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物界,動物的子女們會照顧年老的父母嗎?

2019-12-06     科學書屋

大多數動物的父母和子女並不會長久生活在一起,因此自然也就談不上子女養育照顧年老的父母了。

圖示:猛禽金雕幼崽,在成年後就會被趕走,啃老在動物界是不可能存在的

為什麼子女和父母不長久生活在一起呢?

因為,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子女一旦發育成熟有了獨立生活能力,就會被父母驅逐,或者父母就會離開,留下子女們獨自應對自然環境的挑戰,如果父母和子女長久呆在一處,那麼最後的結果那多半就是大家都一起餓死。

圖示:長臂猿夫妻

以靈長類為例,長臂猿夫妻獨自過日子,不和其它長臂猿廝混在一起,小長臂猿長到亞成年就會被父母趕走,讓它們自己尋找生存環境,也去尋找自己的配偶,組建成一對對新的長臂猿夫妻,長臂猿這個物種也因此得以世代延續。在這種物種延續策略之下,父母和子女之間並沒有什麼長久的親情可言。

圖示:豆瓣9分以上神作推薦,BBC紀錄片《王朝》

即便是群居的非洲雜色狼,雌狼在成年後,也會離群而去,並試圖建立自己的群體和王朝,如果女兒和母親的領地相鄰,甚至還會發生女兒侵略母親的領地,將母親驅逐的事情,更不用談贍養母親這樣的事情了。這在BBC的紀錄片《王朝》中有記載,而觀看此段情節的觀眾在彈幕中勸告那個逆女不要太過分!但面對大自然的殘酷,有時候只能保持沉默,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生存策略,這其中絕大多數都違背人類的生存策略和道德倫理。

當然自然界中也存在子女中的一方和父母長久相處的群體。

圖示:形成母系社會的東非狒狒

有些動物形成了較為複雜的社會模式,比如靈長類中的狒狒、黑猩猩等等,形成了較為複雜的社會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子女中的一方常常會留在群體中,另一方在成年或亞成年階段會自己離開群體或者被驅除,根據是雄性還是雌性被驅除,動物學家將這些社會分類為父系社會或母系社會,人類就是典型的父系社會,女兒嫁出去,兒子留在家中。如果反之,是兒子離家出走,女兒留在家中招上門女婿,那就是母系社會。

當然,動物們這麼做,其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出現近親繁殖,至於為何形成了父系或母系社會,可能是進化的偶然,畢竟無論是驅除雌性(如黑猩猩和阿拉伯狒狒)還是驅除雄性(如獅子和東非狒狒),都能達到防止近親婚配的目的。

對於母系社會來說,為了防止父女亂倫,通常雄性動物只會在群體中呆幾年的時間就會被其它雄性趕走。而在父系社會中,為了防止母子亂倫,雌性動物則常常更換群體。所以無論父系還是母系社會,要麼有長久的父親,形成長久的父子關係,要麼有長久的母親,形成長久的母女關係,如大象群體,雄象成年後會被驅除,除了交配期,大象群體中不會有任何成年雄性,交配結束成年雄性大象也會離群,但不會有長久父母子女關係。

圖示:埃及狒狒又稱阿拉伯狒狒,這是一個父系一夫多妻制社會,兒子們成年後在父親身邊組成群體,有類似人類家族的雛形

在這些群體中可能會形成某些類似人類父愛或母愛的感情,但動物們限於自身能力,也很難照顧年老的父母,尤其是母親,因為年老的父親常常會被兒子們篡權,這一點就和人類的王朝差別不大。在阿拉伯狒狒的父系社會中,沒有哪個老父親能得以善終,雖然它子孫滿堂。

那麼在這些群體中,子或女會贍養年老的父或母嗎?並不會。

在這類群體中,年老的父或母,常常會離開群體獨自死去,比如年老的雌獅或受到重度創傷的雌獅,可能會把自己還幼小的孩子託付給自己的妹妹們照顧,自己找個地方養傷或者安靜的死去。在這方面大象群體有最多的傳說,年老感覺自己快支撐不住的雌性大象,會告別象群,踏上找尋大象墓園的傳說之路。當然,傳說只是傳說,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大象墓園,只不過年老大象會離群獨自死去的事實是真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大多數動物群體,甚至包括位於食物鏈頂端的獅群,也缺乏照顧自己年老的姐妹或母親的能力,大自然如此殘酷,任何不合時宜的溫情,都可能讓群體覆滅。不過,對於這類形成了相應社會模式的動物,唯一能確定的是等級地位,通常長輩,在喪失生存能力之前,在群體中會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存在按輩分排列社會地位的雛形現象,倒和人類社會有兩三分相似性。

圖示:靈長類動物一旦形成群體,就會形成壁壘分明的等級。通常高等級雌性會自動獲得更高的社會等級,在母系社會中拼媽是常態。

最後有必要提醒一句,對大多數動物來說,衰老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圖示:遲暮的雄獅

在動物園中的多數動物,其平均壽命通常比野外同類多活1/3到兩倍左右!當然這是指那些管理良好的動物園。這裡只說成年的動物,至於那些連成年都長不到就死去的野外動物不論。即便是食物鏈巔峰的貓科動物,其幼崽能活到成年的機率在大自然中也低於1/3,其它動物的數據就更加等而下之了。而大多數野外的成年動物遠未到衰老,就已經因種種原因喪命才是常態,衰老在大自然中不是常態。

2016年,一篇發表在「 科學報告」上的研究證實,動物園中的多數哺乳動物預期壽命通常比其野生同類的壽命更長。首先,所有食肉動物,在圈養中的壽命都比在野外長。這種效應在野生壽命短,死亡率高的小動物中最為明顯。生活在動物園對壽命較長且死亡率較低的物種的壽命和死亡率影響較小。

動物園飼養的約84%的哺乳動物,在動物園中的壽命高於野生動物。對生命節奏快,壽命短,死亡率高的物種來說最為明顯。畢竟在動物園裡,這些動物受到保護,不受食肉動物,食物競爭和惡劣氣候的影響。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生活在動物園裡就一定比生活在野外更好,尤其對群居動物而言更是如此。

總之在大自然中,能夠有資格衰老的動物並不多,這其中雌性大象可能是佼佼者。大多數動物無論是群居的還是獨居的,早在衰老之前就會被其它動物給吃掉,又或者被大自然的環境變化給淘汰,比如在四季分明的氣候環境中,每一次冬天每一次大雪都意味著許多動物的死亡。

另外,大多數動物並沒有能力照顧衰老的父母,反之父母其實也沒法照顧過於衰弱的子女,無論幼年動物動物還是衰老的動物,終究得靠自己生存,父母的照顧也是有限的,它們並不擁有人類這樣無微不至的技術,能夠將本無法在大自然中存活的孩子成功挽救回來,這樣的奇蹟完全依賴於人類的技術進步,而不僅僅是人類的倫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1VV424BMH2_cNUgrGh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