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忌諱的紙紮,成為法國人眼中的浪漫藝術

2019-10-28     阿傑傳承閩南文化

提起「紙紮」,時常會讓人忌諱,或許是因為它常見於傳統的喪事之中,再加上傳統形式的紙紮「金童玉女」,形象有些陰森和神秘,自然會令人產生恐懼感。

但事實上,「紙紮」又名「糊紙」,是一門集合扎竹、剪紙、裱糊、彩繪、紙塑等功夫於一體的傳統工藝,從北宋就開始盛行。

除了是傳統喪葬必備品,它還常用於宮廟普渡、酬神等祭祀活動,有時也會出現在喜事節慶之中。舊時的紙紮人偶,還有贈禮、收藏等不同用途,和如今潮流玩偶的功能差不多。

傳統祭祀中需要用到的紙紮

過去的「紙紮」,從紙料、花紋繪製、裁剪,甚至竹子的劈伐,都是由紙紮師傅一手包辦。隨著印刷技術愈發進步,許多店家將「紙紮」上的手繪圖案改為機器印刷,再加上近年倡導低碳環保的「文明祭祀」,手作「紙紮」工藝逐漸受到冷落。

然而,這項中國傳統民間工藝,最近卻在法國受到歡迎。

緊鄰巴黎艾菲爾鐵塔的「凱布朗利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近期舉辦了一個名為《極樂天堂》(Palace Paradis)的展覽,主角就是用作祭祀的傳統「紙紮」。

儘管展覽規模不大,卻被巴黎最高點閱率的藝文指南「Sortir à Paris」選為今夏巴黎十大必看展覽之一!

《極樂天堂》(Palace Paradis)展期至10月27日

「誰不曾嚮往在往生之後,仍繼續享受在人間擁有的幸福?」對於中國傳統民間文化而言,「紙紮」祭品的功能即在於此,透過火化傳遞給逝者,確保他們在「陰間」仍享有舒適的物質生活。

因此《極樂天堂》展覽也圍繞著祖先祭祀以及每年中元節,為了安撫孤魂野鬼而進行的諸多儀式,來呈現華人對亡靈、祖先追思的文化。同時從紙紮祭品的製作工藝和象徵意義上,探討這項傳統的文化根源及其在當代的演變。

此次展品中的傳統紙紮「靈厝」(即「冥宅」,閩南語中「厝」意指宅屋),是由台灣傳承四代的百年紙紮老店「新興糊紙店」製作。



在法國展出的「靈厝」

紙紮「靈厝」如今可以現代洋房風格設計,又或是依循傳統廟宇的樣式,會有精細的雕花與龍為裝飾,一磚一瓦都是手工製作。

而且在傳統的「靈厝」里,還會置放逝者的紙糊肖像以及厝契(房產證明),另有財產清單標明家人親友所給的金錢總額,以避免祭品被餓鬼所盜取。

在法國展出的「靈厝」細節圖

除了「靈厝」,「新興糊紙店」還將中元節奉祀常出現的「大士爺」(尊稱為普渡公)帶來法國展出。

「一個人往生之後,若沒有親友替他舉行喪葬儀式又無人供俸,則可能變成餓鬼。這些危險的魂體通常會在陽世之人的夢裡作怪,帶來災難與病痛。」每一年中元節的紙紮和祭品,便是為了安撫這些孤魂野鬼。

在傳統奉祀中,「大士爺」就是傳說負責嚇阻孤魂野鬼的神靈,在農曆七月普渡之後焚化,他會將那些遊蕩的亡魂帶往地獄或天堂。

在法國展出的「大士爺」

除了傳統的紙紮樣式,在本次展覽中還出現由台灣「Skea天堂紙紮」製作的新型紙紮,內容涵蓋了衣食住行,呼應的時代潮流。

除了有法拉利現代跑車:

還有與原型相仿的名牌手提包、珠寶、晚禮服等。

緊跟時代潮流的無線耳機、數位相機與筆記型電腦。提供的紙紮平板電腦與智慧型手機,還配備有專屬冥界的虛擬APP,諸如「天堂聊天室」。

插座、充電線一應俱全

在食物方面,更是多元化和全球化,北京火鍋、粵式點心、西式糕點、韓國石鍋拌飯、意式肉丸、日本天婦羅和蕎麥冷麵……應有盡有。

此外還有不同類型的紙紮休閒場所,像是「天堂茶室」,從門店外觀到內部格局,一桌一椅、菜單、碗筷,都追求精緻做工,絲毫不含糊。

走台式懷舊路線的客廳和臥室,每件家居電器還可以清楚看見所屬品牌。


「Skea天堂紙紮」還有製作各式用於祭拜的紙紮創意場景,放在官網出售

一些法國人在看過《極樂天堂》展覽後,都表示很訝異:「怎麼能用紙張將房子、物件做得這麼像,而且最後是要燒掉,送給自己逝去的親人朋友,並相信這樣可以帶給往生者如同在人間時享受的樂趣,甚至是一圓在世時未盡的心愿。」

