下馬車,狂禖都不答應見面。

姜太公將要處死他。這個時候呢,周公旦在魯國,駕車前去制止。等趕到齊地,姜太公已殺了狂棋。周公旦說:「狂禖是天下的賢士,您為什麼要殺他?」姜太公說:「狂禖主張不臣服天子,不交結諸侯,我伯他擾亂法度改變教令,所以拿他作第一個問斬的對象。假如有一匹馬在這裡,樣子很像良馬,但是趕了它不走動,拉了它不前進,即使是奴僕也不會把腳力寄托在它拉的車子。」

為什麼我上邊說這裡會有爭議呢?主要是姜太公這裡的做法,就是不能為我所用,就要幹掉。很多人會對此很不舒服,不過我這裡不想過多的討論這個問題,大家可以自己思考。我用《孫子兵法》里的一段做個註解吧,很多人讀《孫子兵法》第一個字就讀錯了,很多人把計理解成了奇謀妙計的計,而這裡是計算和籌劃,接著讀錯的第二個地方就是,五事七計中的第一事,也就是道、天、地、將、法里的。我們很容易理解成道德的道,合乎大道的道,但是這裡的本意是,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理解成道德的道,或者是大道的道,也可以,但是這裡的本意就是上下同欲。有時候有些戰爭、爭端是有明確的正義和不正義之分的,但是有時候為什麼明顯屬於不正義的一方反而獲得了勝利呢?就是他們能夠上下同欲。這裡也必須說明的是,這種勝利很可能只是暫時的,不正義和不道德的終將會失敗。

希望這裡的一段有利於大家理解為什麼姜太公會這麼做。



《管子》里講:明王之務,在於強本事,去無用。當然,這裡的強本事,去無用是指要重視發展農業,把奢侈品那些無用的東西去除掉。

先把本意放下,對我們的啟發應該更多。說到底,管理就是一個去除無用的過程。管理的目的是實現成長,管理的目標是實現增長。去除無用,就是要去除掉無用的人,無用的流程,無用的業務,從而實現聚焦,提升合力的過程。也就是我朋友開頭說的專注、專注、再專注,管人、管細節的問題。

我們接著再來分享一段《六韜·文韜·上賢》的內容,這一段就是講的組織、企業中的七種害群之馬。

「七害者:一曰,無智略權謀,而以重賞尊爵之故,強勇輕戰,僥倖於外,王者慎勿使為將。二曰,有名無實,出入異言,掩善揚惡,進退為巧,王者慎勿與謀。三曰,朴其身躬,惡其衣服,語無為以求名,言無欲以求利,此偽人也,王者慎勿近。四曰,奇其冠帶,偉其衣服,博聞辯辭,虛論高議,以為容美,窮居靜處,而誹時俗,此奸人也,王者慎勿寵。五曰,讒佞苟得,以求官爵,果敢輕死,以貪祿秩,不圖大事,得利而動,以高談虛論,說於人主,王者慎勿使。六曰,為雕文刻鏤,技巧華飾,而傷農事,王者必禁之。七曰,偽方異技,巫蠱左道,不祥之言,幻惑良民,王者必止之。 

簡單的翻譯一下:

一、沒有智略權謀,為了獲得重賞高官,而恃勇強橫,輕率赴戰,企求僥倖之功的,君主切勿讓這種人擔任將帥。

作為重要的業務負責人,沒有智略權謀,做事輕率、魯莽,空有所謂的「勇」,那只會把事搞砸。

二、徒有虛名而無實才,言語不一,掩人之善,揚人之惡,到處鑽營取巧的,君主必須慎重,切勿同這種人共謀大事;

這種人在任何組織、機構、企業里都普遍存在,判斷的依據其實很簡單,就是持續性的打擊那些可能會對自己造成威脅的人。

三、外表樸實,穿著粗劣,自稱無為,實是沽名,自稱無欲,實是圖利。這是虛偽之人,君主切勿同他親近;

沽名釣譽者,任何時代都不缺,成天把無欲無求掛在嘴上的,反而不可能是無欲之人,而是用另外一種方式來釣魚(譽)而已。

四、冠帶奇特,衣著華麗,博聞善辯,高談空論,以此為自己裝點門面,身居偏僻簡陋之處,專門誹謗時俗,這是奸詐之人,君主切匆寵用;

以奇談怪論博取眼球、博得關注,但是並沒有真正的解決辦法,或者並不能找准關鍵矛盾。有時候真正有用的東西,都不那麼華麗,也不那麼顯眼,而是很簡單、有效。

五、讒言諂媚,不擇手段,以求官爵;魯莽輕率不惜性命,以貪圖俸祿。不顧大局,見利妄動,高談闊論取悅君主,這種人君主切勿任用;

諂媚者,被很多人討厭,但是,在很多組織里,他們卻是最容易得利的一種生存方式。諂媚者得到的是眼前的小利,失去的是人格和長遠的利益。

六、從事雕文刻鏤,技巧華飾一類奢侈工藝,因而妨害農業生產的,君主必須加以禁止;

這種是古代的社會治理中的經驗,強調的是要務本,也就是農業生產。其實對於現代的企業而言,重要的啟發是,必須讓大家的精力聚焦在業務的主航道上,做到利出一孔、力出一孔。

七、用騙人的方術,奇特的技藝,巫蠱左道,符咒妖言,迷惑欺騙善良民眾的,君主必須加以制止。

現在這種片子也到處都是,其實沒什麼奇特的,是人都很容易被迷惑,被欺騙,原因也很簡單,就是想通過這些東西成為捷徑,獲取非正常的利益,腳踏實地,按照規律辦事,才不會那麼容易被騙。



就像我上邊說的,聚焦,其實就是去除無用的過程,去除掉害群之馬,不單單是這些人具體做了什麼事,而最重要的後果就是破壞了利益分配的原則,利益分配的原則一旦被破壞,所有的利益分配都是成本,而起不到應有的激勵作用,能夠得到公平公正、不折不扣實行的利益分配機制,會讓利益的激勵效用呈現幾何級數的增長,而非線性增長。

作為管理者,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時時反省、檢查,利益分配的機制是否合理是否實現了讓好人先富起來,這裡的好人是管理意義上的好人,和道德意義上的好人並不完全等同。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實現「利出一孔、力出一孔」、才能真正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這才是真正的人性化管理,這才是真正的無為而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BbXY2wBUcHTFCnfGVn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