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味 世界享 在東坡老家赴一場舌尖上的芭蕾盛宴——寫在2019「中國菜」藝術節暨川菜產業創新發展大會即將開幕之際

2019-10-27     眉山東坡文化

10月28日—11月3日,我市將舉辦「中國菜」藝術節暨川菜產業創新發展大會。屆時,東坡美食文化論壇、川菜產業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東坡美食品鑑宴、東坡美食全民嘉年華等一系列活動將陸續啟動,為「東坡美食」走出四川走向世界奏響奮進樂章。

眉山是大文豪蘇東坡的故鄉。這裡文化積澱深厚,鍾靈毓秀,俊傑輩出,人文資源極其豐富。

眉山川菜歷史悠久,享有「中國川廚之鄉」「中國東坡美食文化名城」的美譽,也是以「東坡美食」為代表的中國川菜技藝主要傳承地。

享東坡美食 品東坡文化

北宋文豪蘇東坡,那縱橫奔放的文章,飄逸豪放的詩詞,以及與黃庭堅、蔡襄齊名的書法,至今為國內外人民所敬仰。他不僅文學造詣極深,對烹飪技藝也頗有研究,還善於把飲食與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是位登峰造極的美食家。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這是蘇東坡被貶黃岡時,烹調豬肉並吃得津津有味時的興起之作。當時人們認為豬肉低賤,很少食用,而蘇東坡卻將它烹製成一道傳世美味——紅燒肉。

「梅止於酸、鹽止於咸,飲食不可無鹽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蘇東坡曾利用泡菜烹制「東坡肘子」、「東坡魚」等人間美味,還留下《菜羹賦》《東坡羹賦》《老饕賦》等一百多篇詩文。自稱「老饕」的東坡先生,因為熱愛美食,把流放的日子過成了「詩」。

東坡肉、東坡餅、東坡泡菜、東坡魚……每一種尋常食材,經過蘇東坡的「魔法」之手,都幻變成了一道道流傳千古的絕世佳肴。他更是將家鄉的美食從實踐到理論都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極大地豐富了川菜的文化內涵和底蘊,對川菜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開創了延續至今的東坡美食文化體系。

傳承千年的東坡美食,在一代代眉山人對品質卓越堅持不懈的追求下,逐漸將這些味道做深、做細、做精、做大。

天下多美味 珍品出眉山

中國美食在四川,四川美食在眉山。川菜,一直以來以代表著中國菜的最高水平聞名於世界,享譽海內外,而眉山菜便是川菜的最佳代表。

近年來,眉山川菜持續在傳承中求創新,先後研製、開發出東坡宴、泡菜宴、竹宴、全魚宴等特色宴……其中,研製成功的「東坡宴」從菜品設置、食材選擇以及「官府菜」器皿都取得新突破,高水平反映東坡美食及文化發展成果,2017年,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餐飲業產品質量體系認定」證書,認定為「中國名宴」。

各區縣依託自身的物產和習俗,創製出眾多區域性極強的著名品種。東坡區有東坡泡菜、東坡肘子等;彭山區有甜皮鴨、肥腸等;仁壽有全魚席、全羊席等;洪雅有雅魚、缽缽雞等;丹棱有米豆腐、凍粑等;青神有江團、漢陽雞等。目前,有6個和近30個名菜品分別獲得中國「名菜、名點、名宴」和四川「名菜、名點、名宴」等稱號。

值得一提的是,「東坡泡菜」是眉山的特色美食,經過30多年的發展,眉山建成了中國最大的泡菜產業基地。小小一碟「東坡泡菜」,憑藉其獨特風味和綠色健康的營養價值,端上了全國兩會餐桌,走進了《舌尖上的中國》,產品暢銷全國各地,跨出國門走向歐美、日本、韓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千年之前,東坡美食隨著東坡先生的詩詞和足跡,走出眉山,走向全國;千年之後,以東坡美食為代表的川菜已成為眉山的地標名片,享譽全球。

眉山餐飲增長快 產業規模大

千百年來,勤勞智慧的眉山人民,將東坡美食文化發揚光大,成就了繁榮活躍的現代餐飲產業。構建出了從「泥巴到嘴巴」,從「享美食到品文化」的產業融合發展格局。

2018年,全市餐飲業營業收入達92.58億元,增長14.4%,成為服務業中增長速度較快的行業之一,全市餐飲單位約1萬家,擁有特色美食街6條,總長達10.5公里。眉山餐飲市場的繁榮,帶動了與之緊密相連的原輔料、調味料生產加工的興旺,在眉山形成了包括東坡泡菜等13個門類的「味在眉山」千億產業集群。

在古代,以蘇軾為代表的眉山人將眉山川菜帶出四川,走入京城。如今,以眉州東坡集團董事長王剛為代表的川廚和企業家,將眉山川菜傳承創新,發揚光大。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眉山籍川廚40000多人。中國烹飪協會授予眉山市「中國川廚之鄉」稱號。

眉山現有眉州東坡集團、蘇軾酒樓、馬旺子飯店等5家本地知名餐飲企業在國內外開設連鎖店。其中,眉州東坡集團還是2008北京奧運會的餐飲服務商和泰國詩琳通公主60壽宴唯一的餐飲服務商,目前已在美國開設5家中餐店,成為川菜走向國際的示範與領軍企業之一。

眉山市商務局負責人表示,眉山將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運作、協會助推的發展原則,以「餐飲收入占比翻番」和「三基地、一高地」為總體目標,加快全市川菜產業的發展,推動眉山川菜產業集群走遍全國、走向世界。

投稿郵箱:3304331669@qq.com

版權聲明: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留言聯繫我們。部分文字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版權人及時聯繫。TEL:028-38166877

END

來源:東坡文化網記者 馬詩雨

編輯:蔣萍

審核:周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AoSEG4BMH2_cNUgKPa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