對他們來說,這種行為實在是藝術太浪漫了。

其實,這不是台灣紙紮第一次登上法國。

早在2016年,專業策展人Patricio Sarmiento來到台灣旅行,無意發現了這神秘而精緻的中國「紙紮」工藝,他當時對於當地人竟將這些做工精細的藝術品拿去燒掉,感到驚奇又可惜。

在深入了解紙紮文化與風俗後,他表示:「紙紮在當地常常受到忽視,有些人甚至認為這不是藝術。」

於是,他就邀請了台灣「新興糊紙店」參加巴黎工藝設計師周(D』Days),到羅浮宮西翼的裝飾藝術博物館(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展出傳統紙紮作品。

「新興糊紙店」老師傅張徐沛

「張興糊紙店」的老師傅張徐沛,從14歲開始跟爺爺學習紙紮,他的爺爺是大龍峒紙紮店「茂興齋」的創始人。

「茂興齋」創始於1895年,並於1990年代由張徐沛的哥哥張秋山坐鎮。張徐沛則與妻子張陳阿款,開設了「新興糊紙店」。

「那個年代,台灣紙紮生意好的不得了。」張徐沛仍然記得,那個時候許多人家都會來定製超大型的「靈厝」,有時候為了趕工,師傅就多達20位。

要熟練整個紙紮技藝,是需要很多年的磨練的。以扎竹來說,光劈竹條,掌握竹子的構造與手感,真正上手就需要兩三年。

完成一個大型紙紮「靈厝」,從劈竹到完工,起碼要2-3個月

不管是走古風的中式「靈厝」、洋房式「靈厝」還是用於節慶奉祀的超大型「廟宇」,「張興糊紙店」都能夠設計並全手工製作完成。

除了各式各樣的靈厝,「新興糊紙店」還能為客人定製紙紮神靈、紙獸、人偶等。



2012年,隨著手工紙紮行業的沒落,「新興糊紙店」整年接不到生意,張徐沛認真思考是否該把店鋪出租,去當警衛,還較能維生。

聽到父親的提議後,張徐沛的女兒張宛瑩和兒子張徐展深感震驚,決定要令這項傳統文化,讓更多人看見。

女兒張宛瑩、張徐沛、兒子張徐展

於是,兒子張徐展就將紙紮文化,融入自己所學的動畫專業,用數位動畫方式將紙紮美學,以另一種形式推廣出去。

期間張徐展創作出以紙紮為素材、葬禮為主題的定格動畫《紙人展·房間》《自卑的蝙蝠》。而他在2018年創作的紙紮動畫《Si So Mi》,更提名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

《紙人展·房間》的場景

《Si So Mi》劇照

張徐展還與姐姐張宛瑩,在facebook開帳號「@新興糊紙店-紙紮工藝美學」,發布一系列紙紮人偶的情境對話。

他們還帶著紙紮人偶去迪士尼、羅浮宮、艾菲爾鐵塔等地環遊世界,以創意的造型,獲得許多年輕人的關注。

@新興糊紙店-紙紮工藝美學 發布的紙紮人偶

姐弟二人還鼓勵父母開設紙紮教育工作坊,教兒童或者年輕人製作創意紙紮人偶,分享和傳播紙紮美學,也推動了「紙紮」這項傳統藝術,登上世界舞台。

學生們自己創作設計的紙紮人偶

「千軍萬馬一張紙,萬丈高樓一支竹」,過去的匠人將如此簡單的材料,運用糊、繪、剪、折、雕、塑、寫等技藝,加以整修和裝飾,形成一件壽命短暫卻細緻逼真的立體物件,寄託著宗教的信仰,又或是生者對逝者的思念與祝願。

但「紙紮」,又不應該僅僅是摻雜宗教和死亡色彩的祭祀品,它還應該被視作擁有無限創作可能性的民間藝術,獲得更多人的正視和欣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BT8FG4BMH2_cNUg_bv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