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習唯一的目的就是考上大學,遠離媽媽」

2019-06-22   親子派媽媽圈




1. 「遠離媽媽是我的唯一目的」


前段時間去抽空看了電影《我是你媽》,仿佛從閆妮的身上看到了自己。

主角趙小藝是生活在普通學校的平凡學生,從小到大叛逆心思不斷——吸煙,打耳洞,去夜店,早戀......每一項都不是尋常母親能夠接受的。

但是孩子媽媽秦美麗(閆妮飾)卻對她的叛逆行為採取了接納的態度,試圖在日常相處中幫孩子解開心結,因此少不了追在孩子身後叮囑嘮叨。

孩子被媽媽念叨得煩不勝煩,於是恨恨地在紙上寫下了這句讓人心寒的話:

「我學習的唯一目的就是考上大學,遠離媽媽!」


後來早熟的趙小藝喜歡上了表演系的一個男生,跟媽媽鬧了很多次,無奈之下秦美麗答應了她學表演的請求,為她租了一間舞蹈室,甚至親自教她跳舞,幫她訓練基本功。

但孩子一開始並不領情,認為媽媽總是想要掌控她的一舉一動,也因此跟媽媽鬧過很多矛盾。這一段看得我十分心酸,也許只有當媽之後才會明白秦美麗的無奈:

「我不是怕失去對你的控制,是我想參與你的成長。」

小鈴鐺剛上小學那陣,不願意讓我陪著她寫作業,有什麼問題寧可空著不寫也不願意問我們,我不由得反省平時是不是不該責罵孩子、否定孩子。


後來在一本書上看到,小孩子自主意識開始萌生的時候,會十分排斥父母的指點和責罵,因為他們想擁有掌控感,而不是被操縱的感受。

很多孩子也都是因此厭惡父母,想要逃離。

但是站在父母的角度來看,母親只是誤會孩子不夠獨立,不能做好,想要出一臂之力,陪伴孩子走向正途。

很多家庭矛盾的根源,就在於孩子誤會父母想要控制自己的生活,而父母又擔心孩子能力不足,始終不願放手,這才導致親子關係逐漸惡化。


2. 「我怨你、恨你,但終將成為你」


曾看過一張非常震撼的圖片,講的是孩子小時候被父親責罵,覺得父親不理解他,但是隨著時間推移,他漸漸長大,適應了那些成人世界的規則,最後長成了父親的模樣。

電影《柔情史》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女兒因為失戀,蝸居在北京的租房,而媽媽又與家裡人合不來,千里迢迢去找女兒合住。

生活中媽媽用自己的生活習慣和刁鑽眼光不斷刺激女兒,導致女兒對母親接連口出惡語,母女關係到了斷裂邊緣。


電影中的母親是個十足的可憐人,對旁人挑剔,對女兒控制欲極強,察覺不到自己對他人的精神壓迫,人到中年,又只有孩子這一個盼頭,活得疲憊又無奈。

但是母女之間到底是流淌著同樣的血液,她們依舊關心彼此,深愛彼此。媽媽會擔心女兒從此一蹶不振,女兒也會害怕媽媽被自己傷害,離開自己。

說到底,母女之間互相「怨恨」,互相折磨的過程,不過是成長必經的陣痛。

多少孩子痛恨家長的說教和專權,卻依舊在年復一年的成長和蛻變後領悟了父母的擔憂和一片苦心。


「我恨你、怨你、愛你,但終將成為你。」

人生像一出循環往復的鬧劇,每個人都經歷過這樣一段路:從埋怨父母控制欲強,到理解父母的擔憂,再到變成跟父母如出一轍的嘮叨性子。一如奧斯卡·王爾德的戲言,所有女人都會變成自己的母親,這是她們的悲劇。

3. 親子關係,決定一個人的後半生


親子關係是一切社會關係的起點,處理不好親子關係的人,未來也很難擁有幸福的後半生。

還記得《都挺好》里,長大後逆轉人生,從普通窮學生搖身一變成為公司高層管理的蘇明玉,就擁有十分淡漠的親子關係。

母親偏心兩個哥哥,不想讓她上大學,家庭關係一度瀕臨破裂。最後就算明玉揚眉吐氣了,依舊缺乏安全感,不僅很難信任他人,內心深處更是有自卑作祟,而這就是親子關係脆弱的「後遺症」。


我有個閨蜜去年離婚了。婚前,她對男友百依百順,但是結婚以後卻像變了個人,開始數落丈夫的不是,害怕他出軌而時刻緊盯著他。

後來離異多年的閨蜜媽媽搬來跟他們一起住了幾天,她不僅事無巨細都要管,而且像閨蜜一樣敏感多疑,哪怕男方加會班都要被「三堂會審」。

很快,男方就忍無可忍,再加上雞毛蒜皮的小事太多,兩人沒處多久就散了。

閨蜜後來才告訴我,婚前對他好,是希望他能帶自己離開糟糕的家庭環境,給自己一個新家,但是慢慢地,她發現,沒有人能救自己,她已經在潛移默化中變成了下一個悲劇的母親,繼續下去只會拖累男方。


這種惡劣的母女關係對新生家庭的打擊是致命的。也難怪有人說,婚前看看丈母娘,就知道妻子未來是什麼樣子。

好的親子關係中,父母與孩子保持交流,雙向互動,不僅充滿愛與信任,更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全心智;

但是在壞的親子關係影響下,孩子卻很難維持天真模樣,只會與家長陷入「厭惡、理解、同情」的怪圈,大人和小孩都無法擁有幸福的人生。


母愛不是控制,而是幫助和扶持。母親需要在適當的時候退位,給孩子以成長的空間,避免孩子長大後延續上一輩隔絕彼此的悲劇。

親子關係在人的成長中十分重要,好的父母懂得給孩子愛與支持,讓孩子們從小就懂得感受愛、表達愛,這樣孩子才會懂得感恩父母,日後在社會上才能有更長遠的發展。