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前跑業務的時候被分在洛陽的老城和瀍河,一待就是將近兩年,每天地毯式的「掃街」,大街小巷都給摸了個遍,熟悉的程度超過了自己家鄉所在的市區。當聽到「銅駝暮雨」的時候,還是一臉的懵逼相,以前在洛陽的時候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當導航說到達目的地的時候,看到眼前的大石橋,那種熟悉的感覺一下子襲上心頭。大石橋還是那個大石橋,只是大石橋後面的菜市場已經被開發成了一排排的仿古建築,也就是現在所謂的「銅駝暮雨」。
「銅駝」一詞來源於漢魏洛陽時的銅駝大街,銅駝大街是中國最早的都城軸線大街。張騫出使西域後,絲綢之路興起,當時絲路起點為長安城,後來隨著都城東移,絲綢之路的東起點得以延伸到洛陽,特別是隋唐之時,滿載寶物的駱駝商隊,從洛陽城悠然的穿過,成為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
在當時駱駝是東西交流的主要工具,象徵著財富與平安,結合當時洛陽成熟的制銅技術,人們開始鑄造銅駝,放置於重要集市或繁華街道兩側,一來招福納財,二來避邪。
隋唐時,京杭大運河開通,高達3米的一對銅駝被放在洛陽東城「北市」附近的銅駝巷(應該就是現在開發的位置)。周圍的貨運碼頭通過水路將江南和西北聯繫在一起,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絲綢之路」。銅駝也就代表了當時洛陽的繁華。
隋唐之後,都城移之開封,洛陽的政治經濟地位有所下降,南宋之時洛陽被金人攻陷,銅駝丟失,不知去向何方。
「銅駝暮雨」作為洛陽八大景之一的說法是到了明朝的時候才出現的,而「銅駝暮雨」指的是隋唐之時這裡人煙稠密。每當暮色茫茫,家家戶戶炊煙裊裊,猶如蒙蒙煙雨。
去參觀的時候,還不知道這一名字的由來,當時正好趕上下雨,看著街上新建的駱駝銅像,悠然的走在街上,還臆想著自己來的真是時候,既有「銅駝」,又接近晚上,還下著雨,「銅駝暮雨」盡收眼底,想來真是可笑。
「銅駝暮雨」就是靠這樣的歷史機緣重新打造出的文化創意美食街區,也就是說它以歷史的姿態出現,以美食作為特點。不自覺就會讓人想到不遠處那條人氣火爆的老城十字街,與十字街相比它到底有什麼優勢,能不能通過自身的特色脫穎而出超越那條火了幾十年的十字街?就現狀來說,太難!
可能是招商沒有全部完成,我去的時候六點多,正是夏季美食出動的時候,除了北邊有幾家店鋪開門,南邊幾乎沒有商家營業。而且就布局來說,雖然老城十字街的夜市也沒有什麼特色,但是長久以來已經形成了規模市場。「銅駝暮雨」照這樣的模式走,顯然不會占一點優勢。現在開的幾家店除了「馬坡」是洛陽本地的,有一家四川菜、一家西安菜,地域觀念非常亂。倒不如專打洛陽特色:洛陽水席、漿麵條糊塗面、牛肉湯、洛寧蒸肉、偃師肉盒、欒川肉絲麵等等。如果能這樣做,最起碼很洛陽,外地人來能嘗的肯定都會嘗一遍。就像西安的永興坊能夠異軍突起快速在西安占領一席之地一樣,「銅駝暮雨」需要屬於自己的特色。
在「銅駝暮雨」轉悠了一圈,最後還是空腹離開,在東大街吃了點飯,多少有點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